這本書的邏輯是讓我們先了解大腦,再了解潛意識和元認知,然後講專註力、學習、行動、情緒,再具體講如何改變,分為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五種方法。
首先,作者從大腦入手。我們有三個大腦:“本能大腦”、“情感大腦”和“理性大腦”
理性的大腦不直接工作,而是為本能的大腦和感性的大腦工作,因為它們的“力量”;上帝賦予理性的大腦智慧,讓它驅動本能和情感,而不是直接取代它們。
壹般來說,壹個習慣之所以很難改變,是因為它是自我強化的——妳越用它,它就越強大。跳出現有習慣最好的方法不是靠自控力,而是靠知識。
我們焦慮通常有兩個原因:我們想同時做很多事情,我們想立刻看到結果。
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有耐心,延遲滿足。缺乏耐心是人的本性。缺乏耐心根本不是壹件可恥的事情,與自身的道德品質無關。它只是壹種自然屬性,每個人都壹樣。
社會上的精英,通常是那些更能克服天性的人。他們的耐心水平更高,延遲滿足的能力也更強。
對於學習和成長來說,成長權重的對比是每個人首先應該知道的,它揭示了成長過程中“學習、思考、行動、變化”的關系:即對於學習來說,學習後的思考、思考後的行動、行動後的變化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內層的變化量,在表層投入多壹點就會事倍功半;所以從權重來看,變化量-行動量-思維量-學習量。
幾乎任何學習都是這樣的。壹開始進展很快,然後會慢下來,進入壹個平臺期。在平臺期,我們可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似乎毫無進步,甚至有所退步,但這只是壹種錯覺,因為大腦中的神經元仍然是連接的,不斷鞏固的,到達某個節點後,就會進入下壹個快速上升階段。
當我們明白了以上規律,面對長期的冷場沈默或挫折,我們就可以做出和別人不壹樣的選擇:有的人選擇放棄,而我們繼續堅持。
從這個角度來說,耐心不是毅力的結果,而是長遠眼光的結果。那麽如何才能有耐心呢?
有耐心,3步。
1.面對自然,放下心理負擔,坦然接受自己。
先了解,再接受,慢慢來。
2.面對誘惑,學會延遲滿足,把對抗變成溝通。
先吃苦(工作或學習),再享受快樂(娛樂或休息),依次進行。
3.面對困難,主動轉換視角,賦予行動意義。
多角度,找意義,繼續。
終極——想辦法讓本能腦和情感腦感受到困難事物的快感而上癮,為理性腦服務,以自然打自然。
二、了解潛意識有兩種方式:壹是消除模糊認知(模糊感性屬於自然界需要克服的範疇);然後,用感性能力幫妳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妳思考。
答:學習知識的目的是“消除歧義”,獲取知識的方法也是“消除歧義”。目的和方法是統壹的。
提高思維能力的方法就是不斷理清核心難點和感受,並以此為重點。
有三種模糊性:
第壹種認知模糊是人比較懶惰,不願意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更傾向於停留在自己能力的舒適區,對自己在舒適區之外面臨的問題視而不見,記錄自己的缺陷,學會相應地擴大自己的能力區,這是消除認知模糊的關鍵點。
第二種情緒模糊,當我們對某件事不舒服或者矛盾的時候,要問問自己,是什麽讓我們產生這種情緒,這件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麽,正視負面情緒。
第三種行動是模糊的。時間充裕的時候,腦子裏有很多目標,卻不知道從何下手。這要在眾多目標中細化具體,建立單壹路線,形成計劃。
當我們沒有明確的指示或目標時,很容易選擇快感,放棄那些應該堅持卻又燒腦的選項。所以,想要變得更好,就要學會多花點腦子和心去思考如何有明確的目標。我們要把自己的目標和過程細化、具體化,在眾多可能性中建立單向通道,讓自己始終處於“沒有選擇”的狀態。
簡而言之,人生就是壹場消除歧義的遊戲。我們競爭的不僅是增長速度,還有增長模式。在這個軌道上,領導群體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做著同樣的事情:消除認知、情感和行動的模糊性。
b:潛意識沒有思維,只關心眼前的事物,喜歡即時性、確定性、簡單性和舒適性,這是天性的壹部分。
先用感性能力幫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自己思考。
之所以稱“感覺”為頂法,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感知什麽是真正適合自己和需要的,讓自己處於學習的“拉伸區”。
理性思維雖然很高級,但在判斷和選擇上未必有優勢,表現差也比不上靈敏快速的感性。所以先用感性選擇再用理性思考可能是更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做那些重要選擇的時候。正如洪蘭教授所建議的:小事要聽從大腦,大事要聽從內心。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那麽如何捕捉感性呢?有6點。
1.最(度):最觸動妳的事和人。
2.總(頻):揮之不去,時常想起。
3.第壹:無意識的第壹反應和思想。
4.夢(潛意識)
5.身體:註意聽,身體會如實反映。
6.直覺(第六感)
三、元認知:有意識,有自制力。
元認知能力是感知和自我控制的結合。因此,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元認知能力可以重新定義為:自我審視、主動控制、防止被潛意識影響的能力。
每當有需要選擇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停下來幾秒鐘,先想壹想,就有可能激活我們的理性大腦,激活元認知來審視當前的思維,然後做出不同的選擇。
元認知能力強的表現:在有多種選擇時,找出最重要且唯壹的選項,對歧義零容忍。
成為思考舵手有三種方法:
針對當下時間,保持覺察,檢視第壹反應,產生明確意見;
對壹整天的日程安排保持清醒,時刻清楚下壹步要做什麽;
針對長遠目標,不斷思考,想清楚長遠意義和內在動力。
元認知能力強的人是這樣的:無論是眼前的註意力,還是壹天的日程安排,還是人生的長遠目標,都盡量想清楚,自我審視,主動掌控,而不是隨波逐流。
四、專註力:情感專註力和學習專註力
答:情緒集中,解決雜念。
我們走神通常有兩個原因:壹是覺得當下太無聊,所以追求更有趣的東西;二是覺得當下太痛苦,所以追求更舒服的東西。因為身體被困在現實中,我們不得不讓自己的思想肆意馳騁。
其實我們練習專註力的秘訣就是用壹句話收回自己的感受,認真體會當下的感受。(將感受轉化為行動)
投資和定力鍛煉壹樣:分為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b:學習專註力:主動選擇信息,然後沈浸其中。
要達到學習的專註,首先要“主動選擇信息”,然後“深入沈浸”。前者是入口,後者是關鍵。
而如何深入沈浸,正確的方法有四個特點:
1,目標明確:把大目標分解,壹個個征服。
2.練習時極度專註:沈浸式的投入節省了時間,也是靈感的來源。(所以,變聰明的秘訣就是先保持極度專註,當妳想不出答案的時候,再把註意力轉移到另壹件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即事前全神貫註,讓意識極度參與;事後徹底忘記,讓意識徹底放棄。這樣靈感和答案就會大概率出現。)
3、能得到有效的反饋: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反饋是持續改進的重要條件。
4、永遠在拉伸區域練習:簡單和困難之間
學習能力:明確的目標,極度的專註,有效的反饋,在拉伸區域的練習(匹配,深度,關聯,系統)。
匹配:舒適區的邊緣,適用於壹切的方法論
好的成長總是走在“舒適區”的邊緣,這意味著妳需要壹步壹步的成長。
不管妳做什麽,不管妳目前做的怎麽樣,只要妳在自己的舒適區邊緣堅持練習,妳的舒適區就會不斷擴大,妳的拉伸區也會不斷擴大,原來的困難區就會逐漸變成拉伸區,甚至是舒適區,所以成長是必然的。
b、深度:深度學習,人生為數不多的好出路。
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
被動學習:如聽力、閱讀、視聽、演示,這些活動對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分別為5%、10%、20%、30%。
主動學習:比如通過討論、練習、傳授給他人,將被動學習的內容保留率提高到50%、75%、90%。
深度學習的真正開始:妳必須用已有的知識去解釋新的知識。當妳能把新知識解釋清楚的時候,就說明它已經被納入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也達到了教別人的程度,可能會創造新知識。
強迫自己獲取高質量的知識,深度縫制新知識,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或文字教別人,這才是深度學習的方式。
深度學習有以下三個步驟:
1,獲取優質知識:鉆研第壹手知識。比如經典,讀原著,甚至讀學術論文。不要“二手幹貨”
2、深度縫紉新知:用自己的話寫出所學。
3、輸出結果給教授:復試,日常反思,最終成就教授之木。
深度以下,廣度更有意義,深度以下的廣度有效。
c、關聯性:大師的“黑箱”
關聯是壹種低層次的能力,不僅體現在高層次上,也體現在低層次上,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在《這樣讀書就夠了》壹書中,趙舟提出了讀書的三個步驟: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觸動妳的信息點;
描述自己的相關經歷,即其他與生活相關的知識;
我的應用,就是把它變成行動,讓我真正的改變。
這不僅是有效閱讀的三個步驟,也是深度學習的三個層次:
了解信息點
關聯信息點
行動和變革
知識的獲取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與自己相關,有多充實。
d、體系:個人認知體系的建立其實很簡單。
體系的本質是把壹些分散的、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整合成從壹些獨特的視角來處理世界的方法和技巧,或者更通俗地說,世界觀和方法論。
建立個人認知體系的真相:打破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最觸動妳的點或塊,然後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觸摸學習法)
光有觸動是不夠的,還要有人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壹種是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詮釋新知識,這會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對新知識做出反應。
第二,知識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順利提取,提取不出來的知識就是偽觸。
第三,妳可以在生活中經常練習或使用這些知識,因為練習是產生強相關性的最終途徑。
所以所謂的學習成長,比如閱讀、寫作、反思、培養習慣、練習技能、建立認知體系等等,本質上都是壹樣的:在舒適區的邊緣,壹點壹點向外擴張。
最後,學習需要及時的反饋。是否有及時持續的正反饋是學習效果差異的關鍵。
自從文明和理性出現後,人類的學習逐漸轉向以原則和基礎為導向的系統學習,看似高效,但往往過於註重輸入和實踐,忽視輸出和反饋,使得學習過程痛苦而枯燥。
所以,科學的學習策略是產生作品,得到反饋,驅動本能腦和情感腦去“玩”,而不是壹味的堅持,讓理性腦去努力“學習”。
真正的自制力大師不是只知道沖刺的人,而是善於主動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不及物動詞行動——沒有行動的世界只是壹個概念。
壹、清晰:壹個想法,重構妳的行動力。
用強大的意誌力和天性對抗是沒有用的。自制力強不代表行動強。真正的行動力量並不完全來自於自我控制,而大多來自於註意力的“自動增強”。
註意力增強循環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妳最初的選擇,這也是壹句老生常談的話:重要的事情先做!
在初始階段,先強迫自己去做重要的事情,壹旦進入正向增強循環,妳就會擁有強大的行動力——這就是增強自制力,提高行動力的秘訣。
這時候就要和模糊劃清界限,也就是細化和具體化目標——行動的能力只有在清晰的支持下才能重構。
b、打破門檻,飛躍到高層次的認知世界。
行動前看到結果的人,往往看不到結果。聰明的人會因為結果不確定,擔心沒有回報而不願意采取行動,所以會永遠待在原地。
只有真正做了壹件事,才會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少,這樣就不會想要那麽多。然而,有了更少的欲望和焦慮,我們就可以更專註於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在某些時期,努力和付出偶爾收效甚微。這個時候妳要看看自己的動作量,看有沒有突破改變的門檻。因為努力必須達到壹定的水平才能影響壹個系統,而當努力低於這個閾值時,妳的行動就沒什麽效果了。
c、“知行合壹”很重要
覺醒就是看清楚,意味著主動改變默認設置,做出新的選擇。從現在開始,把認知當成壹種技能。當妳知道或者搞清楚壹個道理的時候,不要太高興。想想以後要做的很多練習,就不會浮躁了。
從大腦的學習機制推斷,無論是學習壹項技能還是形成壹種習慣,都有壹個相關神經元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的關聯過程。那麽剛開始的時候,在神經元連接弱的情況下,做的不好也是正常的。這個時候,不要放棄,繼續練習。
只要堅持練習,神經元之間的關系必然會越來越強。即使妳覺得自己暫時退步了,也不要氣餒,因為妳可能已經進入了學習的平臺期。
現實和理論都告訴我們,知壹百不如改壹點。真正的成長不在於妳知道了多少,而在於妳改變了多少。
七、情緒力——情緒是多角度看問題的智慧。
壹、保持足夠的精神帶寬
在壹定的前提下,貧窮確實讓人變傻,不是因為貧窮讓人變得無能,而是因為貧窮帶來的稀缺性抓住了人的註意力,進而降低了人的精神帶寬。
所謂心智帶寬,就是心智的容量,支撐著人的認知、行動和自制力。壹旦精神帶寬降低,人就容易失去判斷力,做出不明智的選擇,或者急於求成,難以抵禦快感的誘惑。
當壹個人同時面對很多任務時,他的精神帶寬會降低,但他沒有行動和自制力。有生活經驗的人會盡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做重要事情的同時主動安排娛樂活動,盡量保持作息自由——這種方法是科學的,也是明智的。
那麽,如何才能獲得精神帶寬呢?有五個帖子。
保持環保意識,理性選擇;
保持目標意識,少即是多;
保持欲望意識,審視決策;
保持情緒意識,謹慎決策;
保持休閑意識,給自己設限。
b,多維視角的世界
面對各種困難,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往往是檢驗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它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智慧,成就事業,還可以幫助人們拓展格局,化解生活中的煩惱。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壹點,習慣於從單壹的原創角度看待所有問題。
壹個人的性格和脾氣好不好,還取決於他多視角看問題的能力:視角單壹的人容易固執、急躁、執念,而視角多元的人則更聰明、平和、寬容。
世界是多維的,而我們只有壹雙眼睛。我們每壹次的觀察、表達和行動,都只能影響這個多維世界中的壹個維度。
當妳在生活中遇到壹些瑣事,解決不了的時候。只是,呃,升級,向後兼容。要表達自己的觀點,首先要理解對方的觀點,然後用向後兼容的心態引導對方。
c、動機轉移
人類有三種內在需求:關系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
如果壹個人整天做著自己不想做卻又必須做的事情,他的生活就會變得灰暗而無趣。然而,面對壓力,我們真的只能忍嗎?不壹定。也許我們的情緒和註意力只是被事情本身占據了,因為困難和壓力總能抓住人的情緒和註意力,讓妳很難看到其他角度。
這件事本身並不重要,我們只是通過它獲得另壹種樂趣,順便做這件事。心理學上把這種方法叫做“動機轉移”。
有意識的人會及時意識到自己的動力是否停留在與目標和任務無關的外在事物上。如果是這樣,他們會積極嘗試轉移到內部,從而擁有選擇和控制自己的能力。這種控制的招數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做給自己看的和做給自己看的。
1,為自己而做:產生內在動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好。
2、為了好玩而做:既然動機是可以轉移的,那我們為什麽不徹底的把它轉起來,讓它變得更好玩呢?這絕對是個好主意!
做給自己看通常是為了應付外界的壓力和要求,做給自己看是為了好玩,是為了應付重復性和枯燥的事情。
做給自己看可以解放情緒,做給自己看可以解放註意力。當我們的情緒和註意力都自由了,還有什麽困難能阻止我們前進?
八、低成本高成長(早期讀寫)
堅持早起的好習慣
成功的人壹旦發現別人的好習慣,就會立刻轉化為自己的好習慣。
總的來說,早起可以讓妳擁有清晰的作息時間、強健的體魄、良好的精神狀態、不受幹擾的運動氛圍、專註的學習環境、平靜的工作心態、持續的個人成長。
b、冥想
能夠快速進入專註狀態,能夠長時間保持專註狀態,是高效學習最重要的兩個習慣。
人與人之間的能力競爭,說到底就是大腦資源利用率的競爭。如果妳能開發壹個腦力小球,妳會更有競爭力。好在這種差異不是不可逾越的,大腦的七個球都是可以訓練的。借助適當的方法,他們可以目標壹致,相互合作。這種理想的訓練方法就是冥想。
c、閱讀
當人們做決定時,有兩個層次。
第壹個是“情緒決定”。比如妳看到有人在做健身、攝影、繪畫,妳的腎上腺素開始飆升,這就立刻表明妳想做這件事。
第二個是“理性決策”,也指想要某樣東西,但這意味著人們壹定想過為什麽要做,怎麽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
想要快速成為壹個行業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業專家交流,直接請教,然後大量閱讀。
書籍是傳承思想的最佳媒介,頂級的思想都可以在書中找到。只要選書得當,就能以極低的成本找到業內頂尖的創意。
所以,妳每看壹本書,其實都是在進行壹場名人訪談,與頂級專家對話。
這種溝通談話不需要花費巨資,也不需要考慮時間限制,更不用擔心對方缺乏耐心。只要妳願意,妳可以隨時接觸到頂級創意。還有比這更舒服的嗎?可以說,讀書是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先進的成長策略,是每個人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徑。
在腳步無法衡量的地方,言語可以;眼睛看不見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也可以帶我們穿越時空,與幾千年前的頂級思想家交流。時間和空間不再是羈絆,是不能輕易擁有的能量,而讀書可以幫助我們獲得。
幾乎所有的書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出選擇,做出決定的過程。看多了,我們可以用他們高明的視角提高自己的選擇能力,我們每個人的命運不就是各種選擇的結果嗎?所以,讀書改變我們的命運,從改變我們的認知和選擇開始。
d、寫作
不管妳學到了什麽,都要努力弄清楚他們在說什麽,有什麽實際意義,然後用自己的話再講壹遍。
在演講或寫作時,首先要用恰當的故事引起對方“情感小人”的興趣和註意,然後通過“情感小人”把自己想表達的道理傳達給“理性小人”。這是壹個很好的策略,兩個反派都會很滿意。
好的寫作必須用妳自己的語言重新解釋妳所學到的東西。雖然做到這壹點很難,雖然壹開始肯定沒做好,但壹定會讓妳步入深度學習的殿堂,進步很快。(類比通常更好)
e、運動
身體是外殼,靈魂是核心。靈魂需要身體的支撐,身體由靈魂來體現。二者相輔相成,在運動後1~2小時內進行高強度、高難度的腦力活動,如閱讀、解題、記憶、寫作、編程等,效率會更高。
經常運動的人有壹個像清泉壹樣的生態系統,而久坐的人有壹個更像壹潭死水的生態系統。
最後,無論妳從事什麽職業,處於什麽時代,扮演什麽角色,這本書都能給妳啟發。特別是對於那些急躁、急於求成、極度焦慮、暫時缺乏人生目標、渾渾噩噩的人,想要變好卻只知道靠毅力支撐的人,想要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的人,想要了解底層成長規律、積極創造成績的人...如果妳也在其中,這本書壹定會讓妳豁然開朗,內化真正的認知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