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知識1
第壹單元梭倫改革
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以及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征。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建設的影響。
知識要點:
壹、梭倫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的出現(公元前9-8世紀)——中央議會和行政機構的建立,貴族國家的建立(公元前8-6世紀)——貴族有專屬權利,平民無權利。
2.經濟發展
農業、工業、商業和貿易都得到了發展。
3.類別變更:
隨著工商業奴隸主的形成,市民內部鬥爭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沿海派”
4.梭倫當選首席執政官:雅典貴族與平民長期鬥爭的結果。
二、梭倫的改革:
1,內容:“頒布解除消極責任的命令”
建立財產等級制度,恢復公民大會的權力,建立“400人會議”
建立公民陪審法庭,鼓勵發展農業、工業和商業。
2.特點:奠定民主政治基礎,促進工商業發展。
第三,對梭倫改革的評價
1,歷史意義: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礎。
基督教改革促進了雅典民主的形成
伯裏克利的改革最終確立了雅典的民主。
2.歷史局限性:貴族在國家權力中占有絕對優勢,下層平民不享有充分的權利,氏族制度的殘余和貴族擁有世襲占有土地的特權。
貴族與平民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社會政治局勢動蕩。
高中歷史知識選修1二
第二單元商鞅變法
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
(1)了解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2)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及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知識要點:
壹、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和牛耕的使用。
2.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變化——私有土地的增加和新的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井田制的解體與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3.階級基礎:階級關系的變化——新階級的形成,新地主階級的出現,要求變化。
4.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思想繁榮,各國競相變法維新。
齊國的管仲改革、魯的“始稅畝”、魏的改革、楚的吳起改革。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
1,以農謀富的經濟改革:棄礦田開樓房;重農抑商,重獎農織;統壹測量
2.政治改革:獎勵軍事成就,建立20級爵位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推廣郡縣制,建立嚴格的戶籍制度,制定左聯法。
3.文化習俗改革:《焚書·明法令》;改革社會習俗,父子分離,壹夫壹妻制
三、評價:秦強大,意義深遠。
1,作用:廢除舊制度,創造新制度;秦國成為當時的先進國家,為秦國統壹全國奠定了基礎。它在秦乃至中國的歷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表演
在經濟上,舊的生產關系已經改變,礦區已經廢棄,土地私有制已經基本確立。這激發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給秦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
政治上,它打擊和瓦解了舊的宗法制度,改善了封建國家機器的功能,開始建立中央集權。
軍事上,獎勵戰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為秦國下壹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綜合國力:公元前343年,秦國已經成為壹個富強的國家。周天子派人送禮,諸侯派人祝賀。
3.限制
輕視教育,主張輕罪重罰;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加劇;不要與舊的制度、文化和習俗劃清界限
4.負面影響: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導致了秦朝的暴政,對後世產生了負面影響。壓制工商業的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鼓吹君主專制,選擇了錯誤的政治制度方向,為後來的君主專制埋下了禍根;改革不徹底,所以我國封建社會早期,特別是秦漢時期,存在著大量的奴隸制殘余。
高中歷史選修1知識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總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3)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知識要點:
壹.背景:
1,東晉建立代國,拓跋珪建立魏國,統壹黃河流域。
影響:社會穩定,經濟復蘇,促進了畜牧業經濟向農業經濟的轉變,國家機構日益完備,民族融合。
2.鮮卑文明與漢族文明沖突,社會矛盾尖銳,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監護制,豪強地主隱瞞人口,偷逃賦稅徭役。
廣大農民稅負重,農民起義不斷。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統治者沒有處理好民族關系,激化了矛盾。
3.馮太後和孝文帝註重中國化,具備改革的條件。
二、改革內容:
1,創新制度:制定薪酬制度,實行均田制,建立三長制,實行租調制。
2.遷都:目的——加強中原統治,避開鮮卑舊勢力;原都窮,交通不便,不如洛陽。北有軟患,南有中原。
3、移風易俗:漢服、漢語方言、漢姓、韓通婚姻、改變漢族。
第三,評價:促進民族融合
1,經濟復蘇繁榮
農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手工業經濟和商業的發展。
2.政治權力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的禮樂制度,采取漢族的封建統治制度
3.民族交流與融合。
鮮卑遊牧民族鮮卑人的農耕生活
高中歷史選修知識4
第四單元王安石變法
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2)總結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其歷史作用。
知識要點:
壹.背景:
1,北宋中期社會危機嚴重。
(1)土地兼並,農民負擔沈重,階級矛盾尖銳,農民反抗鬥爭不斷。
(2)赤貧體弱:經濟困難,入不敷出;遼、西夏威脅北宋安全。
2.慶歷新政:以整風為中心,侵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實施壹年多就夭折了。
二、內容:
1,富國之法
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稅法、城市簡易法、方田平均稅法和平均損耗法
2、取學者之法
改革科舉,整頓國子監,改革選官
3、強軍的方法
嘉寶法律和馬寶法律把戰爭藝術設定為軍事監控。
三、評價:
1,結果:新法廢止。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強烈反對。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實施中的缺陷
2.改革的歷史作用。
北宋貧困狀況的改善:政府財政收入大幅上升,國庫充裕。
北宋衰弱局面的改善:軍隊戰鬥力增強,取得重大勝利
高中歷史選修知識5
第五單元宗教改革
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
(1)了解天主教在中世紀的地位和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認識馬丁?路德主張宗教改革,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其歷史作用。
知識要點:
壹、背景:中世紀天主教的黑暗統治與危機。
1,天主教地位:統治地位,統壹神權。
經濟上是最大的封建地產所有者;
政治上,宗教權力高於世俗王權,至高無上;
思想文化上,主導文化教育,扼殺人的思想;
在社會生活中,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廣大人民群眾深受教會的束縛。
2.宗教“異端”思想
實質:市民階級的反封建鬥爭
責備:天主教會
手段:利用宗教思想“異端邪說”
表現:12世紀法國清教徒14 ~ 15世紀英國威克利夫捷克胡西思想及胡西戰爭的影響:打擊了天主教神權,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
3.西歐向現代的過渡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社會原因
根本原因:分離主義政治局阻礙了德國的社會經濟發展。
主要原因:教廷政治上控制德國,經濟上掠奪德國。
主觀原因:馬丁·路德渴望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贖票。
(2)標誌:“九五大綱”出版。
(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理論基礎——因信稱義
聖經是信仰的唯壹權威。
世俗統治權力高於宗教權力,主導宗教權力。
建立國家教會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它促進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鬥爭;
《聖經》的德語翻譯促進了德國民族語言的發展。
最終確立了“宗教由國家決定”的原則,路德教獲得了合法地位;
新教的建立沖擊了羅馬教會在德國的神權統治,為歐洲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2.加爾文的改革
(1)因果條件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加爾文深入研究聖經。
(2)內容
堅持聖經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反對教皇的權威;耶和華簡化了宗教儀式;提出自由、平等和個人主義的宗教精神;主張“審判第壹”,宣傳選民,拋棄民眾;主張選民要有奮鬥精神,要有節制和忍耐的美德;倡導建立和諧的養老制度;建立政教合壹的政權
(3)功能
傳播到歐洲的許多地方;日內瓦變成了“新教羅馬”
3.亨利八世的改革。
(1)背景
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
天主教對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控制
文藝復興運動與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
社會各階層的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
日益集權的英國君主試圖擺脫梵蒂岡的束縛。
(2)內容
禁止英國教會向羅馬教廷進貢。
斷絕英格蘭教會和梵蒂岡之間的行政和經濟聯系。
讓國王成為英國的最高元首。
保留天主教教主制度、基本教義和儀式
沒收的修道院財產屬於王室。
(3)結果
伊麗莎白壹世進壹步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英國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的工具。
第三,歷史作用
它沈重地打擊了歐洲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
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
打擊西歐封建勢力,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第四,本質: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的政治運動。
高中歷史選修壹知識點相關文章;
★人教版歷史選修課的壹個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選修梭倫改革知識點
★超詳細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壹個必修知識點的總結
★高中歷史2020的壹個必修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知識考點整理
★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知識點大全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