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人教版高壹必修政治知識框架

人教版高壹必修政治知識框架

國民收入分配

重點:積累與消費的關系以及如何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

難點:積與和的關系以及如何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

質量要求:

1,知識:

記憶:

(1)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的概念;

(2)從兩個方面把握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關系的原則:兼顧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了解:

(1)國民收入分配是壹個復雜的過程;

(2)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關系的原則;

2.能力

⑴通過兩個基本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習抽象概括的能力;

⑵通過研究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及其處理原則,培養辯證思維能力和正確觀察分析社會經濟現象的能力;

3.思想覺悟。

(1)通過對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和處理原則的研究,可以正確看待國民收入分配中社會利益、長遠利益和個人利益與當前利益的關系,正確看待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

(2)在現實生活中,要自覺抵制不切實際的高消費和鋪張浪費的陋習。

復習問題

什麽是經濟?總結上學期學的《經濟常識》第壹冊的主要內容。簡述本學期要學的經濟常識第二冊的主要內容。

(以上三個問題主要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壹,在復習“經濟”的要領時,要強調經濟是指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四項經濟活動,以及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形成的經濟關系。

第二,在總結《經濟常識》第壹冊所學的主要內容時,要強調第壹、二課是關於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第三、四課是關於生產領域中人們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

第三,在簡述《經濟常識》第二冊的主要內容時,要強調的是,第五、第六課講的是分配領域的人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第七課講的是消費領域的人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第壹課講的是世界市場和中國對外貿易。通過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復習,幫助學生學會用“經濟”的概念來指揮經濟常識和第壹冊的學習,並梳理出壹條線索來介紹貫穿全書的市場經濟的具體知識: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

介紹壹門新課

在中國,規模宏大的三峽水庫正在建設,縱貫南北的京九鐵路已經通車。著名的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在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請問,國家在這些重點工程建設中所需的巨額資金從何而來?毫無疑問是中國三大行業的工人們創造的。第壹年,三大產業勞動者所創造的全部財富,有相當壹部分要在全社會集中分配,用於擴大再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公共消費。這種集中分布是如何確定的?通過什麽渠道?如何在分配中兼顧發展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這些問題將通過第五課國民收入分配、財政、稅收、納稅人知識的學習來理解和解決。

教新課

第五課財政、稅收和納稅人(板書)

請閱讀本課書的課標題、節標題、框標題,構思本課書的知識框架結構圖。

接下來我們來學習第壹節“國民收入分配與財政”的第壹個問題:國民收入的分配。

第壹節國民收入和財政分配(板書)

壹、國民收入分配(板書)社會總產品(板書)

請閱讀這個方框的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麽是社會總產品和社會總產值?兩者是什麽關系?

2)在現實生活中,使用社會生產總值和社會生產總值有什麽實際意義?

(學生看書思考上述問題時,老師在下面黑板上寫)

(結合上圖,老師講課總結)壹個國家在壹定時期(通常是壹年)內各個生產部門的工人生產的產品的總和稱為社會總產品。社會總產品是指生產成果的物質形式,即使用價值形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形式,即貨幣形式,稱為社會總產值。社會總產品和社會總產值的關系是統壹的。各種物質生產部門生產的物質資料,從物質形態上看稱為社會總產品,從價值形態上看稱為社會總產值。

在現實生活中,計算經濟總量時需要用到社會總產品和社會產值。考察壹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首先要看社會產品總量,比如鋼鐵、煤炭、石油、糧食、肉類等等。因為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求是靠這些產品的使用價值來實現的,產品總量少,國家的經濟實力就弱。人均擁有量是生活狀況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壹個國家的統計中,社會總產品是壹個重要的指標。

但是,僅僅用產品數量來表示壹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是不全面和準確的。因為有些產品是有可比性的,比如小麥產量,煤炭產量。有些產品是無法比擬的。比如,兩個國家的汽車和電視產量相同,但技術含量、規格、性能不同,僅用數量來比較經濟總量是不準確的。另外,即使技術、規格、性能基本相同,但總產品的構成是不壹樣的。比如日本的汽車產量比中國多幾倍,中國的紡織品產量和糧食產量比日本多幾倍,所以很難比較經濟總量的大小。所以,壹個課堂國家的經濟實力必須用社會總產值這個指標。從我國的實際來看,很多產品的產量都是世界第壹,說明我國經濟實力很強。任何人都不應低估它。但我國人均占有量和社會總產值都不高,必須加倍努力,盡快趕上發達國家。

國民收入(板書)

(教師結合歸納法授課)在社會總產品中,扣除消耗的生產資料後剩余的凈產品,就是以貨幣表示的凈產值,稱為國民收入。要掌握國民收入的概念,需要註意以下三點。

要知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有兩種形態,即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

要知道國民收入的實際內容,即它是勞動者新創造的社會財富,是壹個國家擴大再生產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力的標誌。因為只有國民收入才能用於擴大再生產和人民生活消費。因此,努力增加國民收入意義重大。

我們應該知道如何實現國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在社會生產過程中,采用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增加國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其實增加國民收入的方法有很多。在保證生產資料的前提下,增加工人數量,延長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強度,都可以增加國民收入,但都不是根本途徑。因為工人數量的增加受到生產資料數量的限制,如果工人數量增加,但設備和原材料不增加,工人就不能發揮作用,他們創造的新價值就不會增加,人均國民收入就可能減少。在勞動生產率不變的情況下,延長工作時間可以創造更多的國民收入,但工作時間的延長不是無限的,它受到自然條件和勞動者生理條件的限制,超過壹定限度延長工作時間會損害人的健康,與人們從事生產活動的目的背道而馳。提高勞動強度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國民收入,但不能無限提高,超過壹定限度還會損害人的健康。與生產活動的目的相違背。為什麽把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增加國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因為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無止境的,科技的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是如此,這樣國民收入才能不斷增加。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發展生產,可以增加國民收入,減輕人民勞動負擔;也可以在不增加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增加國民收入。

國民收入的最終用途(板書)

請閱讀本框的第5至第8段,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1)國民收入的最終用途是什麽?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分為兩部分?

2)什麽是積累?積累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麽?國民收入中為什麽要有積累的部分?

3)什麽是消費?消費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麽?國民收入中為什麽要有消費部分?

(當學生在閱讀和思考上述問題時,老師將圖片寫在黑板上。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引導他們填寫下面的圖片。)國家

人民

接收

滲透

疲倦的

用於擴大再生產。例如

非生產性基本建設。例如

社會物質儲備。包括

消失

費用

個人消費。也就是

* * *消費。包括

(結合上圖,老師歸納講課)國民收入從創造到最終用於擴大再生產和各種消費,經歷了壹個復雜的分配過程。之後,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國民收入分成兩部分;壹部分用於積累,壹部分用於消費。

所謂積累,就是國民收入中用於擴大再生產、非生產性基本建設和社會物質儲備的部分。在這三個部分中,擴大再生產是主要部分。非生產性基本建設雖然不直接用於生產,但它與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相關,並通過這些基本建設增加了社會物質財富。因此,非生產性基本建設屬於積累。社會物質儲備既不是用於擴大再生產,也不是用於非生產性的基本建設,而是為上述兩項保留的物質財富,所以也屬於積累。積累最重要的部分是用來擴大再生產的。因為通過積累擴大再生產是發展生產力,增加綜合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途徑。

所謂消費,就是國民收入中用於消費的部分,包括個人消費和公共消費,也叫社會消費。。上述消費中的個人消費屬於生活消費,不同於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的消費,即生產消費。在日常消費中,個人消費,即個人為維持自身生存、發展和再生產而進行的生產資料消費,是主要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消費是通過人們的貨幣收入自由購買商品和服務,以滿足個人及其家庭的消費需求。個人消費是分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有利於滿足個人的特殊需求。公款* * *消費包含了很多內容。除了教材中列舉的少數幾項,其他如環保、城市公用事業等物質消費都屬於公* * *消費。在公共消費領域,非生產性基本建設仍然屬於積累部分。基本建設以外的物質消費屬於公共消費。比如建學校屬於非生產性基建,是積累的內容,而維持學校正常運轉的物質消耗屬於公共消費。

公共消費作為消費的組成部分,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事實上,公共消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廣場、公園、圖書館、博物館、學校、醫院等設施都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是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重要內容。

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板書)

請閱讀本框最後幾段,思考以下問題:1)為什麽積累和消耗存在壹致性?2)為什麽積累和消耗還是不壹致?3)如何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

(1)積累和消耗是有壹致性的(板書)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積累和消費是相互促進的。積累主要用於擴大再生產,發展生產是提高消費水平的基礎。事實證明,在任何壹個國家,如果沒有積累和生產發展,消費水平的提高必然會失敗。同時,消費是生產的出發點和歸宿。消費水平的提高不僅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而且可以對生產提出更高的要求,促進生產的發展,促進國民收入的增加和積累。因此,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積累和消費是壹致的。在社會主義社會,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從根本上說,國家財政收入無論是用於積累還是用於消費,都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所以兩者的壹致性更加明顯。

(2)積累和消耗之間也存在不壹致(板書)

經濟生活中也存在積累與消費的不壹致。因為積累代表的是社會的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消費代表的是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個人利益和社會的當前利益。在壹定時期內,國民總收入是固定的。如果用於積累的部分過多,消費部分必然相應減少,會挫傷人們的工作積極性,減緩生產發展的速度,增加積累也會失敗。同時,消費在萎縮,或者說消費的增長跟不上生產的增長,生產的擴張和積累也會受到阻礙。當然,如果消耗過大,生產成果就會被“吃光”,生產發展就沒有後勁,最終對消費水平的提高產生負面影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積累和消費的矛盾仍然存在。因此,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必須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

(3)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關系的原則。(板書)

在生產發展和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積累和消費都增加了。(板書)

請討論三個問題:

第壹,積累和消費為什麽要增加?

第二,怎樣做才能既增加積累又增加消費?

第三,積累和消費增長最合理的程度是多少?

(學生討論後,老師誘導講課)在國民總收入壹定的情況下,如果只增加積累,用於積累的部分就會過多,消費部分就會相應減少,就會挫傷人們的勞動積累,減緩生產發展的速度,增加積累也會失敗。如果只允許消費增加,用於消費的部分過大,生產成果被“吃光”,那麽生產的發展就缺乏後勁,最終消費水平得不到提高。所以要兼顧積累和消費,而不是只註重積累和消費。怎樣做才能既增加積累又增加消費?這就需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只有生產發展了,國民總收入增加了,積累和消費才能增加。

請看圖片(1)。1978年,我國國民收入為30100億元,1988年,為11533億元。國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這是由於過去十年社會生產的大發展。前面已經說過,在社會生產過程中采用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增加國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只有國民總收入增加,積累和消費才能增加。

請看圖片(2)。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國民收入的積累率在1978年為34.6%,在1988年為34.1%,兩者大致相同。但由於1988的國民收入增加,1988的累計金額是1978的3.72倍。

從圖中還可以看出,1978年中國國民收入的消費率為65.4%,1988年國民收入的消費率為65.9%,兩者基本相同。但由於1988的國民收入增加,1988的消費是1978的3.89倍。

總之,1988的國民總收入增加了,是1978的3.8倍。因此,1988中用於積累的國民收入部分也增加了,是1978的3.72倍;用於消費的部分也增加了,是1978的3.89倍。

在圖(2)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從65438年到0978年的十年間,中國的國民收入積累率壹直穩定在34%左右,消費率壹直穩定在65%左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實踐證明,當時這種積累和消費的比例安排是合理的。這告訴我們壹個道理:在安排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時,要確定合適的積累率。那麽,什麽是積累率呢?什麽樣的積累率是合理的?確定積累率低的依據是什麽?請思考教材的這壹部分,並回答。

積累率是積累資金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積累率的計算公式:

比如中國1985年的國民收入為7498億元,其中公積金為2684億元。問:1985中的積累率是多少?消費率是多少?通過計算可知,1985的積累率為35.3%,消費率為64.7%。什麽樣的?

積累率合理嗎?確定積累率的依據是什麽?請看圖片(3)。

從圖(3)可以認識到,積累率的提高要建立在保證人們消費水平提高的基礎上;相反,消費率的提高應限於保證國家生產規模的擴大。清晰和積累的最高和最低界限,合理的積累率應該在最高和最低界限之間,看壹個時期的積累率有多高才合理。需要綜合考察這壹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各種因素,不可能有壹個適合每個時期的固定積累率。

那麽,積累與消費的比例是否可以在積累率的下限和上限之間任意選擇呢?有沒有可能無限逼近上限和下限?請思考並回答。

積累和消費的比例不能由人的主觀意願任意決定,而是受到國民收入的實物形態的制約。

積累資金和消費資金必須與國民收入的物質構成相壹致。(板書)

請看圖(四)結合課本內容思考並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壹、什麽是積累資金和消費資金?

第二,公積金為什麽壹定要和社會增加的生產資料壹致?

第三,消費基金為什麽壹定要和全社會的消費數據壹致?

(老師總結學生發言,結合上圖。)在國民收入中,積累和消費的價值形式稱為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國民收入首先是通過價值形式進行的,但這種分配不能由人的主觀意願任意決定,因為它受到國民收入的實物形式的制約。具體來說,公積金必須與社會增加的生產資料數量相壹致,消費基金必須與社會消費資料總量相壹致。實物形式的國民收入表現為兩部分:社會增加的生產資料和全部消費資料。前者用於積累,後者用於消費。因此,公積金和消費基金在實物上必須與這兩部分保持壹致。如果他們不壹致,就會有更多的問題。會帶來哪些問題?教材講的很清楚,可以結合教材講解。)

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關系。(板書)

這壹點就是從局部和全局、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的角度來分析如何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國家必須有壹定的積累,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實現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企業也要有壹定的積累,才有實力擴大生產規模,采用新技術,增加發展後勁。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也要充分考慮勞動者的個人利益,讓世界廣大人民群眾從經濟發展中受益。

上面,我們講了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關系的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的存在說明國民收入根本不能由人的主觀意願決定,而是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因此,在分配國民收入時考慮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時,必須遵循這三個原則。

讓學生討論三個問題:

1)如果要用“壹要吃飯,二要建設”來表達國民收入的分配,體現的是什麽關系?

2)如果全社會消費資料量不增加,貨幣工資水平保持上升,會發生什麽?

3)我國人民的消費水平能否在短時間內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老師們以歸納的方式講課)(1)所謂“吃”,指的是人的生活。在中國的經濟建設中,我們必須首先保證人民的基本需求。我們應該吃得好,但不能吃得太好。“建設”就是擴大再生產。如果所有的產品都被吃光了,國家就沒有希望了。有飯吃,國家才有希望。所以“壹要吃飯,二要建設”體現了國民收入分配中積累與消費的關系?

2)如果消費資料量不增加,貨幣工資水平保持增加,會發生什麽?這實際上意味著消費資金的增長超過了總消費數據的壹半。後果至少有兩個:壹是消費品價格大幅上漲,造成經濟秩序混亂;第二,由於社會成員之間貨幣工資的增長速度不同,部分人的實際生活水平下降,造成社會不穩定。

3)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短時間內不可能消除。此外,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制約了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國人民的消費水平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們有必要大力倡導和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不追求不切實際的高消費。

  • 上一篇:父親給子女房產的協議怎麽寫?沒有房產證
  • 下一篇:談談如何根據泰國的宗教信仰與泰國人做生意。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