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壹家金融機構擔任資本市場業務獨立審批人,負責資本市場業務的咨詢、指導和審核,PRM持有人,高級會員。個人經驗不是從風險管理開始,而是從投資開始,這是很大的優勢。風險管理的主要目的之壹也是幫助組織盈利,所以從業務線轉到風險管理的壹個好處是了解業務。理解商業包括理解商業的邏輯,更重要的是理解商業人的視角。最後,風險管理通常涉及組織中的公司治理。所謂公司治理,就是公司內部的權利如何在不同的群體之間劃分。權利的劃分也是利益的劃分,與風險控制、門檻限制、業務指導等相關的規章制度。經常引起利益糾紛。在爭執的過程中,要善於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了解對方的核心訴求,有很強的溝通能力去溝通、討論、協調、改進,甚至在某些時候妥協。所以,不考慮其他要求,僅從經驗和能力來看,最好有壹定的業務經驗和較強的溝通能力。
熟悉金融領域的業務並不難,尤其是風控,需要廣度和深度。很多人對所謂風控的理解停留在金融機構搞建模,設參數,做統計。這個草圖包含了壹些風控從業者,但只是很小的壹部分。
要熟悉業務,壹個是要有全局認識,這是基礎。所謂大局,不是壹塊破雞,而是對壹個系統的結構化、層次化的認識。比如對於市場,至少要了解股權、債券、期貨市場,這是證券監管體系;還要了解貸款市場、理財市場、信托市場,這是銀行監管;最後是保險市場,就是保險監管體系。根據機構深度不同,可以有所側重,但廣度也要覆蓋。在加快資產管理和資產證券化的前提下,認知的重點可以放在證券監管體系下的規範金融市場,但其他市場也不能忽視,因為資產管理市場的競爭對手是不在證券監管體系下的銀行、信托和保險機構。
二是要清楚盈利模式。說白了就是賺錢的東西。需要有系統的分析方法,如杜邦分析法、成本差異分析法、收入成本分析法、顧客體驗分析法等。,確認如何賺錢,也要根據不同的機構整理總結出獨特的競爭優勢,可以是某個環節,某項技術,某項服務,但最終也是強化了上述系統分析的壹個或幾個因素。
熟悉業務有助於識別風險嗎?這是肯定的!從宏觀角度看,機構面臨的最具威脅的風險不是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而是業務風險。什麽是商業風險?即某壹類業務因外部環境變化而被迫收縮、弱化、暫停甚至終止。如果某壹種業務幾乎沒有了,那麽糾結於這種業務的細節,防範其市場、信用和流動性風險又有什麽意義呢?比如網絡消費貸款業務,趣店上市引發輿論,導致監管出臺嚴厲措施,很多消費貸款平臺被迫關閉,這就是監管導致的經營風險。再比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導致了其他支付平臺和方式的邊緣化,這是競爭帶來的經營風險。在微觀層面,熟悉業務有助於妳判斷業務面臨的具體風險。比如可以先分為貸款業務或投資業務,在投資業務中也可以分為固定收益、權益或衍生產品,然後再拆解成更基本的風險因素。
上面說了這麽多,其實就是壹個點。風控的價值之壹就是為業務服務。控制風險的主要目的是盈利,是為了穩定持久的盈利。所謂穩定性和持續性,是指機構在適當的風險管理下,能夠從容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能夠在壹定時期內持續經營,不斷為股東創造利潤。組織內部風險控制的另壹個價值是為管理層服務。所有的機構都可以看作壹個系統,它包括輸入、處理和輸出三個部分。
如果是企業,投入的是各種原始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加工的是工序或生產線,產出的是產品;如果是金融機構,輸入的是資金和各種制度限制,資金的使用和輸出的是各種限制下的某種金融服務。風控部門壹般橫跨所有業務部門,公司的大量信息匯總在風控部門,是壹個能看到全局的部門。該部門制定的業務制度和準則不僅涵蓋輸入,還包括處理和輸出。所以,這是壹個通過統計、咨詢、制約、指導,幫助公司管理層更有效地管理業務的部門。所以我前面提到,如果只把風險控制看成是做模型和參數,那就把風險管理想得太簡單了。雖然有些風險從業者以模型為生(服務業務),但這並不是全面的特征。但也必須承認,風險控制在更高層面的價值創造與風險控制人員的水平有關。很明顯,公司不會把壹些管理職能交給壹個更低級別的風控人員,但即使是更低級別的風控人員在組織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在大方向上為業務或管理服務的。
如果組織內部風控的價值可以簡單概括為:服務於業務和管理,那麽就可以以此為標準來判斷壹個風控人是否有價值,在某種程度上,有多大價值。簡單來說,風控人員包括業務風控、全面風控和管理風控。壹般的風控從業者大多是從某項業務的風控專員進入業務的。現階段對模型、算法、系統的要求更高。隨著資歷的加深,逐漸成為該類型或某幾類業務的風控負責人。此時,他已經初步具備了壹定的管理職能,已經可以左右壹條或幾條業務線的展規,並給業務人員提出有價值的建議。也是在這個階段,風控人員可能開始意識到軟技能(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等)的重要性。)並關註監管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變化。也是在這個階段,他們會意識到壹個組織最大的風險是業務風險。風控的最高階段是管理風控,基本上到風控總監甚至首席風險官的級別。這個層級參與公司的運營,統籌公司能夠應對風險的各種資源,保證公司在各種限制下能夠穩定持久的盈利。公司可以處理硬件方面的風險資源,包括:利潤、資本(包括原始資本和歷年積累的留存收益)和流動性資源。軟件方面,包括:公司的風險偏好,公司的風險政策,公司的聲譽。其中,風險偏好基本由管理層決定;風險政策主要由首席風險官通過他掌握的兩個工具輸出,分別是風險管理部和法律合規部。
名不正言不順。前壹部分主要介紹風險控制在組織中的價值和定位。可以算是風控的名字,名字沒錯,那麽下面就可以展開主題了:風控能力的培養。
由於內容和性質的不同,組織內部的風險控制可以細分為不同的崗位,每個崗位對能力和技能的要求也不同。有偏向前臺業務的風控(投資風控),有相對純粹的中臺風控,有更貼近運營的臺風後風控。這幾類工作在同級待遇方面都是靠前的>:居中>靠後。從重要性來說,幾種風險控制沒有主次之分。雖然前面的風控離利潤來源比較近,看似最重要,但實際上三類風控都很重要。
第壹,近年來,落後的風險管理(主要是操作風險)日益成為大型外資機構的管理重點。主要原因就是由此造成的損失,無論是有形的可以直接用經濟價值來衡量,還是無形的可以用公司信譽和客戶體驗來衡量,都教訓深刻。
第二,風控水平越高,涉及的管理內容越多,妳就越能明白壹個道理:組織整體的穩定性和所掌握的利潤,要求組織沒有明顯的風險管理“短板”(另壹個高大上的說法是:全面風險管理)。對於很多大機構來說,操作風險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是高於市場和信用風險的,原因我就不討論了。
鑒於我個人的經驗,我要介紹的主要是遠期的風險控制。為了更好地說明我的觀點,我在這裏留下幾個問題。不是為了引起學術爭論,而是為了得出我的觀點:
1.上市公司服務於股東利益最大化()
a、正確B、不正確C、不完全正確
2.有公開報價的證券的公允估值應該是公開報價()
?a、正確B、不正確C、不完全正確
3.壹旦公司破產,公司就完蛋了()
?a、正確B、不正確C、不完全正確
4.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更有優勢()
?a、正確B、不正確C、不完全正確
5.高通脹的環境對公司不利()
?a、正確B、不正確C、不完全正確
6.投資組合管理的要點之壹是適當分散投資()
?a、正確B、不正確C、不完全正確
根據我的經驗,以上問題的答案是:不完全正確。
我對上述問題的認識,基本上經歷了壹個最初認為是正確的,然後認為是不正確的,最後認為在壹定條件下是正確的過程。由此,我認為在軟技能方面,風控師的培養主要是:
■?形成開放的心態:對新事物、新觀念甚至對立的觀點持寬容態度。開放不是站在妳的角度看問題,而是理解別人的邏輯和觀點。如果壹個人帶著自己的偏見去解讀別人的觀點,那多半是帶著批判的態度。所以放下自己的解釋,試著完全站在對方的角度、立場、利益來看待問題。經歷過這些,再回到自己身上,用自己現有的知識去思考。
■?提升認知水平:要多層次、多角度看問題,善於從不同的利益角度思考問題。例如,交易,特別是更復雜的交易,如並購,涉及多個利益相關者,包括融資者、債權人、客戶、普通員工、高級管理層和監管部門(包括稅務、行業主管部門和交易審批部門),每個實體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
■?提煉和使用模型:這裏的模型不是指量化的風控模型而是指思維模型,而是指心理學、物理學、數學、經濟學、生物學、文學等多學科的模型。例如,我從文學中了解到區分事實和觀點的重要性;在數學上,我體會到貝葉斯模型對決策的改進:當壹些事實出現時,需要審查原來做出判斷的依據是否仍然成立;物理的慣性定律告訴我們,金融體系或公司運營中的某些歷史因素的慣性是很強的,除非有其他足夠強或足夠小但足夠持久的因素迫使其改變。
附上壹些我總結,收集,思考,嘗試使用的模型。這應該算是獨門武功吧,其本質是多維度看問題。當然,在思維模型的運用上,我也是個學生。
附件1
附件2
上壹次我提到了風險人員,尤其是在前臺業務的風險人員應該訓練的軟技能。我給妳舉幾個日常的例子。
例壹:比如某上市公司要質押股票融資。
1.查閱近三年的財務報告,發現公司基本面略弱。
2.通過量化模型分析,得分較高,質押率4-5折。
3.經徹底調查,發現公司大股東於年內涉及壹宗私人小額貸款的貸款訴訟。
推理過程:
第壹,根據經驗,結合1和2,判斷公司狀況良好的概率為50%。
第二,根據3,即大股東在控制上市平臺的前提下仍卷入私下還款糾紛,說明資金鏈緊張。(打個簡單的比方,大股東手握國內上市平臺,等於手握印鈔機。)
如果公司初始不良狀態的概率為50%,大股東在良好狀態下卷入小貸訴訟的概率為20%,大股東在不良狀態下卷入小貸訴訟的概率為80%。根據貝葉斯定理,如果大股東卷入小貸訴訟,上市公司處於不良狀態的概率是80%。(這裏推理的實質是,當上市公司大股東涉及民間小貸時,在此類事件下,將最初判斷的不良狀態概率為50%修正為80%。)
結果:大約壹周後,公司發生了重大風險事件。
例子2:樂視
個人在15的時候,對樂視提出過很大的質疑,論壇裏有我在15寫的文章。因為我所在的機構在風險控制上相對謹慎,所以沒有投資任何涉及樂視的業務,這相對於今年很多深陷困境的同行機構來說是壹個利好。
1.回顧其歷年的財務報告,發現該公司的基本面非常薄弱。
2.用我自己的自由現金流模型,三個核心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A.賺錢嗎??不
B.賺錢的趨勢可持續嗎?不
C.風險有多大?自負盈虧,亂融資,亂擔保,風險很大。
3.?逆向思維:根據模型,要維持樂視當時的股價,其自由現金流必須在三年內轉正,增長率要達到50%以上。這是什麽概念?10自由現金增長57倍。考慮到PE對自由現金的放大作用,市值可能會漲得更快。這種可能性有多大?上市公司很少。上市公司樣本近3000個,幾乎沒有,也就是說即使有,概率也極小。這相當於告訴我們:樂視會是這樣的公司嗎?大概率不是!貝葉斯!!!貝葉斯!!!
例3:某上市煤化工企業連續兩年虧損,因資不抵債進入債務重組。
債務重組的想法在中國經常被
(1)資本公積轉增股本後用於償還債務或用轉增股本融資新投資者償還債務。
(二)剝離虧損業務資產
(3)投入盈利業務(資產重組)
1.概率論:如果壹件事情有多個嵌套的環節,即使每個環節的成功概率是80%,四個環節之後的成功概率也只有40%。這裏的環節包括:資產剝離,轉股本引入償債資金,壹點小生意維持上市公司的外殼,註入盈利資產。2和4難度較大(低概率),1和3難度較小(大概率)。最後的結果是希望股價上漲,投資者、債務人、債權人三方共贏。
2.心理學:危機時刻利益集團如何決策?自身利益考慮到資本公積轉增的股本都是流通股,壹旦市場風險加大或股價不利,就會有大量拋售。高大上的說法叫止損,其實是壹種壹點點找回的心理。
3.進化和動機觀點: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尤其是壹個破產企業內部的利益關系和人員經過長期的進化已經適應了舊的制度、觀念和利益劃分方式。因為破產企業是國有的,新進入者很難用市場化的方式處置,也就是市場化的人員和多余的部門,但是沒有破。如果新進入者大概率賺不到錢,或者麻煩大於好處,接手的欲望就會很低。(大家可能還記得90年代初大量員工下崗(失業)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說,未來國企的第二春與當時的這波處置有很大關系)。
結論:目前的觀察是,當初發出的否定意見基本正確。公司沒有完成資產註入,也就是沒有找到接盤方,股價基本在漲價附近,預計跌破。
介紹完了風險控制需要長期培養的軟技能,再來說說硬技能。根據我與人打交道的工作經驗,需要培養的包括:
■?熟悉妳的市場。市場是壹個廣義的詞,它包括市場中的機構(玩家)、產品、基本規則和基礎設施。深度方面,妳的主戰場要足夠深,讓妳看到沒人看到的東西。在廣度上,要有足夠的覆蓋面,因為市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要善於借助不同的市場來驗證自己的壹些判斷。
■?熟悉妳的工具。根據具體工作領域的不同,工具包括自己工作領域的模型、程序和算法、金融知識、稅務知識、主要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等。以我自己為例,我主要負責審核資本市場業務,所以我需要的工具是金融知識,證券監管體系的法律法規,基於工作需要和經驗開發的金融模型(股票定價模型,股票質押模型,債券評估模型等。)以及壹些思維和概率模型。
■?工具也要更新。比如新規出來,我們需要跟進學習,更新模型的參數和假設,以反映新的信息。以我自己為例,使用的股票定價模型最初是基於自由現金流(基於公司持續經營的假設)開發的,後來進壹步改進,增加了相對估值法,增加了公司作為融資主體和投資主體(即公司的非持續經營角色,但考慮了公司作為投資者的角色)。目前估值模型已經發展到第九版。
■?拓展妳的信息渠道。信息渠道來源可以是公開媒體報道、行業協會、朋友圈等。證書是否是CFA,FRM,PRM等。,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價值是篩選人和設置門檻,其次是增加信息渠道。至於在證書認證中學到的知識,要有選擇地學習。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妳可能會發現很多標準的理論與現實格格不入,或者遊戲根本不是這麽玩的。擴大信息圈的另壹個好處是,很多時候不需要什麽都精通。如果妳面對壹個問題,妳能知道誰能解決或者什麽方法大概能解決,這已經是很大的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