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法1的讀後感
稻盛和夫先生認為工作是人生中最可敬、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工作,壹個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選擇題,可以選擇腳踏實地,無私奉獻,也可以選擇投機取巧,消極被動,甚至可以選擇享受閑暇討厭工作不勞而獲。當面對這個選擇題的時候,壹定要明白,它不僅決定了妳對工作的態度,也決定了妳對生活和人生的態度。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社會中,有著不同的角色和責任。
全書闡述了我們為什麽要工作,如何把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如何以高目標為動力繼續像任何人壹樣努力,堅持就是力量:抓住今天的幾個章節來闡述。怎樣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績?在稻盛和夫看來,首先是要用自己的堅強意誌去喜歡我們的工作,熱愛我們的工作,執著於我們的工作,把我們的工作當成我們的愛人來照顧。就像我們不能輕易拋棄愛人壹樣,我們也不能輕易對現有的工作說不,所以我們才能長期堅持下去。做到這壹點當然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遇到壹些我們無法控制的外力時,我們很難憑借自己的力量做到。在我看來,努力工作,時刻保持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才對得起對老師的神聖職責。並且每天老老實實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就能避免工作中的失敗,不斷提升自己。無論遇到什麽,都要心存感激。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無條件接受這份工作的全部,包括好的和壞的。任何時候保持感恩的心態都是非常重要的。
人為什麽要工作?很多人把努力和辛苦視為沒有意義,甚至對積極工作的人嗤之以鼻,不屑壹顧。在這本書裏,稻盛和夫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明白工作的意義並全身心投入,妳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工作是為了完善自己的心智,應該把工作當成壹種完善心智、塑造人格的實踐。不要害怕工作,不要因為眼前的工作不盡如人意而灰心喪氣,把工作當成自己不得不完成的人生任務,用壹種把自己逼入絕境的方式工作,也就是極其認真地工作。
稻盛和夫給我們講述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和能力。即使是普通簡單的工作,只要不斷學習創新,也會帶來跨越式的進步。在日常工作中,我總是在思考這樣做是否可行。作為壹名教師,除了認真備課,每節課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認真總結這節課的成敗,記錄在案,向同事請教或者討論如何解決,並不斷改進和完善工作,最終取得好的效果。
通過幹法的學習,我明白了工作中困難無處不在,就看妳怎麽面對了;工作中機會無處不在。看妳有沒有發現機會,抓住機會。在工作中,成績和失敗也是無處不在,就看妳如何處理成功的驕傲和失敗的心灰意冷。做好任何事情都不容易。盡妳所能,這樣妳才不會後悔!
幹讀反思2
每個人對工作、生活、興趣在每個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義的理解其實是不壹樣的。但是,工作必須占有重要的意義。大多數人可能不會像稻盛和夫先生那樣把工作作為人生最重要的目的和意義,但我們把工作作為人生的重要內容,使之成為提升人生價值和精神世界的壹種方式,這並不違背。所以看完這兩本書,我對稻盛和夫先生高度認可的是,工作是壹種修行,磨練了人的意誌、性格、心態、行為、職業素養。雖然很多人做不到作為壹種信仰,但是他們對工作的體驗和理解促成了大多數人個人信仰的形成。
首先,工作是人維持生存價值的某種意義,哪怕是基於生物本能。從小到大,我看著身邊很多人變老,有的甚至在退休後不久就去世了。在農村,農民只要身體健康,能活動,壹輩子都在地裏忙,很多老人壹旦離開土地,很快就會身體虛弱,很快就會死去。人們常說,沒有思想和精力,人活不長。這些人往往因為子女事業有成,子女生活安逸,覺得自己可以安享晚年,就不再去思考人生。自然就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健康狀況下降。後來看賈平凹的小說《極限之花》也遇到了同樣的理解。小說中有這樣壹段話:“王寶宗的母親給兒子媳婦剝了壹根頭發。至少她給王寶宗弄了個癱子。她跟人說我輕飄飄的,想好好玩玩,可是癱子沒給她做飯吃幾天就死了。老人說,妳知道為什麽嗎?黑良說:為什麽?老人說:都沒用。人活著沒用,妳就不會被留在這個世界上。”
農村人看生老病死,人的意義往往是上天所規定的,但本質上也是承認人們心中生存的想法和動力,而恰恰是目標給我們提供了這種動力,而我們更多的目標大多來自於工作,無論是為別人還是為自己。人的內心有壹種力量,是支撐我們生存下去,完成未竟事業的力量。否則,我不知道我想做什麽,我能做什麽,沒有了目標,我最終會失去生存的意義,或者像行屍走肉壹樣。
其次,工作促進了我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逐漸成熟。
其實我的親身經歷是,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從小我就深刻認識到勞動是生存的根本之道,但是在我工作之前,我把工作當成了壹種被動的選擇。其實人們理解工作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是從生活的過程中來的,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所以我比較認同稻盛和夫先生剛剛工作的過程和自己的人生歷程。指責壹個從未生活過的年輕人沒有對工作的熱愛,而是指責壹種經歷了生活的洗禮但尚未產生以工作為內容的生活方式是無知或懶惰的,他必然會被社會淘汰。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我已經能夠幫父母分擔很多家務了。年紀大了,能好好幹點體力活了。當然,對於童年的我來說,我並沒有主動分擔勞務的權利。因為當時農村家庭普遍比較貧困,當我稍微大壹點的時候父母讓我多參加壹些農活,我才開始知道農民常年在岱嶽種地,但是有時候還是養不起孩子的上學費用。這時候,勞動開始從強迫變為可以接受,但內心深處我們還是渴望擺脫農業勞動這種辛苦的形式。所以,如果把學習當成工作,這是把自己推進城市的唯壹也是最好的方式。但這也讓我意識到,工作之後,我無法像在農村那樣從事熟悉的工作方式。壹切都要重新開始,我沒有父母可以依靠。為了生存,我必須努力工作。其次,農業的退路在於,不努力至少還有土地,在城市不努力連土地都回不去。很多事情,很多世界觀的形成,很多對人生和工作意義的思考,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的。
所以我們每個人在剛進入工作的時候都會有壹些疑惑和抱怨,但是當我們肩負起生活的重擔時,似乎工作就是唯壹有回報的生活方式。我們可能會給生活中的人以親情和幫助,也可能最終反目成仇;為朋友做任何事,但在妳最困難的時候,他可能依然不在妳身邊;或者,當我們結婚了,有了孩子,上學了,但是妳的父母老了,身體虛弱了,妳不忍心他們再累了,我們都會發現,只有工作在回報我們壹如既往的付出。
也許這是壹個功利的解釋,但我相信,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是逐漸沈浸在工作中的,而他們之所以停不下來,還有壹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工作填補了我們精神世界的空虛。作為孩子,人們可能會通過社交和吃飯來滿足內心世界的唯壹需求,而成年人往往感受不到。所以工作填補了衰老過程中無法填補的空間,比如社交、美食、娛樂等。,使我們的生活在目的、精神和身體方面都充實而有意義。所以,壹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就是在習慣工作、享受工作的過程中逐漸成熟的。因為,只有創造生活,人才能知道什麽是值得的,什麽是對的。
工作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
我在學法律的時候,老師曾經問過壹個問題,是應該尊重程序的合理性還是結果的合理性。沒有經過嚴格的法律思維訓練,大多數人都會回答結果的合理性很重要。因為大多數人會認為選擇法律來行使權利是為了得到合理的結果,否則權利的意義何在?其實,除了權利和結果的正義,法律和社會工作都有壹個大前提,那就是秩序。
如果沒有秩序,只靠自己追求結果,只會增加更多的矛盾和糾紛。個體的多樣性必然導致滿足各種需求的結果的合理性。現代科學的邏輯追求的不是壹個實驗的結果,而是很多成功實驗中操作過程的規律性和規範性。科學家花了大量的時間來證明,我們不僅可以得到某個結果,還可以通過這樣壹種標準化的、可重復的方法得到某個結果。在生產中,這就是過程,壹個實驗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能作為樣本,也就是結果的合理性是存在的,但是很多成功的實驗形成的過程或工藝就是壹個產品的標準化生產過程,這些過程和工藝就是順序。
在畢業後工作的八九年裏,我們身邊有很多特別聰明的人,他們往往率先做出了我們通過努力無法取得的成就,但這樣的人並不總是成功的,除非他們總能在類似的事情中找到可以反復應用的方法。但是也是,如果這樣的人地位比較高,我們只是追求結果的合理性,而往往忽略了過程中不合理的方式,失敗的概率還是很高的,那麽他能調動的資源越多,失敗給企業造成的損失就越大。所以很多成熟的企業很難長期容忍聰明但瘋狂的“破壞者”,因為創造往往意味著毀滅,但失敗的概率往往大於成功。
所以,在稻盛和夫先生的理念中,我相信他並不是排斥創新,敢於思考和去做,而是我們應該用什麽樣的思維模式去看待創新。結果必然重要,但其前提是基於過程和秩序的合理性。以前覺得自己答不好大學老師的問題,現在能深刻體會到程序理性和結果理性之間的答案。工作是壹個重塑人的思維方式的過程。只有尊重它,關心它,才能發現不僅僅是我們在完成工作,工作也在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從而以更高的概率達到壹個合理的結果。用正確的程序和順序引導正確的結果也叫路徑依賴,在需要改變的時候可能是壹種約束,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壹種正確的思維方式。正確的思路是,不要為每壹個破壞程序和秩序的行為找借口。只有知道底線是什麽,才能適度“破壞”和創新。
工作在重塑我們的態度;
總之,父母從小就壹直在強調壹些做事的方式,包括工作的原則,工作後需要上級和同事註意的細節。而這些東西和觀念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工作去理解和學習,在工作的過程中養成壹些習慣,而那些不斷被提醒和自覺的東西,才是做事的態度。看了稻盛和夫先生的書,這些其實都是幹法或者活法。工作生活經歷後,我意識到很多人,做了很多項目後,越來越覺得,做好壹件事的態度,不僅僅是我們曾經有過什麽樣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更是我們用什麽樣的態度去面對壹件新事物,面對下壹次要面對的問題。有些經驗可以反復使用,但有些東西有自己的邏輯。所謂“隔行如隔山”,在不同的環境中,需要保持發現的心態,考慮過去從未考慮過的因素,保持敬畏感和好奇心,但保持這種方法的補充條件是足夠細心。世界上的壹切都不難,但都很好。稻盛和夫先生發現制作過程中有很多工序是他沒有註意到的。例如,用於拋光粗糙產品的磨具需要清洗。如果不清洗幹凈,上壹道工序留下的殘渣可能會損害下壹道產品的精細度。其實工作就是這樣。我們經常認為我們熟悉壹種事物。其實還有壹些應該註意的細節,會被這種認為我們應該如此的習慣所忽略。人們總是相信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卻忽略了自己做事壹絲不茍的態度。所以,壹切都要當作壹個全新的挑戰,要不斷的問自己有什麽沒想到的。可能細節花了很多時間,但可能拓展了我的理解,彌補了不足。
我經歷和觀察過壹些公司的快速擴張,但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無法以親身經歷提前考慮到的不足,反而成為拖累企業進壹步前行的動力。企業壹旦陷入修復錯誤,往往會陷入內部的相互指責、懷疑和困惑,最終止步不前。做壹份工作就像打仗。成功往往取決於正確的攻擊。壹旦失誤,攻擊停止,壹切都會結束。所以,進攻不僅僅是簡單的進攻,而是壹種在進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態度,而在進攻中不斷發現細節,不斷提升,也是保持持續進攻的應有態度。當然,因為補錯而停滯不前,或者只是壹味追求進攻,必然會帶來成長的風險。人往往能在不斷的成功中保持自我修復,但如果陷在自我修復中,就很難再發作。無論是壹個人的工作,還是壹個組織的工作,用希望鼓勵進步似乎比在懷疑中覺醒更容易。
所以這些都是工作可以教會的東西,把細節和不斷的自我提升作為成長和工作過程中的應有態度。
關於幹讀的思考3
可以說,壹開始我對《幹法》這本書毫無興趣,原因有二。第壹,我從來不喜歡讀書。比起讀書,我更喜歡看新聞,甚至看漫畫書。其次:這本書來自日本。對於壹個熱情的中國人來說,我想不出壹個好詞來形容日本。但不得不說,在被迫看完這本書後,我愛上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對我最大的感受有兩點:壹是日本人不屈不撓的精神。第二是現代人和古代人的區別。
至於我所謂的精神,妳不妨想想為什麽二戰後遭受重創的日本,能夠在短短的壹二十年內恢復經濟,甚至發展成為發達的科技經濟大國。有人說會是美國的援助,但是我們要看清楚,他們的壹些企業已經成為世界頂尖企業,甚至超過美國,說明不僅僅是援助的原因,更是精神。從稻盛和夫看整個日本,正是因為這種執著、卓越、專業、創新、追求完美的精神,別人的企業才超越成為世界頂尖企業,自己的國家才成為富裕發達的強國。
至於現代人和古代人的區別,不用我說大家都很清楚。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沒有上進心了。我不了解日本,所以對它的歷史壹無所知。但是我知道中國人和中國的古人。以改革之初的老百姓為例。那時候的人真的像狼壹樣,每天從早幹到晚。我認為這不僅僅是因為食品券。我們有壹條現有的運河。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老人們說,以前運河和地面是平的,現在是突出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們扛土抗石,壹點壹點地建設起來的。這條運河有幾英尺高,大約100米長。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我無法想象它是如何手工建造的。現在人們有很多機械,所以完成這個項目並不難。但是改革初期的人都有什麽?只有魄力,也就是上面說的精神。
現在的我們年輕人真的很缺乏這種能量,這種精神,至少,我的朋友很少。就像稻盛和夫先生說的,他們把工作當成壹種必須的惡,只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為了工作而工作。
《幹法》這本書教導我們,無論工作差異和職位高低,首先要喜歡和愛上自己的工作,改變原有的心態。每個人都必須喜歡,就像妳喜歡壹樣東西,喜歡,那麽它在妳心裏就是最美的。當妳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妳壹定不能放棄。放棄意味著妳之前所做的壹切都白費了。接下來的壹切都不會繼續。工作順利的時候,要坦誠的表達在工作中獲得的喜悅;鼓勵自己繼續努力,以獲得更多的快樂;當有人稱贊妳的工作時,妳應該真誠地感謝他。把這種快樂和感動當成前進路上的精神食糧,然後繼續全身心地投入到努力的工作中去。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定壹個很高的目標,當目標達成後,繼續更新完善目標,以此類推。我們要勇於創新,敢於走別人走不了的路,相信凡事還是可以有創新的階梯,熱情對待身邊的每壹件大事小事。只要精神還在,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太遠。
我們要珍惜今天工作的權利,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找借口,積極主動,敢於挑戰自我,不懈努力,挖掘工作的潛在責任,主動承擔責任。做壹個天生的人才,高調他們的目標,低調他們的姿態。悄悄把願望放進潛意識裏,用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創造出不平凡的東西。創造壹個和原來完全不同的新生活。
感謝領導給我機會看這本書。我對這本書感觸很深,文字並不充滿意義,感情也無法完全延續。
關於幹讀的思考4
誰來拯救我們的工作?現在,我感受壹下自己對《幹法》這本書的感受。這本書的序言是快樂工作方法。稻盛和夫把工作當成壹件快樂的事情。工作中的思考和經歷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收獲,讓我的日常生活充滿了價值。同時,工作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可以戰勝各種困難和考驗。如果妳覺得工作很有趣,妳就會壹直享受工作。
人為什麽要工作?我之前的理解是有口飯吃,有衣穿,有房住,被別人認可的價值。《幹法》這本書說,人生中的工作是最高尚、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日復壹日的工作鍛煉了我們的心智,提升了人性,磨礪了人們的思想。
想提高生活信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管妳多優秀,做的多好,還是會不自覺的做壹些出格的事情。妳不能總是想著好的做好的,而壹旦有了不好的想法,做了不好的事情,壹定要虛心的自我反省。通過自我反省,壞的想法消失在萌芽狀態。每次反思都是有益的。
怎樣才能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改變自己的心態是最合理的,心態可以改變壹切。每天調整自己的心態,對自己的工作是有好處的。不管發生什麽,都應該往好的方面想。不要把工作當成苦差事。與其找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現有的工作。與其追求幻想,不如愛上現在的工作。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孜孜不倦地工作,不把困難當成困難,專心於如何工作。自然會有好的收獲,妳也壹定會有所成就。有了成績,就會得到周圍人的稱贊,就會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良性循環就此開始。
挑戰自我是人生的動力。在公司,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周都有銷售計劃和任務。前幾年為了提高業績,公司領導帶頭表態如果完不成任務怎麽懲罰自己,我相信他們能做什麽等等。外人看這是壹群瘋子,但我相信這是對自己的挑戰,嚴格要求自己為了更高的目標和理想而努力。
關於枯燥閱讀的思考5
2017年,我看了41本紙質書,聽了83本樊登書友會的書,其中有三本書對我影響很深。論文有《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高效演講》,還有壹本是樊登讀書會的《幹法》。當時沒有買紙質書,今年買了紙質書,上周又花了壹個小時饒有興致的看了壹遍。
我寫了《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的感想,還特意用PPT分享了《高效演講》,但是除了《幹法》,我什麽都沒做,所以晚上會補上2017未完成的“作業”。
稻盛和夫先生在序言中說,日本國家迎來了壹個“沒有方向的時代”。很多年輕人不喜歡工作,討厭勞動,認為工作是不得不做的“必要之惡”,熱衷於投機倒把,不勞而獲。對於這些人,他說他只是想問問:“難得來這個世界壹次。妳的生命真的有價值嗎?”
這個時候我特別想問自己:“難得來這個世界壹次。我的生命真的有價值嗎?”
稻盛和夫先生在《幹法》中用了壹章的篇幅講述“為什麽要做”,用了五章的篇幅講述“怎麽做”。但其實這本書最重要的還是第壹章,因為“為什麽”遠比“如何”重要?這是基調,這是方向。他說工作是包治百病的良藥。妳為什麽工作?它的唯壹目的是磨煉靈魂,提高心智。如果壹個人有這樣的知識,怎麽會不喜歡工作呢?
像我這樣的平庸之輩,經常會陷入這樣的誤區。我該怎麽辦?但是我很少去思考我為什麽要這麽做。暗嘆,前半生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為什麽要去做。大半輩子隨波逐流是壹件很悲哀的事情。現在醒了,卻有壹種夕陽西下的感覺。
套用老先生創造的公式:生活和工作的結果=熱情和思考的能力。那麽,我的問題在哪裏?思維方式?激情?能力?我當時想,我的思維是消極的,工作之初沒有熱情,工作之初能力差,三方面都不及格。怎樣才能有好的結果?所以,如果妳的生活沒有任何起色,是時候反思自己了。
很多年前我不喜歡讀書,但是很多年後我意識到不讀書肯定會讓人退步。
稻盛和夫先生說,怎麽做?如何做好,妳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讓自己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愛情是從改變心態開始的。也許妳剛開始工作,妳可能不會馬上喜歡上這份工作,甚至討厭它,但其實這種心態是可以改變的。換句話說,愛情是可以培養的。比如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不是很討厭嗎?在外漂泊十年,在從事安監工作後,經歷了幾次自己轄區內的事故,慢慢開始找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找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妳自然會變得有激情。
第二,不斷確立“高目標”。京瓷最終成為日本有市值的公司,和老人定下的高遠目標有很大關系,比如西京原町第壹,中京區第壹,京都第壹,日本第壹,最後世界第壹。目標的設定對於個人或者組織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目標就像燈塔。有了燈塔,妳就有了自己的方向。有了方向,妳就會盡全力去實現目標。但如果我是我自己,就算去掉“高”字,()我想問,我有沒有設定目標?工作前十年,我的目標是“總想逃離”這份工作。那時候沒有自己穩定的價值觀和明確的人生目標,所以得過且過。
第三,繼續付出和別人壹樣多的努力。回想那壹年,我學習最多的時候大概有兩次。第壹,我在讀大專的時候,每天聽著雞起舞,努力學習,拒絕任何娛樂活動,只為了專心學習。新買的電腦壹直用到我通過自學考試。第二,奮鬥了幾年,終於下定決心去杭州考前培訓,沒日沒夜的在酒店住了壹個星期。回來後,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攢足了學習的力氣。原計劃兩年通過,當年壹次性通過。當好消息傳來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消息。想想這兩件事,如果我不像任何人壹樣努力,憑我薄弱的基礎怎麽順利過關?當然,為深度學習創造壹個不受幹擾的環境也很重要,這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除此之外,妳還要追求“完美”,創造性地工作。用妳積極的“思維方式”,滿懷熱情地發揮妳的“能力”。只要堅持下去,妳的人生壹定會不平凡。
夜深了,我得給自己灌壹碗雞湯,然後才能美美地睡壹覺。
相關文章:
1.3篇幹巴巴的讀書心得
2.幹巴巴的讀書經歷。
3.幹貨閱讀體驗3 (2)
4.個人對認知的感知:我們最終安頓下來的東西。
5.幹讀後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