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在歷史上壹直是壹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認為他是不折不扣的漢奸,因為他在明朝危急關頭投靠了敵人滿清。有人認為他是個有血有肉的真男人,因為他的妃子陳圓圓被搶了而生氣。
然而實際上,它只是後人美化人性的壹種手段。吳三桂自己也不會因為兒女情長而束縛自己的手腳,連父親的拘禁都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只有利益才是他行動的根本指南。
AD 1644,自封?王者?李自成大敗孫傳庭,率大順大軍入京。自知無力回天的崇禎皇帝選擇了在景山自殺。
這個時候世界上有三大勢力。西邊是大順義軍,剛剛入侵北京,逼崇禎自殺。東邊是覬覦中原、暴亂邊境多年的滿清軍隊。平西伯和遼東的連長吳三桂代表關寧集團駐守山海關。可以說,他是滿清軍隊能否順利入關的關鍵人物。
大順政權和滿清集團中有遠見的戰略家都意識到了吳三桂的重要性。對於大順政權來說,爭取吳三桂的支持,把兵力戰線延伸到山海關外,只是時間問題。以中原強大的韌性,徹底打敗滿清集團,穩定中原,只是時間問題。
對於滿清集團來說,如果吳三桂能夠回心轉意,滿清軍隊不僅可以乘勢輕松擊敗大順軍,還可以將關寧集團作為威懾之劍,大大減少明朝地方勢力和民眾的抵觸和反抗。
壹時間吳三桂成了兩大勢力的眼中釘?項伯?。不過李自成有得月之利。攻取京畿後,派唐統給吳三桂白銀4.2萬兩,作為對關寧軍隊的獎勵。
本來吳三桂和李自成的根本利益就沒有沖突。雙方大概是因為四萬兩白銀達成合作關系,但李自成目光短淺。雙方還沒開始合作,他就打算把驢殺了。他不僅逮捕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敲詐勒索,甚至直接搶走了吳三桂最寵愛的妃子陳圓圓,讓吳三桂怒不可遏。
另壹方面,滿清集團在拉攏吳三桂時,開出了優惠得多的條件。當時攝政王多爾袞親口向吳三桂承諾,如果吳三桂能帶領關寧鐵騎投降,就允許割讓壹塊領土,由吳三桂稱王。
這種誘惑對吳三桂乃至整個關寧集團都是極其致命的。要知道,吳三桂在對抗滿清集團保衛明朝的戰鬥中立下了無數戰功。但因為崇禎皇帝多疑,所以封他為平西伯。即便如此,他還是經常受到皇帝的懷疑,這讓他又氣又無奈。
大部分武將的人生目標,無非是憑借輝煌的戰功被封爵。如果多爾袞的許諾有效,以吳三桂為首的關寧集團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甚至可以更進壹步,其中的誘惑可想而知。
吳三桂選擇投靠滿清集團的主要原因是雙方以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拉攏他。
李自成號稱百萬大軍,他接受了雅典的謀士如雲。但實際上這裏面水分很大,所以吳三桂從滿清集團借兵後差點把他壓垮。
而且李自成眼光短淺,要馬兒跑,馬兒不吃草。他壹方面想要吳三桂的幫助和支持,壹方面又抓住他的家人,向他們勒索錢財。看到這裏,吳三桂明白,即使幫助李自成穩住了局面,也不能得到太多的好處,甚至可能身敗名裂。
但滿族群體也是壹樣,他們的承諾不僅很得人心,而且極有可能成為現實。因為他們是外部勢力,要想入侵中原,必須找壹個有能力的代理人從內部瓦解明人的反抗,對他們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因此,權衡利弊之後,吳三桂最終選擇投靠滿清集團。當然,這不僅是他的決定,也是關寧集團大多數人的意願。既然李自成前途黯淡,他們自然更願意向滿清集團靠攏,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綜上所述,吳三桂選擇投靠滿清集團,既不是為了父親,也不是為了所謂的妃子,而是為了更大的利益。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事實就是如此。只是民間人士對生氣變美女的片面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