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所有因自身原因或受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影響而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廣義的瀕危物種是指珍貴、瀕危或稀有的野生動植物;從野生動物管理的角度來說,瀕危物種是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1973,華盛頓特區簽署)附錄中所列的物種,以及國家和地方特別保護的野生動物。瀕危物種可分為絕對物種和相對物種。絕對是指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瀕危物種的野生種群數量較少,有滅絕的危險。相對性是指某些瀕危物種的野生種群絕對數量不算太少,但與同類別其他物種相比卻非常少;或者某些瀕危物種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可能不被認為是瀕危物種。
金色凱澤欣德
中文名:金鳳蝶
拉丁學名:金斑喙鳳蝶
昆蟲綱→有翅亞綱→鱗翅目→蝴蝶→鳳蝶科→鳳蝶科。
中國最稀有的蝴蝶——比大熊貓還稀有。
●國際瀕危動物保護委員會:R級(最稀有級別)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壹級保護物種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壹級保護動物。
屬於鱗翅目鳳蝶科。本種是世界上最珍貴稀有的蝴蝶,為中國特有。長期以來,它被世界各地的蝴蝶專家譽為“夢中的蝴蝶”。這種蝴蝶為中國特有,珍貴稀有(野外生存數量遠不及大熊貓)。是唯壹被列為國家壹級保護動物的蝴蝶。許多專家提議成為中國的國蝶。
形態特征:翅展81 ~ 93 mm雌雄同體雄性蝴蝶的身體和翅膀呈翠綠色,底色為深棕色。前翼上有壹條黑色的斜帶,這條帶內側區域的顏色比較濃,外側區域的顏色比較淡。外緣有兩條平行的黑帶。後翅外緣呈齒狀,有翠綠色月牙狀斑紋,月牙狀斑紋內側有相應的金色斑紋。這種蝴蝶以它命名,聞名於世。
雌翅非金綠色,後翅五角形,白色,尾突細長。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江西、福建、廣東和海南。
金色鳳蝶體長約30 mm,翅膀展開超過110 mm,是壹只大型鳳蝶。它翅膀上的鱗片閃著微弱的綠光。每個前翅上有壹個弧形的金綠色斑塊;後翅中央有數個金色斑塊,後緣有壹月牙形金黃色斑點。後翅的尾部細長,末端有壹小段是金色的。它經常在森林裏高高飛翔,有時會在花叢中停下來。其體態婀娜,猶如壹位艷麗、高貴、光彩照人的“貴婦”,所以人們稱其為“蝴蝶皇後”。70多年前,壹個外國人從中國收集了壹只金鳳蝶,標本拿到國外保存。8月20日,1984,中國東方標本公司采集隊的同誌們歷經艱難,在深山采集數年,終於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捕獲了壹只雄性金鳳蝶。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研究室的同誌在整理過去采集的昆蟲標本時,發現了壹只幾年前采集的雌性臺灣鳳蝶標本。消息傳出後,引起了生物界的關註。國內從事蝴蝶研究50多年的李傳龍教授特地從北京趕到福建。仔細觀察後,他興奮地說:“金鳳蝶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昆蟲學研究的壹項空白。”
1961年,中國郵電部準備發行壹套中國20種蝴蝶的郵票。根據蝴蝶專家的意見,其中壹定有壹種是金鳳蝶。但這種蝴蝶標本目前國內找不到,圖案設計師只好求助於國外的材料。當時,在英國倫敦皇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昆蟲標本收藏室裏,講解員自豪地介紹說:“這種美麗而珍貴的蝴蝶叫‘金鳳蝶’。它的產地在中國武夷山,世界上只有我們博物館有這種蝴蝶標本。”
據悉,壹只來自所羅門群島的蝴蝶標本曾在巴黎以65,438美元+0,800英鎊的價格創下蝴蝶標本最高拍賣價的世界紀錄,但壹名香港商人卻願意為這對金斑蝴蝶支付2萬美元。不知什麽原因,雖然後來沒有成交,但可以看出,金鳳蝶的價值真的是“壹只蝴蝶值幾千塊錢”!
中文名:雙尾蝴蝶
別名:雙尖鳳蝶、雙尖鳳蝶、雲南鳳蝶、雙尖鳳蝶。
拉丁學名:Bhutanitis mansfieldi (Riley,1939)
家族:蝴蝶科
屬:金鳳蝶。
現狀:世界上最稀有的蝴蝶昆蟲之壹。
地理分布:四川和雲南,中國特有種,屬於珍稀蝴蝶之壹。
該物種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或華盛頓公約保護級別:ⅱ級。
保護等級:中國國家林業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世界的蝴蝶被評為R級(個體數量很少)。
[編輯本段]形態特征
翅展65 ~ 77 mm,翅為深褐色,前翅上半部有6條黃色或黃白色斜橫帶,從1和2的基數到後緣,4和5在中間合並到後緣,前緣到後緣的次外緣區域有1,使翅面黃白色與黑色背景色比例幾乎相等。尾翼上的黃色條紋比較分散,次基中有1條對角線,中部上部有2 ~ 3條,下部有1條曲折的黃色條紋和1條紅色條紋到達後緣,外緣有1條黃色條紋。外緣鈍,齒狀;尾狀突2個,老年人末端呈錘狀擴張;臀角有1個拇指狀突起。翅膀的反面除了葉脈清晰外,和正面差不多。
[編輯本段]生物習性
生物:壹年有65,438+0代,成蟲多棲息於2000m以上氣候溫和,冬季幹燥晴朗,夏季潮濕的高山和峽谷林地。
[編輯本段]保護意義和措施
瀕危原因不明,但過度采集無疑是壹個嚴重的威脅。該物種世界罕見,可能有新的亞種有待科學發現,故列為保護物種。建議將其棲息地建成自然保護區,嚴禁隨意捕捉采集;開展生態學和生物學的基礎研究。
拉丁學名:Bhutanitis thaidina
別名:中華鳳蝶、三角鳳蝶、三角鳳蝶。
家族:蝴蝶科
屬:金鳳蝶。
地理分布:甘肅、陜西、四川、雲南、西藏等省,為中國特有種,屬於珍稀蝴蝶之壹。
寄主:馬兜鈴科牟平馬兜鈴。
現狀:世界上最稀有的蝴蝶昆蟲之壹,該物種是中國特有的瀕危珍稀蝴蝶。
該物種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或華盛頓公約保護級別:ⅱ級。
保護等級:中國國家林業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世界的蝴蝶被評為R級(個體數量很少)。
[編輯本段]生活習慣
鳳蝶是高山物種,僅分布於雲南省東川市和巧家。成蟲每年5月出現,喜歡在樹梢來回飛翔,互相追逐。雌蝶在寄主馬兜鈴的葉背上產卵,卵排列整齊,壹次產卵約30粒。
生物:壹年1代,5月出現成蟲,生活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寒地區。
[編輯本段]形態特征
翅展開86 ~ 92 mm .體黑色,腹部有白色絨毛。翅膀是黑色的。前翼有8條橫帶,從基數1,2,4,8到後緣,6和7在中間匯合到後緣,但7的上部不是很明顯。後翅上部有3 ~ 4條斜橫帶,近基部1至中腔臀角附近紅色橫斑剛好平行於Cu2脈;紅斑下有3個藍色斑點,外緣有4 ~ 5個斑點,部分呈彎月形;3尾狀突。翅膀反面的葉脈和脈絡非常清晰,其余和正面差不多。
[編輯本段]顯著特征
這個物種和Bh很像。mansfieldi,但不同的是,該物種前翅上部有8條橫帶,而蝴蝶有7條橫帶。該種後翅有3個條狀突起,無指狀突起;鳳蝶有兩個尾狀突和1個指突。
[編輯本段]保護意義和措施
瀕危的原因尚不清楚,但貪婪的夢想收集貿易無疑是壹個嚴重的威脅。這種物種世界罕見,所以被列為保護物種。建議將其棲息地建成自然保護區,嚴禁隨意捕捉采集;開展生態學和生物學的基礎研究。
中文名:中國虎蝶
拉丁學名:中華虎鳳蝶(水蛭,1893)
屬:鳳蝶科鳳蝶科鳳蝶科盧氏鳳蝶科(Cruger,1878)
得名原因:翅膀原色為黃色,前翅外緣有壹條寬闊的黑帶,翅面有許多短黑線,狀如虎皮,故名。後翅外緣波狀,尾突短,外緣黑帶鑲嵌半月板黃斑,黑帶中間鑲嵌藍點,最裏面壹排半月板紅斑。
分布:河南、山西、陜西、湖北、江蘇、浙江等省。這是中國特有的。
相關:近年來,在陜西秦嶺和太白山也發現了李氏亞種和太白山李氏亞種(L. ch.lee Chou = L. Huashan en Lee),這兩個亞種都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
[編輯此段]瀕危原因及保護
瀕危原因:本種分布僅限於我國東部平原和丘陵地區。該地區的人口密度、城市化和大規模農業極大地破壞了這壹物種的棲息地和生活條件,多年來貪婪夢想的采集和捕捉給其生存帶來了極大的危機。
現狀:虎峰蝶是中國陜西省華山壹種著名的珍貴蝴蝶,其中華山亞種非常稀有,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IUCN紅皮書《受威脅的世界鳳蝶》分類為K(“危險”未知)。中華鳳蝶是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的會徽。
本種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編輯本段]外貌特征
初春的三月,在祖國的長江南岸,妳可以看到壹只中等大小的蝴蝶,翅膀色彩鮮艷,有黃條紋和黑條紋,還有老虎似的斑點,這就是著名的國內珍稀蝴蝶——中華鳳蝶。因為它出現在刺的前後,所以有人稱它為刺蝶。
鳳蝶雄蝶體長15-17mm,平均16.2mm,翼展58-64mm,平均60.8mm;雌蝶體長17-20mm,平均18.6mm,翅展59-65mm,平均62.2 mm..翅膀是黃色的,中間有黑色的橫條紋(黑帶),看起來像虎斑,也叫條紋蝴蝶。除翅膀外,全身黑色,密布黑色鱗片和細長鱗片。在每段腹部的後緣側,有壹條細長的白色條紋。
鳳蝶前翅基部和後翅內緣密被淡黃色鱗片。基部、前翼的外緣和它們之間對角的三條水平帶是黑色的,兩條短的黑色帶在它們之間交替,並終止於中間室的後緣。前翅外緣彎曲,外緣有壹排黃色斑點。靠近翼尖的第壹個黃點和後面的七個黃點排列整齊,沒有錯位。後翅外緣呈波浪狀,黑色,中間有四個藍綠色小斑點,有金屬光澤,臀角處也有1個同色臀眼斑點。青色斑點外側有四個黃色半月形斑點。亞外緣有五個發達的紅點,起於內緣,止於M1脈。次外緣的黑點沒問題。中間腔室的黑帶分為兩部分。尾狀突較短,其長度約為後翅的15%。臀角有1槽口。除尾突外,後翅緣的毛是黃色的。
前後翼背面的斑紋與正面基本相似,只是前翼外緣的1-5黃點顏色較深,呈橙色。外側有1橙色條帶,終止於Cu1脈沖,內側有1黃色條帶。後翅外緣的半月形斑點略大,橙色。在次外緣紅點之前靠近前緣有1個橘色點。次外邊緣上的紅色斑點與外邊緣上的藍色斑點以黃色和黑色混合。
雌雄條紋相同,但雌蝶的黃色往往略深。
雞蛋是垂直的,頂部光滑,底部平坦,呈饅頭形狀。卵直徑為0.969-1.00毫米,高度為0.721- 0.803毫米,初孵時為淡綠色,有珍珠光澤,孵化前為暗褐色。卵集中成片,在寄主植物的葉背面產生。
幼蟲頭部堅硬,黑褐色,1 ~ 3歲時有光澤,老時無光澤,密被黑色剛毛。6單眼,深黑明亮,半圓形排列。頭蓋骨縫是淺棕色的。胸腹部暗紫色,體表有6排剛毛,分別是:2排軸下線-聲門上線;2排閥門下行叢;基線捆綁2行。其中,瓣下丘附著在略呈半球形的疣狀突起上,每個結節的剛毛暗而有光澤,中間常有1 ~ 2根長的白色剛毛。瓣膜呈長方形,深黑色。
蛹短,粗糙不平,有金屬光澤。體長15 ~ 16.5 mm,寬7.5~8.3 mm第壹蛹頭和胸外觀濕潤,除翅芽為淡綠色外,其余為淡黃色。後來隨著蛹的幹燥,顏色逐漸變深,變成紅褐色,最後整個蛹呈褐色,堅硬。蛹背部:頭端有4個按順序排列的突起,背部有2個突起。胸部比腹部窄得多,前胸背板有壹個倒雅形的脊;中胸寬而鼓;後胸狹窄,後胸後部有細絲環繞;胸部中央有壹條蛻膜線。有10腹段,1 ~ 3腹段由窄到寬,第4、5腹段可以上下移動。每壹腹節有5個長方形棕黃色凹塊,中央塊最寬,第壹腹節中央凹塊兩側有壹對乳白色斑點。蛹的腹面:頭部呈長方形;復眼呈半圓形,位於前方兩側,靠近天線基部;上唇呈弧形,中心突出。腹側末端向腹側表面強烈彎曲,並與身體的中軸成直角。
[編輯本段]生活習慣
成蟲每年3-4月出現,壹年壹代。交配後,雌蝶腹部下產生褐色扁平的衍生物,寄生的昆蟲植物是細辛。當受到驚嚇時,幼蟲會從胸部中央翻出紅色腺體。這種兼具絹蝶科和鳳蝶科兩個科特征的蝴蝶很少見。成蟲喜歡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和有壹定濕度的森林溝渠旁活動。
寄主:幼蟲以馬兜鈴科的杜衡二號和細辛等植物為食。
生物學:壹年發生1代,蛹在夏季越冬,多在樹枝或樹皮上、枯枝落葉下、石縫中。成蟲出現在3月和4月,在潮濕的森林中飛行。卵在3月中旬首次出現,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大量繁殖。幼蟲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活動,5月上旬開始化蛹。每只雌蝶的平均繁殖力為122,平均繁殖力為23.5。這個物種已經通過人工繁殖成功了。
臺灣鳳蝶
拉丁學名:Agehana maraho(Shiraki et Sonan)
英文名:Brood-tail Fwallowtail Butterfly
別名:八百蝶、夢蝶、鳳蝶。
分類:動物群-節肢動物節肢動物門-六足目-昆蟲綱昆蟲綱-翼翅目-鱗翅目-鱗翅目-跳蟲目-鳳蝶目-鳳蝶目-鳳蝶目-鳳蝶目-阿哥哈娜-鳳蝶目。
[編輯此段落]描述
臺灣省特產大蝴蝶。翼展90 ~ 120 mm,非常接近中國大陸產的臺灣鳳蝶。前翼底色為黑色,略呈褐色,後翼靠近中膛處有大片白線,外緣有壹排紅月形線條。雌蝶比雄蝶略大,之所以世界聞名,是因為它有壹個特別寬的尾狀突起和兩條翼脈貫穿其中,這是其他蝴蝶所獨有的。
相似之處如下:都有寬大的尾狀突起,有兩條尾脈。
區別如下:中腔和後翅附近為白色,外腔、臀角和尾狀突上的紅斑為圓門狀。雌蝶的翼面更寬更圓。
[編輯本段]發現
1932發現於宜蘭鵝坡石河灘,日據時期在宜蘭農林學校工作的鈴木·易立是有名的蝴蝶迷。在壹次偶然的相遇中,他捕捉到了世界上第1只蝴蝶,並被其極寬的尾突深深吸引。
鈴木立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臺北帝國大學的蘇慕德壹教授,蘇慕德立即和助手前往宜蘭捕捉第二只寬尾蝴蝶。因為差旅費高達800日元,她被日本人戲稱為“800蝴蝶”。他在出版《臺灣鳳蝶》的時候,給它起了壹個綽號叫“maraho”,和泰雅族人“首領”的意思正好壹樣,意思是它是與眾不同、排外的象征。
蘇木甚至將臺灣鳳蝶列入自然古跡名錄,這也是臺灣省出產的蝴蝶首次出現在自然古跡名錄中。1936,臺灣鳳蝶和中國的臺灣鳳蝶由原來的鳳蝶屬升級為壹個新屬,即臺灣鳳蝶。
[編輯此段]生態狀況
本種為臺灣省特產,極為稀有。成蟲常平展翅膀,飛行緩慢,常滑翔,幼蟲寄主檫。烏來、臺東都有收藏記錄。本種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在中國有“國蝶”的美譽。
[編輯此段]保護
臺灣鳳蝶喜歡出沒在海拔1000到2000米的山區。早期這些地方人跡罕至,人跡罕至。再加上它的發生期僅限於每年的5月至8月,所以當時的采集記錄非常稀少,所以被稱為“夢蝶”。但因為名氣大,壹對美鳳蝶往往賣到幾萬元,這是金錢驅動的。
[編輯本段]分發
臺灣省。海拔1000 ~ 2000米的山區,喜歡在陽光充足的崩崗地活動,把卵產在崩崗地的先鋒樹種檫樹上。所以生物學家提出了壹個頗具諷刺意味的論點,去年921地震造成的滑坡區域適合檫樹生長,那麽對於瀕臨滅絕的鳳蝶來說,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