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總結近代美國華人移民的特點。

總結近代美國華人移民的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國內外相關政策的變化等因素,從中國大陸定居國外的新移民約有1萬人,其中很多人來到了美國。與老華僑相比,這些新移民有自己的特點。研究新移民,對於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更好地指導今天的工作,深化華僑華人史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美國被稱為“移民之國”。根據Vernon M. Briggs提供的資料,從1924到1965,每年合法進入美國的移民有1968+00000人。從1966到1981,每年有43.5萬移民合法進入美國。然而,從1978到1980,每年約有54.7萬移民合法進入美國,幾乎是1965 [1]之前入境人數的3倍。因此,移民在美國總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中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

談論近年來新移民浪潮和不同國籍移民的學者、政治家和記者,普遍將1965移民法視為美國移民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他們指出,自1965以來,西班牙、東南亞、中東和加勒比海移民在移民統計中占據主導地位。比如1979年,主要移民輸出國全部來自第三世界,這說明從1965年開始,移民來源發生了變化[2]。在亞洲,主要的移民輸出國是中國(包括香港、臺灣省和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朝鮮和印度。中國移民構成了亞洲移民的最大部分[4]。

本文試圖探討1965移民法對華裔美國人的直接影響,並利用在英國和美國接觸到的信息說明華裔新移民與華裔老移民的區別,進而闡述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在當代美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壹,新移民的人口特征

從1965開始,美國的唐人街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導致這壹變化的最重要因素之壹是1965《美國移民和國籍法》的頒布。在過去的150年裏,美國實施了幾項影響中國移民的政策。首先,在1850到1882的所謂自由移民時期,中國移民作為廉價勞動力受到歡迎。然而,在這壹時期之後,美國排斥和限制中國移民。1882年國會通過的排華法案,使得除了配偶、已成為美國公民的未成年子女、教師、牧師等壹些有特殊身份的人,任何人都不能進入美國。後來美國修改了這部法律,使之成為限制性法律。直到1965,美國才頒布了決定性的移民法[5]。移民法1965每年提供最高數量的17萬移民,他們來自整個東半球。美國每年向每個國家發放2萬個簽證。允許西半球獨立國家的654.38+0.2萬移民進入美國。這654.38+0.7萬移民分為7種,每種都有壹定的比例。(1)未婚子女成為美國公民的有3.4萬人,占20%;(2)常住人口配偶及未婚子女3.4萬人,占20%;(3)科學家、藝術家等特殊人才17000人,占10%;(4)美國公民已婚子女17萬人,占654.38+00%;(5)美國公民兄弟姐妹4.08萬人,占24%;(6)技術工人和非技術工人17000人,占10%;(7)難民10200人,占6%。1965移民法對近親屬(包括配偶、未成年人、未婚子女和成年公民的父母)人數沒有限制,允許他們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訪問美國或從事活動[6]。

1965年通過的美國新移民法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的法律,對中國移民的人口數量、地域範圍、性別比例、技術水平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美國新移民法首次將來自中國的移民與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壹視同仁。於是,很多來自中國的移民再次湧向美國。壹般認為從65438年到0980年在美國50個州定居的中國移民有806027人,中國在數量上超過日本人,成為美國最大的亞裔群體[7]。然而,根據石山·亨利·蔡的研究,在美國的中國人總數已經超過了65,438+0,980 [8]。1990美國人口統計,中國人在美國的人數已經達到1645萬。在最近20年裏,每年從中國到達美國的移民人數在20,000到30,000之間[9]。1996 165438+10月在廈大舉行的海外華人研究國際學術會議上,著名美籍華人教授沈先生告訴我,現在美國有220萬華人,

今天,來自中國的移民來自許多不同的地方,包括臺灣省、香港、中國大陸、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國家。大多數移民都有城市背景。與老移民相比,新移民認為自己更有教養,受過良好教育,是有新思想或品味的人。他們中的許多人至少在香港生活過壹段時間(他們的父母來自中國大陸市區),他們中的壹些人在國際城市出生和長大。他們認為老移民是從舊中國農村來的“鄉巴佬”,很多都是中國的農民。他們移居美國之前的生活方式和這些新移民有很大的不同[10]。

根據1980的人口普查,絕大多數來自中國的移民定居在城市。最大的集中地區是紐約-新澤西和舊金山,每個地區都有超過65438萬+的中國移民。在其他城市和郊區,來自中國的移民比例也很高。在洛杉磯,從1970到1980,中國移民增加了129%。相比人口增加37%,聖地亞哥的中國移民增加了139%。大約97%的華裔美國人生活在城市地區:其他城市包括休斯頓、芝加哥、波士頓、達拉斯、西雅圖、聖何塞、底特律、費城、鳳凰城、華盛頓、檀香山和薩克拉門托。擁有4000名中國居民的城市是:斯托克頓、阿納海姆、加利福尼亞、弗雷斯諾、波特蘭、俄勒岡、邁阿密-勞德代爾堡和巴爾的摩。中國的移民人口在農村地區只是適度增加[11]。

1945之前,唐人街只有少數婦女兒童居住,其人口主要由男性暫住人口構成。從1945開始,隨著中國“戰爭新娘”湧入美國,唐人街的中國女性逐漸增多。但是,直到1965之後,性別失衡才減少。1960年,美籍華人男女比例為2: 1。1980年,美籍華人性別比例總體平衡【12】。

與19世紀初來自中國的“無名無名無姓”的移民不同,現代美籍華人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並得到了美國政府的認可。如:新聞記者、美國廣播公司的康尼·陳(Connie Chun)、參議員海勒姆·馮(hiram Feng)和政黨活動家安妮·陳納德(Anne Chennault)、加州著名政治家馬奇·馮友(March Feng You)、滑冰冠軍錢詩文等。與早期來自農村說方言的廣東人不同,許多新移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說著帶有不同臺語和上海話的標準普通話[13]。

新的移民潮包括來自香港的特別富有的家庭。由於殖民地生活不穩定,他們遠離居住地。由於香港的便利條件,壹些人能夠在唐人街投機房地產,開辦各種現代企業[14]。

二,新移民的經濟特征

從1965開始,美籍華人為美國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擴大了就業範圍。1970年,就業的20%中國男性年薪為1000英鎊,不到美國人平均工資的25%。然而,他們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經營洗衣店、餐館和雜貨店是美籍華人的傳統職業。這些職業今天仍然很重要。但是華裔美國人也進入了其他工作領域。例如,根據65438-0970年紐約華人的職業分布統計,36%的華人男性從事服務行業,43%的華人從事專業和技術領域的工作,19%的華人男性從事其他勞動者的工作。這個職業分布和1985基本相同。華人在紐約的主要就業範圍包括餐飲、服裝、雜貨店等生意,新移民占了很高的比例。1985年,該市從事中國傳統職業的華人約有5萬人,其他白領為第二大群體。這些白領雖然住在唐人街社區,但大多與唐人街聯系不大。這些新移民在唐人街社區外從事牧師等白領工作,包括醫生、會計、律師、記者[15]。很多中國人還在從事不需要技能的體力職業,如下表[16]:

華人在美國的職業分布(1970)(百分比)

所有從事這個行業的男人和女人

專業技術工人29.9 19.4 26.0

經理和經理11.1 3.5 8.3

銷售員4.1 4.4 4.2

牧師9.2 30.9 17.2

工匠和工頭5.7 1.1 4.0

工人,包括運輸工人10.6 24.9 15.9

勞動力,種植勞動力除外3.1 0.8 2.2

農民和農場經營者

農業工人和工頭

傭人的職業,私人家庭傭人除外25.2 12.438+0 20.4

私人家庭傭工0.5 2.2 1.1

1970年,25.2%的美國華裔男性新移民在幹洗店和餐廳工作;在西方做家仆曾經是海外華人的普遍職業,現在幾乎已經消失。這些職業吸引了大量不會說英語的移民。像他們的前輩壹樣,這些新移民被迫接受低薪工作,工作條件惡劣,尤其是在唐人街。根據1970的統計,這些職業構成了16歲未上過小學的中國移民的23%,其中43%的人年收入低於4000美元[17]。

唐人街社區新移民的商業活動與1965之前的老移民不同。壹些新移民不僅從事餐館、禮品店、雜貨店和洗衣店等傳統的中國企業,還經營旅行社和簿記事務所。經營服裝廠現在是唐人街華人的主要職業。1985紐約500家服裝廠大部分集中在唐人街社區,由新移民控制。新移民不僅控制了制衣廠,還控制了唐人街社區的洗衣店、書店和壹些中餐館,而老移民則壟斷了很多廣東人經營的洗衣店和餐館的分店[18]。

許多新移民利用家庭成員組織和開辦自己的企業。在這壹點上與老移民不同。在老移民中經營家族公司並不常見,但紐約唐人街的很多家族公司都是新移民家族經營的[19]。家族公司對於新移民找工作非常重要。除了家庭辦公室的就業,新移民還有其他獲得工作的途徑,如通過朋友的網絡、各種家庭和校友會、就業和社會服務機構。雖然很多新移民不得不低薪工作,但事實上,如果壹個新移民願意幹粗活,他很容易在唐人街找到工作[20]。

從1965開始,在美華人的新變化是有了新的就業途徑,即通過社會中介、新的社團和各種商業就業組織。在1965之前,很多美國華人在唐人街社區工作,但是今天,更多的美國華人移民在唐人街社區之外工作,因為歧視減少了。他們的教育背景讓很多新移民找到了這樣的工作[21]。

1965移民法不僅歷史性地改變了美國男女比例失衡的狀況,也提高了華裔女性在美國的地位。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女性依附於男性,所以中國的女性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置於男性的控制之下。從父親到丈夫再到兒子,中國的女人壹步步依附於男人。中國傳統最初只強調婦女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角色,這表明婦女的地位和經濟生活依賴於男子。即使在美國,這種情況也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然而,自20世紀以來,尤其是1965之後,這種僵化的觀念受到了挑戰。隨著中國女性地位的上升,1970 51%的中國女性在工作[22]。1981年,舊金山20條街的唐人街有146家服裝店;這些服裝店雇傭了大約3500名中國女性,生產了舊金山50%的服裝。與唐人街的制衣工人相比,在過去的20年裏,成千上萬的華裔女性進入了高薪勞動力市場。他們的教育背景、美德和努力工作是導致他們在社會和經濟上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國女性醫生、教授、藥劑師、公司經理、會計師、圖書館員、實驗室研究員,以及其他,數百名來自美國著名大學的博士和碩士[23]。

無論是唐人街的服裝工人,還是這些成功女性,都不能代表大多數華裔美國女性,但她們卻是這兩個群體中現代華裔美國女性的大致輪廓。1970年,18歲至24歲的中國女性中有58%的人上過學,25歲至34歲的中國女性中有31%的人從事專業和技術工作。然而,職位和工資並不總是與教育學相壹致,中國婦女仍然作為中國人和婦女受到歧視。1970雖然23%的中國女性畢業於高校,但只有13.3%的人年薪達到10000美元,而28%的白人女性和34%的黑人女性大學畢業就達到了這個收入水平。許多沒有大學文憑的中國女性只能從事檔案員、公司調度員、打字員等低薪工作。雖然60%的中國家庭有兩份工作,但其中只有51%達到了美國人的平均工資水平,中等家庭收入的人在1.970中只拿到了1.0610美元。美國人的平均年薪是9590美元[24]。

許多專業技術人員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丁肇中博士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才39歲[25];美國著名經濟金融雜誌《福布斯》雜誌的調查公布1982,美國富豪榜排名15,旅美華僑王安博士躍居第五。美聯社稱贊他的職業生涯是壹個傑出的人物,他是從壹家中國人經營的電子工廠的工程師開始的[26];鄭是中國第壹個做人工心臟手術的人[27];王贛駿博士是第壹位中國宇航員[28];貝聿銘是著名的建築師,他於1983年獲得普利策獎(諾貝爾建築獎)。他的著名設計包括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的東翼、休斯頓的德克薩斯商業大廈、香港的中國銀行和北京的香山飯店[29]。在化學方面,李遠哲以1986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30]。我們可以舉出許多類似的例子。

說起1965之後進入美國的新移民,我們不能不註意到中國留學生進入美國社會的情況。在美國這樣壹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國學生為自己贏得了壹席之地。在美國各大金融、貿易公司就業的中國留學生,大多是美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從事律師、會計師、經紀人、房地產經紀人等各種專業工作。在1993到1994期間,摩根銀行香港分行雇傭了20多名中國留學生。理工科專業的中國留學生不僅成為美國科技領域壹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也廣泛進入美國工業界。三大汽車公司,波音飛機制造公司,杜邦化學公司都是幾年前畢業的中國留學生。甚至有人說,美國人要想在IBM工作,就得先學中文,因為在那裏工作的大部分都是中國人,要麽是大陸的,要麽是臺灣省的[31]。中國學生能為自己贏得壹席之地是因為他們的聰明和進取精神。

三,新移民的政治特征

在政治上,中國人只是最近才出現。許多新移民願意使用美國的政治方法。他們有時通過新的社團聚在壹起討論華人參政,以提高華人的地位。這種政治活動是唐人街社區的新特征,意味著老移民的政治信仰和行為的改變。

新移民和老移民的壹個主要區別是他們組織和利用各種協會。簡單而傳統的權力結構不適合解決新移民問題。1965之前成立的社團,主要是滿足單身老移民的經濟、社交、情感需求。他們的成員主要基於傳統的血緣關系、朋友關系、地域來源、家族姓氏和相同的方言。傳統社團的主要領導壹般為社團發聲,對美國社會不熟悉。很多領導連英語都不會說。許多老移民對美國政府的任何幫助都不感興趣。他們願意和說同壹種方言的人交流,通過各種社團尋求經濟和情感上的支持。壹些老移民主要對家鄉和姓氏協會管理的葬禮感興趣。

認識到傳統社團的缺點,新移民組織了新的社團,並利用社會服務組織。唐人街社區今天由三個協會協調:傳統的、新的和現代的社會服務組織。許多新移民從中文書籍和報紙上了解美國政府和紐約唐人街社區的工作。新移民傾向於在城市定居,有事業心;他們努力尋找關於他們新生活的信息。新移民從唐人街各種有效的社會服務機構的親戚朋友那裏獲得大量信息。現代社會服務部有壹定的經濟來源,與美國社會有聯系,可以幫助新移民。

許多新的協會和社會服務組織在引導新移民熟悉美國習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幫助新移民尋找住房、工作和醫療保險,並在移民和美國社會中發揮媒介作用。這些協會的領導人往往是熟悉美國社會工作的新移民,也是有才華的社會工作者。壹些人在唐人街社區擔任專業社會工作者、社區開發者和誌願者。無論如何,屬於新協會或使用社會服務組織的新移民顯然有興趣參與更大社會的財富分配。與他們的前輩不同,許多新移民願意使用美國的方法,如罷工、請願和示威,來實現他們的目標。他們通過大眾媒體,尤其是這個國家的電視和報紙學會了這些方法。雖然新移民將唐人街社區視為老移民傳播傳統文化的陣地,但他們熱衷於將華裔視為形成利益集團的群體。因為老移民生活在壹個對中國人種族主義強烈的時代,他們覺得任何與主流社會的密切接觸都會帶來麻煩,所以他們將自己與美國生活的主流隔離開來。許多新移民不想與美國社會隔絕。相反,他們將自己的社區視為城市和美國主流社會融合的壹部分。

當然,新移民並不是壹個同質的群體。有人受過良好教育,對美國感到困惑;還有的沒受過什麽教育,不熟悉美國社會政治。然而,與老移民相比,更多的新移民擁有知識並參與美國政治進程是有意義的,這在壹定程度上是因為新移民作為壹個群體比早期移民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新移民不僅意識到他們必須組成統壹戰線來團結其他種族,而且渴望與其他種族合作,爭取平等權利和正義。新移民領袖尋求與其他少數族裔結盟,特別是與其他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和相同歧視的亞裔結盟。有政治抱負的公民參加城市和州的各種職位的選舉。壹些新移民和第二代華人壹起,幫助社區采取了集中的政治行動,比如1983-1984反對在唐人街建監獄的鬥爭。近年來,唐人街的現代社區組織成功地迫使唐人街的各種政府機構雇用更多的華裔美國人[32]。

許多美籍華人不僅加入本種族的俱樂部、社團和協會,還將自己的交際圈擴大到本種族之外。壹些中國人積極參與美國政治。例如,余江月桂三次連任加州國務卿。、甘、吳世標、董金波、謝國祥、胡和趙光華,以及法官吳、譚碧文和劉萬昌,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政治參與的代表。據白宮估計,在美國聯邦政府中身居高位的華人有近100人。

華人要求機會平等,增強種族意識,影響了舊金山華人組織的建立,如中華文化基金會(成立於1965)和中西報社(成立於1967)。許多其他社區也成立了中國俱樂部。被美國化的中產階級華人的政治行動,導致了以舊金山為基地的華人正義行動組織(成立於1970)和以華盛頓為總部的華裔美國人組織(成立於1973)。這些組織利用政治和法律途徑捍衛美國華裔的民權,通過媒體對抗壹成不變的華人形象觀念。許多華裔美國人通過參加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和反越戰運動參與政治事務[33]。這表明美國華人對政治生活的參與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第四,新移民的文化適應

早期的華裔美國人習慣於復雜的社會秩序和家庭制度。當美國只存在少數家庭的時候,當任何對抗白人的行為都得到控制的時候,這種價值觀念就不可能在美國的土地上完全重建。他們通過保持沈默和盡可能不引人註目的方式設法在壓迫下生存下來。但他們的後代思想並不僵化,傾向於接受和模仿美國的價值觀和信仰。這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許多問題和沖突。文化適應通常被描述為壹個單向的過程,不同膚色的各種族被迫放棄自己的文化。事實上,年輕壹代的中國人覺得他們的忠誠是雙重的。正如錢寧所指出的,長期生活在海外的中國人“可能會改變他們的著裝、行為和生活習慣,他們過去使用的語言,父母給他們起的名字,甚至他們的國籍,但正如他們不能改變他們的膚色壹樣,他們很難改變他們作為中國人的自我意識。中國,無論時空相隔多遠,永遠是壹片能觸動思想,激起內心波瀾的土地”[34]。他們仍然為自己的血統和傳統文化感到自豪,如果他們反對父母和長輩的意願,他們會感到內疚。但是他們也意識到,為了成功,他們必須適應美國人的習慣和價值觀。他們過著雙重生活。已婚的中國孩子壹旦能自立就離開父母。

當中國孩子進入白人學校,成年人想和白人交往,自然要說英語。第二代和第三代華人很快拒絕在家裏說中文,而第壹代很多人幾乎不會說英語。包辦婚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消失,盡管孩子們通常必須咨詢他們的父母。盡管父母強烈反對,但還是有很多中國孩子嫁給了白人或日本人。1974年,中國孩子與白人結婚的比例為25%;與日本人結婚的比例約為47% [35]。

至於中國女性,年輕寡婦被允許第二次結婚。令他們驚訝的是,離婚和重婚被認為不足為奇。雖然中國女性幾乎不贊成抽煙喝酒和暴力的公共行為,但她們像美國人壹樣羨慕自由和享有財產權。他們特別喜歡美國人的愛情和婚姻觀念。在文化上適應美國的中國女性,堅持擁有愛情和自主選擇婚姻的權利,而不需要父母的安排[36]。

中國人過去不喜歡美國人的很多特點,但現在不同了。進取、個人主義、浮躁、爭取自主、自我滿足、放縱孩子等美國價值觀已經被中國人接受。他們積極參與政治事務,如果受到委屈,可以訴諸法律保護。中國孩子只是簡單地把自己當成美國人而不是中國人,他們不太可能遭受任何嚴重的種族歧視。然而,除了慶祝春節和吃中國大米之外,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仍然保留著。許多中國孩子在學校經常使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這些中國孩子不僅在美國接受正常教育,還在私立中文學校學習。這些中國學校似乎受到了部分保護。

有人說,華裔美國人幾乎完全接受了美國文化,但並沒有完全融為壹體。他們的膚色和外貌與美國人明顯不同,他們還受到微妙的歧視[37]。例如,6月1982日晚,27歲的美籍華裔制圖師文森特陳(Vincent Chen)帶著三個朋友在酒吧慶祝他即將到來的婚禮。43歲的羅納德·埃本斯(Ronald Ebens)是汽車行業的壹名失業工頭,他誤以為陳是日本人。他在酒吧盤問了陳並大吵大鬧後離開了。那天晚上之後,艾本斯和他23歲的繼子邁克爾·尼采在壹家快餐店裏虐待了陳。他們等著陳離開。當尼采擁抱陳時,埃本斯用棒球棒擊打他的頭部,四天後陳死亡[38]。1989年夏天,在達拉斯留學的壹位姓梅的中國女留學生,深夜下班回家途中遇害。1994 2月28日晚,在美國紐約州某大學就讀的廣西籍王姓留學生在壹家中餐館打工時,被兩名搶劫商店的黑人青年開槍打死[39]。

的確,相當壹部分中國人已經取得了成功,或者在他們各自的美國生活領域已經成名。然而,即使是最成功的中國人仍然受到歧視。當與中國人交談時,壹些美國人表現出對中國人的蔑視,並說:“妳怎麽說英語?”黛安娜·方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壹篇題為《看不見的華裔美國人》的文章,結論是:“因為我們的黃皮膚和杏眼,我們仍然沒有融入主流社會。自從排華法案以來,很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但我們仍然無法擺脫種族歧視。”〔40〕

通過對新移民的人口、經濟、政治特征和文化適應的分析,表明中國新移民與舊移民有著很大的不同。新移民的社會經濟地位不能和老移民簡單比較。新移民的城市出身和家庭成員的幫助是他們在新世界創造新生活的重要遺產。許多新移民受過高等教育,他們中的許多人接受過高等教育或專業培訓。與早年移居美國的老移民不同,新移民更願意實現自己的“美國夢”。然而,這些新移民的社會經濟背景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麽他們的適應類型與老移民不同。新移民也是1965移民法的受益者。新移民在唐人街以外的接觸比老移民多,開始與白人中產階級互動。有些人生活在白人中間,和白人壹起做事。政治上,新移民比老移民更關心自己的權利,他們逐漸參與到美國的政治生活中。雖然中國人越來越被美國接受,但壹些障礙仍然限制了他們的經濟機會。許多新移民仍然不得不依靠種族紐帶。開餐館、服裝行業、雜貨店仍然是新移民的主要職業。然而,中國企業的數量、規模、管理和組織都與過去大不相同。老臨時居民傾向於暫時留在美國,賺點錢,然後回國。打算長期定居美國的新移民比老移民更有決心通過企業成就獲得經濟上的成功,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企業家式的。新移民在跳出美國種族壁壘的同時,為主流文化增添了色彩和活力。同樣,新移民也在今天的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例如幫助解決家庭分裂、社團糾紛、老人問題、住房短缺和派系問題。新移民建立了繁榮的企業,豐富了唐人街的文化、社會和經濟生活。新移民逐漸把保守的、非政治性的社區變成具有政治和經濟實力的、充滿活力的城市飛地。

參考鏈接:/fenke/李世學/lsjpwz/lssjs/43434.shtml

  • 上一篇:什麽是法語-碩士聯考?
  • 下一篇:公關策劃文案的寫作:公關策劃案例的模板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