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法國國家體系

法國國家體系

法國國家賠償責任原則的確立

朱淑麗,華東政法大學

國家賠償責任包括三個基本理論問題:第壹,國家對其行政活動造成的損害是否承擔責任?第二,國家是抽象人格,國家的賠償責任誰來承擔?第三,國家賠償責任適用什麽法律原則?以下圍繞這三個方面介紹布蘭戈案和法國國家責任原則的確立。

壹、Blango案中確立的原則

1873年2月8日,法國管轄權爭議法庭判決了壹個案件,由於原告名叫艾格尼絲·布蘭科(Agnes Blanco),因此命名為“布蘭科案”。案例是,這個名叫布龍戈的小女孩在經過國營煙草公司門前的街道時,被這家公司的壹輛面包車撞了。這樣壹個看似簡單的案件,卻產生了壹個難題:法國有兩個法院系統,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原告應該向哪個法院提起訴訟?誰將負責賠償損失?面包車所屬的煙草公司是國企。如果要求賠償損失,無疑是國家承擔了賠償責任。在此之前,國家奉行的是無賠償責任原則。因為國家是主權者,主權的特征是無條件地向全體人民發布命令,任何國家都不能通過法律表示同意,所以不能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否則就廢除了國家主權。而且公民在國家行政活動中受益,受到行政損害,是享受利益的代價,不能要求國家承擔責任。

但管轄權爭議法庭否定了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理論,創造性地肯定了國家因其行政活動給公民造成損害時應承擔賠償責任的原則。因此,法國確立了國家賠償責任原則。這壹原則的確立並不是布蘭戈案主審法官的偶然創造,而是19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國家行政職能不斷擴張的必然法律結果。當國家的觸角已經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每壹個角落,如果不承認國家的侵權責任,那麽公民的人身和財產肯定會面臨比以前更大的威脅,這顯然不利於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所以,這種制度是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二、責任主體:個人還是國家?

以布蘭戈案為標誌,法國明確承認國家對其非法或不當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失負有責任。其他大陸法系國家也有類似的發展。如日本明治憲法確認了國家無責任原則,但在後來制定的國家賠償法中,明確規定國家或公共組織對行使行政權力意誌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但是,還有壹個重要的問題有待解決:國家的行政行為是通過具體的個人即公務員進行的,國家作為抽象的人格不可能是具體的行為。那麽,應該由國家還是公務員來承擔損害賠償呢?

賠償主體的認定通常有三種:壹是公務員個人承擔賠償責任,仍然不承認國家的賠償責任,而且由於個人財力有限,受害人的索賠往往受挫。但這有助於加強公務員的個人責任感。第二種認定是國家負有賠償責任。因為公務員的行政行為是作為行政機關的代表作出的,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壹賠償原則保證了受害者得到及時、充分的賠償,但可能會助長公務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的粗心大意和魯莽。這壹制度在法國基本上是在布隆戈案到20世紀50年代之間實施的。第三種解決方案是國家和公務員承擔賠償責任。這種賠償多發生在個人過錯和職務過錯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受害人可以以職務過錯為由向行政法院起訴行政主體,同時以公務員個人過錯為由向普通法院起訴公務員個人。任何法院不得以被害人行使了其中壹項起訴權為由,拒絕受理另壹項起訴。在合並過錯下,行政主體和公務員個人承擔合並賠償責任。受害者通常傾向於向行政法院起訴,行政機關將承擔全部賠償責任,使其權利得到有效保護。國家對受害人進行賠償後,根據公務員的過錯程度,要求公務員承擔相應部分的賠償金額。另壹方面,如果受害人的損失是由公務員賠償的,行政法院也判決他有權要求行政機關承擔他應承擔的部分。目前法國等大陸法系國家采用這種賠償方式。

三。適用哪些法律規則?

處理因國家過錯造成損害的案件,應當適用哪些法律規則?私人責任的壹般規則能否適用?按照法國的壹般意見,行政責任與民事責任有很多不同之處:第壹,國家與個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行政責任是對這種必要的不平等的壹種補救,而不僅僅是壹種損害賠償;其次,由於上款的差異,行政賠償責任在許多方面不同於私人責任,如其救濟不立即出現,不適用恢復原狀或實物賠償;最後,名義上承擔賠償責任的不是行為人,而是行政主體,即中央或地方行政機關。

基於這壹區別,布蘭戈案的判決確認:“國家對其雇員的官方行為造成的人身損害的責任不能根據《民法典》規定的人身關系原則來確定...這壹責任既不是普遍的,也不是絕對的;它有自己的特殊規定,即出於公務需要和協調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的必要性而制定的法律規範。”因此,國家賠償責任不適用私人責任的壹般規則,而適用國家賠償的特殊規則。在Blango案中確立的這壹原則仍然是法國行政賠償制度的主導原則。

國家賠償法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民主和法制充分發展的產物。國家賠償制度的存在和賠償標準的高低,已經成為衡量壹個國家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尺。在壹個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封建專制社會,或“君權神授”,或“國王不能做錯事”,或“王權就是主權”,“主權是最高權力,不受法律限制”,國家擁有最高主權。在這種絕對主權的理念下,國家的行為不受任何約束,國家對其行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因此,無論從經濟基礎、政治制度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都不具備建立國家賠償制度的條件。資產階級革命後,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了民主、法制、人權等口號,為國家賠償制度的產生提供了政治和思想條件。②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國家被動維護社會秩序的傳統“夜間警察”角色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於是世界各國紛紛伸出手來幹預社會經濟生活。隨著國家職能的迅速擴張,國家所代表的群體利益、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沖突也越來越頻繁,國家侵權現象日益增多。此外,隨著民權運動的高漲,人們對救濟手段匱乏的現實逐漸不滿,國家主權豁免論逐漸式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在民主政治和人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並從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中吸取教訓,開始檢討自己的人權和法治觀念以及相應的法律制度。國家不負責任的觀念開始動搖,逐漸被拋棄。以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通過判例和立法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國家賠償制度。至此,國家賠償制度經過了從否定到相對肯定再到完全肯定的漫長而艱辛的發展過程,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如今,國家賠償制度已經成為國家落實法治原則、保護公民權益的重要措施。

二、法國國家賠償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法國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最徹底的國家。作為大陸法系的代表國家之壹,法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就國家賠償制度而言,法國是世界上第壹個建立這壹制度的國家,這壹制度不僅在法國法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理論和實踐上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範圍內國家賠償制度的建立。

法國大革命前,法國信奉博丹的“絕對主權論”,否定人民主權,因此不可能產生國家賠償責任。1786的《人權宣言》以“人民優先”原則取代了“國王優先”原則,確立了國家主權、公共負擔平等和財產不可侵犯的原則,為國家賠償奠定了憲法基礎。法國大革命後,法律規定行政機關應對實施公共建設項目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但法國國家賠償制度建立的標誌是管轄權爭議法院對1873“布蘭科案”的判決。管轄權爭議法庭在判決中確認了國家賠償的三項基本原則:國家應對其公務員的過錯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行政賠償責任應適用不同於民法的特殊規則;行政賠償責任訴訟屬於行政法院管轄。布蘭戈案肯定了國家賠償責任的特殊性。從此,法國國家賠償制度開始脫離民法的束縛,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布蘭戈案雖然確立了法國的國家賠償制度,但直到19年底,其適用範圍仍相當有限。1896公布的、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副院長拉·弗裏耶爾撰寫的《行政審判與訴訟救濟》仍主張:“立法權的特點是發布帶有五個條件的命令,國家的行政活動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承擔賠償責任。”④20世紀初至40年代,法國的行政賠償制度有了很大發展,國家對幾乎所有的行政行為承擔責任。

法國的國家賠償制度始於行政職能領域,後擴展到立法和司法職能領域。法國立法賠償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的法國行政契約中。如果合同雙方因國家法律而遭受特殊損害,只要法律不排除賠償,國家就應承擔賠償責任。於1938年6月+14年10月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對“La Fleurette案”的判決中正式成立。判決正式承認,只要法律中沒有排除條款,國家就有責任對合同之外的行為,包括立法行為,進行賠償。但由於立法行為造成的損害,大多發生在經濟立法過程中,因此國家的賠償責任僅限於經濟立法造成的損害。還應當指出,法國行政法院不能判斷議會立法的合法性,必須適用議會頒布的法律。如果法律明示或暗示禁止賠償,就不能判定國家負有賠償責任。⑥1958 165438+10月12、法國法律還規定國家必須對議會中行政管理造成的壹切損害承擔責任。這樣,法國的法律賠償範圍進壹步擴大。⑦

在司法賠償方面,1895年,法國在其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不當監禁賠償”的條款,規定被告被高等法院無罪釋放後,可以請求國家賠償原審作出的有罪判決所造成的損害,從而初步推翻了國家不負責任的司法行為做法。此後,法國相關法律在1933中進壹步規定,司法人員與保釋令相關的行為存在重大欺詐或過失時,國家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05條也規定,司法人員因欺詐、瀆職、拒絕審判或者其他職務上的重大過失而作出錯誤判決時,被害人可以請求國家賠償。1956 165438+10月,法國最高法院首次承認對該國司法警察活動負有責任。1970年,其刑事訴訟法將司法賠償的範圍擴大到刑事訴訟的全過程。對於被暫時拘留但無罪的人,以及初審後決定不起訴或者起訴後無罪釋放的人,如果受到損害,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1972年,法國頒布了《設立執行法官和民事訴訟改革法》。第11條規定:“國家必須對司法公務活動的缺陷所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而這種責任的前提是存在重大過失或者拒絕司法。”如今,法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司法賠償制度。⑧

就法國國家賠償的具體內容而言,在國家賠償初期,行政法院只判給行政主體可以用金錢計算的物質損害賠償,而沒有判給精神損害賠償。比如,對於近親屬的死亡,只有醫藥費、喪葬費、撫養費等。都得到補償,但死者近親屬的情感痛苦得不到補償。直到1961“Letis-serand”案,最高行政法院才首次判決賠償死者近親屬的精神損害。之後,法國行政主體承擔物質損害、精神損害等壹切損害賠償責任。

在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方面,法國確立了公務過失原則和無過錯原則。“公務過失”是指公務活動中缺乏正常的標準,脫離了個人的過失,即雖源於公務人員,但不歸於公務人員。換句話說,它不同於傳統的民法過錯或刑法過錯,它以行政機關為主體,以行政機關的公務活動是否達到公務活動水平為客觀標準來衡量公務過錯的存在。在特殊情況下,只要公務員執行公務的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無論其是否有過錯,國家都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官方過失適用於除無過錯以外的所有責任。無過錯責任主要是指國家的危險責任。比如1919,法國行政法院判決國家對彈藥庫爆炸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自19世紀末以來,壹方面由於公共事業的迅速發展和行政活動的擴大,另壹方面由於社會正義觀念的發達,國家危險責任的適用範圍不斷擴大,甚至官員的過錯壹直是必要事項,國家開始承擔無過錯責任。{11}到20世紀末,國家危害責任主要適用於以下領域:職業危害責任:社會危害責任:使用危險物質的責任;使用管理對危險活動負責;利用社會保障要求導致個人財產收入上的危險責任。

縱觀法國國家賠償法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可以將其突出特點概括如下:

1.法國國家賠償法的淵源主要是判例。法國雖然是壹個成文法國家,但其國家賠償制度的建立主要依靠管轄權爭議法院和行政法院的判例,這與其自身的法律傳統大相徑庭。究其原因,法國建立國家賠償制度時,世界上沒有先例或立法可供借鑒,所以借助判例法“摸著石頭過河”是壹種相對穩妥的方法。

2.國家賠償的範圍比較廣。其表現之壹是國家壹般對行政職務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但也對壹定範圍內的司法職務和立法職務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第二個表現是國家對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都負有責任;第三,由於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確立,國家賠償的範圍進壹步擴大。

3.國家賠償案件由行政法院管轄,適用行政法原則。國家賠償案件由行政法院管轄,但法律有特別規定或者根據法律壹般原則由普通法院管轄的事項除外。

就其具體賠償內容而言,法國國家賠償不僅包括物質損害賠償,還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在賠償內容上,我國只賠償直接物質損失,精神損害、間接損失或預期利益損失不在賠償範圍內。我國拒絕國家賠償的理由有三:壹是精神損害的無形性決定了賠償的不確定性;第二,公眾精神損害的心理取向的非價值性決定了精神損害賠償的不可取性;第三,國家財力的有限性決定了補償的不現實性。{20}不可否認的是,與物質損害相比,精神損害因其無形的特點,確實難以完全量化評價,但不能否認精神損害後果確實存在的現實。如果僅僅因為這個就從根本上否定賠償,表面上是無奈之下的妥協,實質上是對人權價值的根本否定,是對國家機關侵權行為的遷就、默許甚至縱容。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的尊嚴越來越受到重視。如果仍然堅持拒絕精神損害賠償,潛在的價值沖突就會加劇。反對的第二個理由是,在我們的文化中名譽重於金錢,精神權利受損,應該給予非財產救濟措施。如果給予金錢補償,就相當於把人當成了商品,是對人格的侮辱。這種說法有壹定的道理,但如果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等非財產措施不足以抵消其所受到的精神損害,如果不給予壹定程度的賠償,就是對人的價值和人格的不尊重。此外,許多後果的消除和精神創傷的和解有時確實需要恢復性治療。對馬丹丹案、杜案的熱烈關註和傾向性評價,也反映了公眾對精神損害國家賠償的法律呼喚和法律質疑。就第三種異議而言,也是站不住腳的,國家財力相對有限,不足以成為拒絕國家賠償的理由。《國家賠償法》制定之初,不可否認國家財力無法承擔沈重的精神損害賠償。即使現有財力顯著增強,客觀上也難以允許超出國情的賠償數額和賠償範圍,但也不能簡單否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的合理性。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已經不是《國家賠償法》制定時的可比。因此,在國力有限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否定精神損害賠償的可行性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我國應借鑒法國的做法,將精神損害納入賠償範圍。這既是對精神權利的尊重,也是法律正義的要求,更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精神在普通法律體系中的體現。

縱觀法國國家賠償法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可以將其突出特點概括如下:

1.法國國家賠償法的淵源主要是判例。法國雖然是壹個成文法國家,但其國家賠償制度的建立主要依靠管轄權爭議法院和行政法院的判例,這與其自身的法律傳統大相徑庭。究其原因,法國建立國家賠償制度時,世界上沒有先例或立法可供借鑒,所以借助判例法“摸著石頭過河”是壹種相對穩妥的方法。

2.國家賠償的範圍比較廣。其表現之壹是國家壹般對行政職務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但也對壹定範圍內的司法職務和立法職務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第二個表現是國家對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都負有責任;第三,由於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確立,國家賠償的範圍進壹步擴大。

3.國家賠償案件由行政法院管轄,適用行政法原則。國家賠償案件由行政法院管轄,但法律有特別規定或者根據法律壹般原則由普通法院管轄的事項除外。

  • 上一篇:壹個人在家遇到小偷怎麽辦?
  • 下一篇:法律問題,我國行政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具體職責。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