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羅胖思想羅記1壹個網友對羅胖的評價挺好的:我覺得他說的問題需要脫離他們的感受來分析。在生死和金錢面前,很多人確實做了很多壞事,但任何事情都需要兩面分析。
羅胖的觀點是反駁壹些流行的、主流的、似是而非的觀點,他的觀點也可能是不正確的。他們中的許多人引用了壹些書籍的內容。其實這些觀點也是來自不同的角度和立場,不能簡單地說是錯是對。
在講環保的那壹集裏,說地球看起來像是來自宇宙的壹粒小塵埃,那麽環保還用在塵埃裏嗎?在我看來,太空中有資源,並不意味著妳可以揮霍地球的資源。這兩個相對性有點像佛教裏的正理和世俗的道理。
引用柴靜博客裏的壹句美國大法官的話:什麽是自由?自由是壹種不那麽確定什麽是對的精神。其實這句話不壹定對。
人類如何把握如此復雜的外部世界?就是用壹種簡化的機制賦予它意義,然後通過意義去理解世界,地域歧視就是壹種非常典型的簡化機制。給符號有點像形式邏輯中的公式。其實也沒什麽不好。可以提高效率,形成* * *知識,有利於交流。但是,符號不能代表更完整的意義。即使語言有時候很蒼白,離開它也不好,所以要分兩個方面來分析。
他提到的u盤生存模式:自帶資料,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配合。鼓勵有壹技之長,不壹定能在單位生存。互聯網時代,每個人作為壹個節點,都會和外界有很多接觸。參考書目是大前研壹的專業。
庫克法官引用了法律史上壹段非常著名的對話,拒絕審理英國國王詹姆斯壹世的案件:各種權力背後都有壹種叫做正義的東西。法律審判所需要的理性和知識不是壹種天然的理性和知識,而是壹種人工的理性和知識。這些知識必須是我們這樣的人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獲得的。
在“不負責任的輿論”中,有網友質疑這種追求真理的方式很好,我們的閱讀也是如此。不要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走,要學會獨立思考。
當代人評論馬克思,很多人都在贊嘆他邏輯的嚴謹,讓人有理由相信。我覺得邏輯相當於智慧,後面體現的道德相當於慈悲,有點符合佛教的智慧。
馬克思對人獲得自由後墜入地獄有所懷疑。對此,他用了壹個詞,德語叫“異化”。所謂異化,就是壹個事物向反面發展。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是朝著我們追求的方向發展。為什麽?因為這個目標是不真實的,就像每個人都想從苦難中得到快樂,但是快樂是可以轉化為苦難的,在輪回中會隱藏在苦難中。因為他沒有真正的解放,沒有真正的自由。
壹句話,“恐懼是個糟糕的輔導員,壹定會給妳不好的建議。”恐懼是壹種奇怪的東西,是懦弱的原因,也是暴行的來源。“用這句話來證明壹戰德國為什麽會因為害怕俄法聯合,想先發制人而開戰。這就像兩個人打架壹樣。先下手的可能會害怕,擺出嚇人姿態的可能心裏沒底,要認清真相。
在這本書裏,羅胖的話旁邊有網友的評論,有的不同意他,有的同意他,但是思想的碰撞是好事。事實可能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但它可以給我們壹個額外的視角。科學就是從壹堆堆假設中不斷進步,然後推翻它們。
米蘭達的警告是壹把雙刃劍,就是那句名言“妳有權保持沈默”。這個看似正義的司法之事,卻讓很多罪犯漏網。
書中還提到了系統成本。我們往往是為了壹個簡單的目的而推行壹項制度,但並沒有充分考慮推行這項制度的成本,這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有時候簡單的方法真的很有效。
讀羅胖《羅輯思考》的感想2《羅輯思考》我已經讀了好幾頁了,但是讀不下去了。我真的很難認同作者的觀點。不知道老師為什麽覺得這本書好?凡是讀過壹些書,有點見識和見識的人,都不會認同書中的觀點。但是為什麽那麽多人推薦呢?許小平是我大學期間心目中的知識分子,也是裁判之壹。這真的是他的真實意圖嗎?
近年來,各大網站上湧現出各種以作者命名的脫口秀節目,以表達作者自認為“獨特”的觀點,吸引人們的關註和觀眾。其實每個人的觀點都可以稱得上獨壹無二,而這種獨壹無二最終會贏得大家的認可,會讓人佩服或者得到壹片嘩然,被稱為sb。就看作者是不是真的有兩把刷子了。讀壹本詩集,學古鑒今。我覺得這個羅老師名存實亡。
《原百家講壇》為什麽受歡迎?因為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已經不能讓年輕人靜下心來拿起壹本書看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又回到了最初的以親身實例講課,就像古代的孔子開講壹樣。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電子產品看直播,面對面就省略了。值得註意的是,舞臺上的人們在談論什麽?易中天、於丹和馬未都都是大學教授。他們每天研究自己說的話,花了半輩子的時間,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史料,最後得出了這樣壹個研究結果,他們告訴了我們。誰在談論脫口秀?他們只是看了壹些書,然後看到壹個新聞或者壹個事件就發表自己的評論和看法的人。在當今高度言論自由和開放的中國,任何人都可以隨便表達壹種觀點,但這種觀點是否真的具有指導意義值得商榷。
名人在稱贊壹本書的時候要認真想壹想,因為妳的名聲和大眾對妳的信任都在那裏,妳們中的壹個人可能不經意間就給了錯誤的引導。
讀羅胖《羅輯思維》有感3各有所愛。《羅輯思維》是壹個書名,也是壹個視頻脫口秀。業余時間喜歡聽羅胖講故事。我覺得這是壹件很享受的事情。雖然他的觀點不壹定都是正確的,但他的思維方式和視角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個互聯網即時獲取海量信息的時代,如何突破思維瓶頸?
不妨讀讀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羅輯思維根據羅振宇的互聯網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改編。淵博的知識和信息,嬉笑怒罵;羅胖看了壹本書,告訴妳,這裏不僅有精彩的內容,還有壹群有想法的人聚集在這裏。他們的口號是:“敲死自己,取悅所有人!”。幽默犀利的語言引導大家擺脫老方法的束縛,增長見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作者羅振宇對即將到來的互聯網時代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認為,互聯網正在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基礎設施”,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合作方式,使組織逐漸解體和融化,充分釋放個體生命的自由價值。“思考羅輯”的口號是“善良、有趣、有見識”,做“妳身邊的學者”,倡導獨立理性思考,團結熱愛智慧、追求真理、積極上進、自由陽光、人格健全的青年。
印象比較深的是羅胖談到了教育這個話題。他說這個話題太大了,他真的不敢說,因為他沒有足夠的學歷去駕馭它。不過《想起羅輯》這個節目有優勢。羅胖可以什麽都不懂,但只要知識的生產者和那些書的作者還活著,還在努力,壹旦他們寫了壹本書,我就能懂,就能說出來,就在對的時間做對的知識搬運工。今天之所以這麽大膽,敢碰這個話題,是因為我看了我國著名社會學家鄭也夫先生寫的這本書《我國的教育病理學》。中國的教育其實有兩個最大的問題:第壹是不公平,第二是摧毀了壹代人的興趣、創造力和學習熱情。接受過中國教育的人都知道其中的三種。
這個關於教育的講座有很多內容。有興趣可以去網站搜壹下,還是挺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了解的。我覺得關於創造力的言論讓人耳目壹新,很不舒服,但想想確實有道理。
創新是壹種非常稀缺的人格特質。研究創新的美國學者做了壹些有趣的統計。比如人類歷史上很多創新人物都是為了他而被放在壹邊的,然後壹個統計顯示,他們十歲的時候,四分之壹的父母去世,到了20歲的時候,超過壹半的父母去世。說白了,什麽意思?就是有創造力有神通的人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問題家庭的孩子通常有兩條路。壹種是上街當流氓,殺人,撒謊,吸毒;還有壹種,成為我們剛剛談到的擁有巫師和力量的人。妳覺得哪個可能性更大?當然前者的概率高,所以我們在研究創造力的時候發現,比如說,還有壹個實驗。人類七大領域最傑出的人,看的時候都有壹個特點。這些人在與家人相處時有情感障礙。比如愛因斯坦年輕的時候就願意壹個人。這種獨處的方式導致了無數次不成功的婚姻,他也沒有和孩子相處好。像甘地和弗洛伊德這樣的人是無法和家人和睦相處的。為什麽會有這些特點?因為他是個怪胎!他和別人不壹樣,所以很多事情其實都回到了原點。什麽是創造力?創造力意味著這個人是個怪胎,甚至是別人眼中的極端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說左撇子有創造力。妳可以找到壹堆左撇子,畢加索,弗洛伊德和愛因斯坦。這些人都是左撇子。創意的本質是什麽?這是不同的。這聽起來可能不太好,但是如果從進化史上看,是這樣的,這就是卡!
請問如何培養創新能力?很多學校高舉大旗,培養創意學院。怎樣才能培養創造力?妳應該知道“創造力”這個詞。它被創造出來後,妳會發現它既不可測量,也不可識別,更不可培養。如果能測量,能鑒別,能培養,那還叫創造力嗎?創意在發生的那壹刻,妳根本不知道這叫創意。比爾·蓋茨退學的那壹刻,他所有的同學都嘲笑他是個傻瓜。沒錯,他被稱為創造力。喬布斯壹定是壹個有特殊性格的人,這種性格叫做創造力。
那麽如果我們這樣理解創造力,我們需要培養創造力,那麽教育應該如何轉型?很簡單,不要幹涉,不要試圖培養創造力,給選擇,創造環境,讓他更容易,低成本的得到他想要的。這是很好的教育。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呢?用當地的壹句話來說,我服務太頻繁,總想幹涉。我看著妳。我怎樣才能給妳壹些創造力?妳怎麽知道妳能給他創造力?我們人類只能想出摧毀創造力的辦法,現在卻沒有能力想出培養創造力的辦法。
讀羅胖《羅輯思維》有感4《羅輯思維》是女朋友搬家時送我的。小傑之前也關註過羅胖,但從未詳細看過。在此之前,她對羅胖的想法和評價褒貶不壹,有很喜歡的,也有很討厭的。
蕭傑也搜索了網頁。很多羅粉真誠的表示喜歡羅胖的風格,但是不同意羅胖推薦的書。推薦的書適合不同層次的人,不適合所有人。小傑覺得沒什麽。如果妳覺得適合妳,就看看吧。如果沒有,就不要看。有什麽大不了的?先說這本書《羅輯思維》,分世代,19集,致謝;序言是申銀寫的,他應該是羅輯思維的合夥人。反正他是個舉足輕重的人,介紹了羅輯思維的起源。
第壹集沒有具體介紹壹本書,但確實提到了《紅樓夢》和《石頭記》,算是介紹吧!從第二集到19集,每篇都會介紹書籍,古今中外各種文章都有。
在知識中求知:這是羅胖對這本書的總結,也應該是他的真知灼見!
都說太高調不好,但小潔認為,在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妳要麽低調,要麽超有內涵,否則就是高調的離譜。為什麽不呢?看羅胖現在的照片,真的胖了不少。難怪他叫羅胖。健身還是很重要的。畢竟他是公眾人物。哈哈哈~看看蕭傑的世俗眼光,多犀利啊。
PS:邪惡娃娃,小小人,當然也怪小傑沒管住自己的嘴,拼命吃甜食和蛋糕,然後孕期高血壓。昨天她本來可以入院,流產的。
24小時壹直帶著血壓計,24小時都要檢測尿蛋白。我的血壓下降了,但是我的血膽固醇比以前高了。看明天的尿檢。到了第37周,各種事情都來了。希望醫生不要放棄我!
小傑沒有自暴自棄。妳為什麽放棄小傑?
讀羅胖《羅輯思考》的感想5讀完羅胖的《我知道妳的知識焦慮》,讓我想起壹個人,刀刃上的範蠡。(寫了壹篇關於刃上聖人的算盤書評:範蠡——五進五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分享壹下)。我之前用五句話概括過範蠡:“不要為人生的殘苦而絕望,不要為人生的'偏愛'而清高”,“別人笑我太瘋狂,我笑別人看不到”,“成長帶來的是冷靜,否則我會給傷心的人看”,“劍鋒來自於磨礪 梅花香自苦寒來”和“人退江湖何處不變”範蠡的退江湖,無論是在王朝的皇宮裏,還是在戰場上的愛情裏,還是在商業的露營裏,都能激起千層浪。 他的理由的追求,他的入世和出世的態度、眼光和能力,都是輝煌的。換句話說,目前在01交替轉型的時代,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接踵而至,談人生,甚至談生存。壹方面,各行各業報道就業壓力大,各大公司大規模裁員,各城市房價飆升,各種資源稀缺,自然災害日復壹日;另壹方面,我們應該加載政策和制度的建設,大力扶貧,建設基礎設施,努力建設壹個和諧,文明,繁榮的社會。這樣的環境是真實的嗎?妳能相信嗎?就像讀羅胖的書名《我理解妳的知識焦慮》在讀的時候給自己打了個問號?是這樣嗎?置身其中,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妳看到的天空還是那壹天。就像山那邊是什麽,真的是海嗎?等自己長大了,那邊可能還有山。
看了兩本關於邏輯思維的書,聽了壹些節目,得到的最大感受就是當時聽到的是這樣的,很好,很有道理。事後能回憶起來的事情很少,可能是自己的知識焦慮吧。我壹直很疑惑為什麽。後來大三的時候,聽了毛覺老師的壹堂課。張老師提出了壹個問題:我們在這裏是為了什麽,我們在學習什麽?
後來和他聊過之後,我明白了壹點。大學不是時空的自由,讓我們忽略它,自娛自樂,凍結時間。是關於自我尋找,自我思考,自我提升。如果妳來大學是為了滿足父母所說的大學能讓妳以後有更好的工作,是的,不僅僅是大學,很多階段都是。慢慢積累提升自己就能找到活的工作。但這絕不是最終目的。李尚龍老師說,幸福是什麽?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養活自己。沒錯。如果妳在開始之前就盯著工作,畢業後也能找到工作,為什麽壹定要用這種方法呢?為什麽不自己去學習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呢?可以說,文憑很重要。是的,文憑是壹個人水平的壹種證明。也許我們可以用另壹種方式說服需要的人,也可能我們已經習慣了。另壹方面,很多世界500強的人是後來才擁有那些東西的,但可以保證的是,他們的成就不止於此。至於他們到底是什麽,我不知道,也許我會知道壹點。
回到這本書,羅胖和他的邏輯思維團隊給我們講解了壹些知識的邏輯,讓我們信服,解除了我們對知識的焦慮。就像羅胖自己說的,他們的知識給了我們壹個整理或者說壹個方法。對於我們來說,應該說是壹些知識碎片的招數,就像很多培訓公司壹樣,只是方法,不是真正的知識。和大多數老師壹樣,只能給我們方法。至於知識,我們只能靠自己獲取,所以它悖論了我們的“知識焦慮”。
我們的知識很像建立我們自己的王國。環境能給的,只能是有價值的材料。至於怎麽構造,需要我們自己去認識,去理解,去總結,去感受。通過知識建立自己的體系,然後隨便放入自己的知識王國。剛開始,如果只是簡單的堆砌搭建結構,絕對不會像亂七八糟的磚塊壹樣建成高樓。然後壹點壹點的往裏面加點東西。羅胖的知識焦慮,當他學習系統、機制、原理的時候,走到哪裏都不會焦慮,都不會消除。就像武俠裏的易筋經,只要內功深厚,招式也會隨之變化。邏輯思維,提供的平臺,後面是解讀,需要妳自己去研究。就停留在羅胖說的,我們只是被邏輯束縛的死水,失去了流動。
花時間,閱讀,思考,分享,共同成長。
如果妳焦慮,那就用心去做焦慮的事情,尋求內心的踏實和借貸的穩定。不要太在意和認真周圍環境的真相。如果有機會走出去或者跳出來,不要猶豫。
尋求自我,直達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