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有幾千座寬敞的樓房,大大地保護了天下窮人滿面春風,風雨不動如山!”
——杜甫《秋風破草堂》
有人說財富是最幸福的生活,有人說家庭幸福,身體健康就是幸福。但有些人不是以自己的快樂來判斷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他們眼裏,無論自己的能力如何,境遇如何,只要能把自己的放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上,就很幸福。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雷鋒,但總有人想成為雷鋒。
古人常說,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是偉人,但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不需要那麽多偉人和英雄。尤其是在和平時期,壹步步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好處的。我們也很清楚,我們的先輩用他們最寶貴的青春和熱血,給我們帶來了今天的美好歲月。美好的事物是被創造出來的。這個國家經歷了無數磨難,但總有人願意為了大多數人的幸福和安定而犧牲自己美好的生命。我們知道他們的偉大,但同時,我們對他們的偉大也從未感同身受,有的只是紀念和致敬。
本文要講述的壹個女人,是在那個全面鬥爭的時代,為了集體幸福和建設而犧牲青春的平凡而偉大的人物。50年前,吳賢鐘,壹個女知青,拒絕去北京大學,放棄了她光明的前途留在了農村。她的動機是什麽?意誌還是理想?現在怎麽樣了?她現在對自己的選擇怎麽看?
我們自己的力量就是大家的力量。
1968年,國家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農村接受再教育。當時,吳賢鐘是壹個充滿激情的知識青年,多年後她才被人們所認識。她可以成為那個“上山下鄉”時代的典型人物。吳賢鐘在學生時代是壹個優秀的人。她從小家庭條件就很優秀,童年也經歷了太多別人無法預料的事情。雖然她的童年生活很幸福,但這並沒有造就她嬌生慣養的性格,反而讓她成為了壹個非常優秀的好學生。和同學相比,她是壹個思想覺悟和成績都很優秀的人。吳賢鐘的高中在富順第十中學。在班裏,她是班長,是學習成績優異的好學生。她的興趣發展也很廣泛。在父母和老師眼裏,她唱歌跳舞壹樣好。
當時,當國家發出號召時,吳賢鐘自然積極參加。原來如此。吳賢鐘收拾好行李,加入了去農村的隊伍。最後,她來到遼寧省黑山縣耿屯村加入排隊。雖然以前的生活幸福和今天的生活幸福沒法比,但是在她眼裏,這些東西不可能對她有什麽影響。下鄉後,她還是那麽積極,陽光。她的人在耿屯,她的心也在耿屯。剛下鄉的九年裏,她從來沒有請過探親假,這是她在這裏真正的奉獻。周圍的同事和領導看到她的做法都很感動,但還是想多為自己考慮,於是她在反復努力下短暫回家,但只住了兩個晚上。
當時對於農村的人來說,工作分數是決定自己生活水平的壹個重要指標,也就是每個人能為勞動者獲得更多。就吳賢鐘的勞動表現而言,應該是溫飽的局面,如果不是第壹,但她主動拒絕勞動得分。她以為只要能簡單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生活中的吳賢鐘很簡單,用牙粉代替牙膏,用肥皂代替肥皂。甚至身上的褲子都被拿去補了50多個洞,我還是舍不得扔掉。
說她小氣,但她知道有貧困居民後,會主動用自己的錢去幫助別人,無論是勞動能力還是思想覺悟,她都成了和她壹起下鄉的人中的佼佼者。正是在那個時候,她把她的名字從“吳風琴”改為“吳賢鐘”,我們很容易看出她的名字的含義。在短短的壹年時間裏,吳賢鐘學會了許多耕作技能,如犁地和收割各種作物。她的努力和毅力甚至不輸給當地的農村小夥,這壹切都被身邊的同事看在眼裏。
50年前,知青吳賢鐘拒絕去北京大學。她最大的夢想就是留在農村,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參與創作,堅持留在農村,為實現城鄉差距而不斷努力。現在怎麽樣了?
公元1970年,國家開始從這些下鄉的“知青”群體中招收工人,旨在招收壹些有極大毅力和知識的人到企業工作。但在吳賢鐘眼裏,這樣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所以她選擇留在這裏,而他連招聘鑒定會都沒參加。有人覺得她的目標肯定不是工廠,像她這樣優秀的人肯定想上大學深造。但是沒多久各個大學的招生就開始了,她所在的地方也有壹定數量的名額。作為這裏的優秀知識分子,她被周圍的同事推薦,但人們沒想到吳賢鐘拒絕了這個機會,回答說:“我願意留在農村。”
之後清華和北大的招生名額也下來了,這對於在這裏農村工作的知識分子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在村領導和縣領導的大力推薦下,吳賢鐘的名字出現在了推薦名單的第壹位。同事們不僅推薦了她,還幫他完成了壹系列的入學手續。憑借她出色的能力和素質,所有人都認為她會被錄用。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對的。學校很願意把她帶走,但她不願意,最後把這個極其寶貴的名額給了別人。她說她要紮根農村,她願意把這些苦難都吃光,把青春都奉獻在這裏。那壹年,她和全國19知青壹起,在《人民日報》發表了紮根農村的倡議書,也讓她成為了全國知名人物。
植根於農村的吳賢鐘自然在她熱愛的土地上找到了愛情,也終於找到了人生伴侶。當她即將開始自己平凡而幸福的生活時,厄運降臨了。
生活的苦難
吳忠憲在壹次縣會議上發表了壹些坦率的言論,但這些“錯誤言論”被人們放大和曲解,她最終被判有罪。身上帶著大牌子,從早到晚開始被打。後來,她被帶到公社接受公開批評。壹些在那裏被批評的人被扔東西,壹些人被辱罵,甚至被毆打。但是當輪到吳賢鐘時,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觀眾都是她曾經認識的村民和同事。這些人並沒有那麽憤怒,過程溫和安靜。
可能大家都知道,她不配擁有這壹切。然後她在監獄裏呆了三年,在這期間她再壹次感受到了周圍人的關心和同情。1981,經過調查,她被釋放了,她回到了壹個農業研究所工作。作為補償,她得到了很多優厚的待遇,但她都壹壹拒絕了。她以為自己能為農村人做點貢獻就很滿足了,也不需要那些東西。
標簽
攢了壹些錢後,她開始自己創業,最後創辦了壹家非常成功的食品企業。她晚年很穩定,很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有人幸運有人不幸,但對待這壹切的方式,取決於自己。她選擇了付出,哪怕不公平,這可能就是她的人格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