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反思科爾伯格:道德困境

反思科爾伯格:道德困境

?從當今人的生存狀態反思道德階段論,是繼續遵循倫理的善,還是向現實和自然低頭?

?1958,勞倫斯?科爾伯格在芝加哥大學做研究時,受到皮亞傑的啟發,提出了道德發展的三個層次六個階段的理論來解釋道德判斷的發展。

?科爾伯格用壹個故事介紹了他的理論:辛德斯困境。辛德斯的妻子快要死了,醫生認為有壹種藥可能救她,但是藥價太高,辛德斯到處借錢也籌不到足夠的錢。他懇求藥劑師救救他的妻子,但是藥劑師拒絕了他的請求。作為最後的手段,辛德斯破門而入,偷走了藥。科爾伯格問受試者辛德斯是否應該這樣做。

結果表明,兒童的道德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規律地發展。根據研究結果,科爾伯格認為道德推理有三個發展階段:前定制層次、定制層次和後定制層次,每個層次又分為兩個階段,共有六個階段。

?4~10歲兒童處於前習俗水平,分為懲罰取向和功利取向兩個階段。在懲罰取向階段,強調對權力的服從,行為沒有好壞,而是以可能的懲罰來評價。比如“他不應該偷藥,因為他會被警察抓起來送進監獄。”“他事先問了,又沒偷什麽大的,不會重罰。”功利取向階段不同,行為正確與否是由自身需求決定的。關心他人壹般是出於互惠的目的,而不是出於忠誠、感恩或正義。比如“如果妻子對他不好,辛德斯沒必要自尋煩惱,冒險偷藥。”“如果他老婆壹直對他好,他應該去偷藥。”

?10~13歲的孩子處於習俗階段,分為好孩子定向和權威定向兩個階段。好男孩取向強調好的表現和好的行為是讓群體中的其他人感到快樂或者可以被表揚的行為。比如“他不該偷藥,會被當成罪犯,給家人帶來恥辱。”他的妻子不會用偷來的東西來挽救她的生命。”“不管他老婆以前對他多好,他都要負責任。為了救妻子偷藥,他只是做了丈夫該做的事。“權威取向強調遵守法律,執行命令,服從權威,履行職責,符合社會規範。比如“雖然他老婆需要這種藥,但是偷別人的藥是違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老婆的情況並不能讓盜竊合法。”“偷竊是不對的,但如果妳不這樣做,辛德斯就不會履行她作為丈夫的義務。"

?13歲以後進入後習俗層面,分為社會契約取向和普遍倫理原則取向兩個階段。在社會契約的取向階段,認為規範是可以質疑的,為了群體利益和民主而存在。對法律和規範的支持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相互認同的基礎上的。比如“他不該偷藥。丈夫沒有義務去偷藥救妻子,這不是正常夫妻關系契約的組成部分。藥劑師應該受到譴責,但他們仍然應該保持對他人權利的尊重。”“法律禁止人們偷竊,但沒有考慮到偷東西救人的情況。如果辛德斯偷藥救命,需要糾正的是現行法律。”而倫理原則的總取向強調用自己選擇的倫理標準來指導行為,這種倫理標準是全面的、綜合的、普遍的。正義、尊嚴和平等受到高度重視。比如“對於任何有道德的人來說,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的價值提供了無條件道德義務的唯壹可能來源。”他可能因為偷藥而受到懲罰,但是他救了壹個人的命。”“辛德斯試圖挽救他妻子的生命,這無可非議,但他沒有考慮到所有人生命的價值,而其他人可能急需這種藥。他這樣做對別人不公平。"

作為最高層次,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普遍倫理原則的取向,但大多數受過良好教育的成年人都能達到社會契約取向的水平。如果說前者是社會的心智,那麽後者就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後習俗層面基本達到了皮亞傑乃至康德所謂的自主道德階段,即能夠形成主觀的道德判斷,這種判斷趨向於倫理完善的終點。

?如果把每個人都看成是真空中孤立的個體,或者說人脫離了社會關系的網絡,那麽上述判斷大體上是合理的。但如果我們回到現實生活中,就會發現有些不對勁:似乎幾乎沒有人能在生活中始終如壹地堅持後定制的水平。

妳說的堅持是什麽意思?就是無論發生什麽都要堅持自己。壹瞬間不算,但是壹輩子的成名可以稱之為終結。有時候,這些就是生命的代價。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蘇格拉底面對五百人國會的審判,堅持真理和自己的立場,放棄了逃跑的可能,心平氣和地喝下了毒酒。他能逃,為什麽不能?因為他堅持社會契約的取向,所以他說自己作為城邦的公民生活了這麽多年,已經默認了與城邦的契約聯系,此刻沒有理由打破規則。他可以認罪以避免死亡。為什麽不呢?因為他堅持普世倫理原則的取向,因為他相信尊嚴高於死亡,真理高於壹切。

?然而,千年來又出現了多少蘇格拉底?

?1961年,以色列政府對待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在耶路撒冷進行。漢娜。阿倫特當場報道了審判情況。她驚訝地發現,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最終計劃”的主要負責人艾希曼“既不陰險,也不兇狠”。不像壹個惡毒的劊子手,他禮貌地坐在審判席上,接受絞刑。他甚至宣稱“他的生活是基於康德的道德法則”。他在為自己辯護時反復強調“他是齒輪系統的壹部分,只是起到傳動的作用”。

漢娜。阿倫特提出了平庸之惡的概念。這種惡源於放棄思考,完全服從權威的安排,默許制度本身的不道德,或者盡管良心不安卻把責任推給制度。為什麽要服從?為什麽要屈服於體制?為什麽要向現實低頭?因為抗命會付出沈重的代價,所以我們不可能像蘇格拉底那樣無所畏懼。

?事實是,我們會在從眾和服從的浪潮中不自覺地回到權威取向甚至懲罰取向的階段;也會被迫維持親密關系,回到好孩子的定向階段;他們也會為了自己的私利做出壹些互惠的行為,回到功利取向的階段。壹切的根源在於,我們生來就有維持自身存在的傾向。面對現實中的各種壓力,我們努力奮鬥,努力抓住每壹顆能讓我們的生命燃燒得更旺盛的火星。

沒有人會為別人做任何事。所有的行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有的服務都是自私的,所有的愛都是自私的。

這不是道德滑坡,而是人性趨利避害的本能。

幸運的是,我們的本能深深埋藏在驕傲的皮囊之下,我們還有片刻的正直,我們完全可以在某次選擇中短暫地到達道德的最高殿堂。但是,這種轉瞬即逝究竟是成就了人性的偉大,還是成為了人性的汙點,值得反思。

?另壹方面,在現實生活中,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也值得反思。也許,人類道德的發展從來沒有壹步到位,只是像油畫顏料壹樣,壹層壹層地在畫布上塗抹。有些畫布上的油畫顏料只覆蓋四五種顏色。有些畫布上的油畫顏料被風吹動,被雨水淋濕,被太陽暴曬,表面的顏色褪色,融化,熔化。在油汙中可以看到最低的顏色,而有些畫布卻永遠如新。

  • 上一篇:法學專業應該看哪些學術書籍,知乎?
  • 下一篇:什麽叫賣房不破?房東把房子賣了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