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遵守憲法和法律;
2.維護國家統壹和各民族團結;
3.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
4.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
5.依法服兵役和納稅;
6.有勞動和接受教育的義務;
7、以及贍養父母、教育子女、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首先,公民義務具有以下特征
1,合法性。法律義務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是法律的規定,即法律義務的設定權在於國家權力。
2.強制性的。法定義務是指某壹行為在法律上必須做或不做,當事人不能放棄和改變。如果他們沒有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就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裝訂。它不僅表現為義務人對自己行為的抑制,也是義務人實現權利和自由的壹種手段。
第二,不履行公民義務會怎麽樣?
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統壹的,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相對的義務。如果他們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他們對權利的享受可能會受到限制和阻礙。不履行法定義務,就涉嫌違法,可能要承擔法律後果。
第三,公民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所謂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權益,表現為享有權利的公民有權做某種行為,並要求他人做相應的行為。
所謂義務,是指公民依法應當履行的職責,是指負有義務的公民必須做某種行為或者禁止其做某種行為。這個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從法律關系上來說,兩者是同時產生的,是壹對對應的範疇。沒有權利,沒有義務,沒有義務,沒有權利。我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我們也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2.從法律關系的主體來說,壹方面,公民既是權利的持有者,也是義務的承擔者。既沒有脫離義務而獨立存在的權利,也沒有脫離權利而獨立履行的義務。因此,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規定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公民既是法律中權利的主體,也是法律中義務的主體。另壹方面,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需要權利的實現。換句話說,公民享受權利需要條件,而這個條件的實現依賴於義務。如果他們不履行義務,那麽權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公民能享有什麽樣的權利,是根據他們的義務決定的;同樣,公民的義務是根據他們享有的權利來確定的。
3.就中國而言,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公民權利的充分實現可以激發人們的主人翁意識,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承擔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履行自己的義務。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公民權利的實現提供和創造條件。
4.至於對公民的要求,在我國,任何公民都必須用權利與義務相統壹的原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他要自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在行使權利的同時,要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十壹條中國人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第五十二條中國人民和公民有維護國家統壹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第五十三條中國人民和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第五十四條中國人民和中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實施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第五十五條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國人民和每壹個中國公民的神聖職責。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國人民和公民的光榮義務。
第五十六條中國人民和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