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零價值風險虛擬價值(平值)期權當合約到期時,期權價值逐漸歸零,此時內在價值為零,時間價值逐漸減少。與股票不同,股票期權到期後就不再存在。
2.高溢價風險:當股票期權價格明顯高於合理價值時,可能發生高溢價風險。投資者不應跟風。
3.到期不行權的風險:實物期權到期時具有內在價值,只有行權才能獲得期權的內在價值。
4.交割風險:未能在規定期限內準備足夠的現金/現金券,導致股票期權行權失敗或交割違約。
5.流動性風險:當期權合約流動性不足或暫停時,無法及時平倉,尤其是實值/虛值較深的期權合約。
6.保證金風險:期權賣方可能隨時被要求增加保證金金額,如果不能按時支付,將被強制平倉。
個人股票期權的運用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為持有基礎資產提供保險。
當投資者持有現貨股票,希望規避股價下跌風險時,可以購買看跌期權作為保險。
【例】小王以現價42元持有65,438+00,000股a股,買入兩份行權價為40元的看跌期權,合約單位為5000。當股票價格上漲時,小選擇不期權,從而保留了股票的上漲收益。當股價跌破40元時,小行使期權,以40元/股的價格賣出股票,從而保證賣出股票的收益不少於40萬元(2張x40元x5000)。因此,對於小王來說,看跌期權就像是壹份保險單。如果股票不跌反漲,小王損失的只是提成。
註:該案例不考慮交易成本及相關費用,下同規避了踏空風險,相當於為手中現金投保。
2.降低股票購買成本
此外,當投資者對市場走勢不確定時,可以選擇買入看漲期權。投資者可以賣出行權價格較低的看跌期權,為股票鎖定壹個較低的買入價格(即行權價格等於或接近自己想買入股票的價格)。
如果股票價格在到期時仍高於行使價,而期權沒有被行使,投資者可以從出售期權中獲得特許權使用費。如果股價保持在行權價以下,期權被行權,投資者可以以最初鎖定的行權價買入指定股票,由於特許權使用費的收入,買入股票的實際成本減少。
【例】小王打算壹個月後以36元的價格買入壹只股票,但該股票目前的價格為38元,於是小王賣出壹只行權價為36元的股票看跌期權,壹個月後到期,合約單位為5000,溢價3元,得到總溢價3x5000=15000元。壹個月後,如果a股跌破36元,小王的期權很可能被行權,對方以36元/股的價格將a股賣給小王,小王將花36元x5000=180000元買入5000股a股,減去之前賣出看跌期權的15000元的權利金。
小王買a股的實際成本是165000元。如果股票A在期權到期時沒有跌破36元,期權買方不會選擇行權,小王將獲得15000元的權利金。
3.通過出售看漲期權,提高持股收益。
當投資者持有現貨時,預計未來股價漲幅較小,可以賣出行權價高於當前股價的看漲期權,以獲取溢價。如果合約到期時股價沒有超過行權價,期權買方通常不會選擇行權期權賣方,從而提升持股收益。但如果合約到期時股價上漲,認購期權的賣方需要使用現貨來履行合約,從而失去了原本可以從股價上漲中獲得的收益。
【例】小王打算長期持有某股票65,438+0,000股,但認為該股票近期上漲的可能性不大,可以賣出某股票行權價高於當前市價的期權,賺取溢價500元。如果壹只股票的價格沒有如期上漲,小增加500元的持股收益。如果在期權到期時,壹只股票的價格上漲並高於行權價,小王粲就用他持有的這只股票進行行權。
4.通過組合策略交易,形成不同的風險和收益組合。
得益於期權靈活的組合投資策略,投資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市場情況,通過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的風險和收益組合。常見的期權組合策略有合成期權、牛市價差策略、熊市價差策略和蝴蝶價差策略。此外,通過投資組合策略,還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構建股票盈虧特征相似的投資組合。
5.利用看漲或看跌杠桿進行定向交易。
如果投資者看好市場(即預期市場價格會上漲),或者當投資者需要觀察壹段時間再決定買入壹只股票,同時又不想踩空時,可以買入看漲期權。投資者可以少付版稅。
鎖定股票的未來買入價格,可以在放大投資收益的同時,管理未來投資的風險。
【例】小王認為目前42元的a股在下個月會上漲,於是買入1份壹個月後到期的a股看漲期權,行權價為44元。合約單位5000,保費3元。* * *期權合約到期,如果a股漲到48元,小王選擇行權。收益將為(48-44) x5000=20000元,收益率為(20000-15000)-15000 = 33.3%,而單純持有a股的收益率為(48-42)-42 = 14。當然,如果壹只股票沒有漲到44元以上,小王就不會選擇行權,從而失去了15000元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