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古老的超越法律的免死金牌!避死金牌是什麽?

古老的超越法律的免死金牌!避死金牌是什麽?

古時候是人治社會。皇帝為了拉攏朝臣,保證朝臣的忠誠,鞏固自己的統治,就給他的功臣和忠臣送壹些帶有賞罰盟約性質的代金券,以示寵幸。這些代金券類似於近代流行的勛章(或獎章),只是形狀略有不同,內涵更廣。有些代金券特別特別。皇帝為了表彰壹些英雄的突出貢獻,主要記錄了被封者的突出貢獻,並對他們的德行進行了褒揚。它們被刻在鐵制品上,讓英雄的家人在日後犯下自刎罪時,免於刑事責任。這種淩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通過發放壹定的代金券來體現,對整個社會起到了宣傳作用。這張券就是著名的丹書鐵券。

小旋風的“看門人”法寶

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小旋風”柴進有個保護寶,叫“誓書鐵券”。

“妳不知道!我的村子裏有壹個富人。他姓柴,名金。這裏人稱柴大官人,江湖上稱他為‘小旋風’。他是周朝柴世宗的後裔。他從陳橋退位,太祖武德皇帝給了他壹張‘誓鐵券’。沒人敢欺負他。”(第七十壹回)第五十二回,寫的是柴進被知府郜璉抓了,柴進說:“小人是柴世宗的嫡系子孫後,家中有‘誓書’。”這次的另壹個地方,叫“丹書帖券”。

這樣壹個保護性的“寶貝”,因其免死特權,也被百姓稱為“免死金牌”。連死罪都可以豁免,何況其他法律?所以丹書的鐵券除了給持有者帶來巨大的榮耀之外,還帶來了很多淩駕於法律之上的隱形特權。

中國古代“丹書帖券”制度始於漢代。據史書記載,漢高祖劉邦奪權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稱雄功臣,將“金書鐵券”頒給袁勛作為表彰。漢朝建立後,劉邦“令蕭何之子法,韓信之沈駿法,張蒼之章程,叔之帛禮;他還和英雄發誓,祠堂裏藏著丹書,鐵契,金匱,石室。這是《丹書》中關於鐵券的最早記載。其中的“符”也就是俗稱的“器”,即皇帝、功臣、禮儀所保管的憑證。”丹書,鐵契,金室,石室”意思是鐵是契,丹書是契,金是室,石是室。皇帝、功臣、大官的誓詞用朱砂寫在“鐵券”上,放在金鑾殿裏,藏在石頭砌成的祠堂裏,以示莊重,確保“鐵券”的安全。

“誓言”的法律產物

鐵券的出現絕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因素,而是有其淵源和原因的。

鐵券具有宣誓守信的性質,所以鐵券的出現與古代的宣誓制度密切相關。

所謂誓約,就是人受言語約束。誓言歷史悠久,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自然和生命的認識有限,產生了靈魂不滅、萬物有靈的原始世界觀。對神和祖先的崇拜為誓言的存在提供了思想基礎。盟友向諸神祖先祈禱並訂立契約,發誓遵守。用鬼神的力量來加強誓言雙方的約束力。《馮偉·孟》詩中,雲“立誓”。

在罵人的過程中,孟思或朱朱要寫出罵人的話,即“所含之言”,並把這些話記錄在簡書上作為證據。之後“聯盟皆是。”可以看到,這本書有兩個副本,其中壹個作為存檔副本保存,如果將來有任何爭議,將被視為證據。另壹種埋在地下或淹沒在河水中。盟誓雖然是當時社會發展的產物,但其本質是為統治者的政治服務的。它在維護統治階級和中央權威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積極的政治作用。所以宣誓制度壹直被後世沿襲。鐵券是宣誓制度演變的新形式。作為誓制文化載體之壹的丹書鐵券,也是壹分為二,收款人和朝廷各持壹半。

鐵券從誕生開始就有不同的名稱。西漢時稱之為“丹書帖器”或“賦”。史書上說:“凡對漢朝有貢獻者,皆伐(伐)世爵,山盟海誓。”《漢高祖實錄》記載,第壹個官員名叫,英雄,封為童侯從“鐵合同”壹詞來看,體現了明顯的宣誓合同性質。將鐵券稱為“符號”,也是著眼於鐵券作為質押的特性。可見,西漢初期,雖然在“丹書帖氣”和“賦”方面有所區別,但本質上是壹致的。

“鐵券”誕生之初,並沒有免刑免死的承諾,只是作為增加等級、職級、妃子的憑證。被給予鐵票的英雄和他的兒子和孫子經常因為細節被定罪,直到他們被處決。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北魏孝文帝將“鐵券”頒給宗室和近臣,用於自保和家防。南朝宋、齊、梁、陳時期,普遍發行“鐵券”。隋唐以後,發行“鐵券”已成慣例。所有開國元勛、中興英雄、少數民族領袖都給過“鐵券”,也給過寵臣、太監“鐵券”。到了宋、元、明時期,“鐵券”的發放逐漸完備。

不靠譜的“避死金牌”

自漢初鐵券制度開始,歷代皇帝壹直將其作為“鞏固皇權”的工具。因為帝王仁義不同,好惡不同,也曾因鐵券引發過幾次悲喜劇。

南北朝時期,割據勢力對峙,城頭經常更換國王的旗幟。據史書記載,北魏霸州刺史“初恐獲罪,殷來我求之,遣使以書信、鐵券賜之。”。結果,梁武帝在沒有損失壹兵壹卒的情況下擴大了他的實力和領土。後人評價:“建鐵券之功也。”

唐德宗時期,中央集權薄弱,諸侯割據,不聽皇帝號令。當年的北節度使“李懷光不僅解了奉天之圍,還因為大怒未能出庭。派中國大使去加邱,並送給他鐵券。懷光氣得把票都投到了地上。”人臣造反,就給鐵券。今天,給鐵券是壹種反叛。“結果皇帝拉攏高官和鐵券的企圖沒有奏效,反而加速了李懷光的造反。李懷光反叛唐朝不久,因失去民心,被部將所殺。

五代時,唐朝以後,毀後梁,頗有大將朱的功勞,曾親自給他壹張免死刑的鐵票。然而,形勢的發展使莊宗改變了他的初衷。後來,他聽了讒言,漸漸覺得朱對有了壹種逆骨的感覺。最後他壹個沖鋒,把朱自己和他的人的200多張嘴都砍了。張,朱的妻子,即將被執行死刑,並要求劊子手從的腰鐵券,尖叫著說:“這是皇帝給他的。”拿著鐵券去求饒是沒有用的。劊子手們獰笑著說:“今天這叫砍頭耳!”

在李的歷史上,也有壹些覬覦皇權的“高人”或將軍。當皇帝懷疑他們時,他經常發行鐵券作為預防措施。廖道宗盧野弘基登基後,皇權大臣盧野崇源手握重權,尋求權威,野心勃勃,欲壑難填。道宗雖察其心思,卻“欲擒故縱”,除了不斷的誇贊,還有“書為皇帝叔公,免於封號,為天下兵馬大統領,賜金券。”這張金券就像壹劑麻醉劑,使盧野崇源變得傲慢而大膽。最後道宗抓住他的罪惡感,壹舉將其斬斷。

《水滸傳》第九回提到了小旋風柴進,他是前朝周世宗柴榮的後代。宋朝建立後,讀柴家的《禪位》是德,鐵券也頒給了周世宗的後人。然而到了北宋末年,雖然柴進的叔叔柴皇城手握鐵票,但高唐知府的親戚尹天賜(高太尉的叔侄兄弟)卻出人意料地占領了柴家的園子,殺死了柴皇城。

皇帝往往將鐵券作為壹種特殊的恩惠,贈予有功之臣、重要官員和將領,對維護統治者的政治和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鐵券自出現以來,對後世影響深遠。鐵券不僅成為神聖君主的象征,也是人們成就和理想追求的象征。

鐵券是壹把雙刃劍,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壹定的負面效應。免於極刑成為鐵券最重要的內容和特征。《鐵券誓約》公開規定被給予鐵券的人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客觀上允許擁有鐵券的人在壹定程度和範圍內依靠手中的權力違法,既體現了君權至上,又與神聖不可侵犯的皇權相沖突。在古代封建禮制森嚴的社會,很多時候,鐵券只是流於形式。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統治利益,並沒有真正履行鐵券免死的功能,擁有鐵券的人被處死的例子屢見不鮮。

可見,鐵券並不是萬能的護身符。此外,同時還有大量的物質獎勵,這也在壹定程度上加深了王朝中央政府的負擔,鐵券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免死金牌”未必能避免死亡。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隨便相信承諾,因為承諾只有在那個時候才是真的。”好像連皇書的承諾都很難保證。在貪官、酷吏、惡霸眼裏,“縣令不如現任巡撫”,就像前面尹天賜說的,皇朝叔侄兄弟的小舅子,和親戚完全脫節,能把柴家顯赫的前皇族逼成這樣的局面。可見,丹書的鐵券在某些人眼裏甚至可能壹文不值。某種意義上,我真的得“感謝”尹天喜。說到底,是他們讓丹書的鐵券失去了牙齒,露出了本來面目,讓很多無良的“金枝玉葉”不再自我感覺良好。

古人曾提倡“君犯法,庶人有罪”的思想,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丹書的鐵券壹個個暴露了現實生活中赤裸裸的不平等,皇帝們紛紛送給英雄們,搞“法外之恩”“鐵”,偏袒和照顧自己的英雄,只是權衡政治利益後的緩兵之計。“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壹旦妳牢牢掌控了權力,妳能用“丹書帖券”做什麽?承諾是手段,贏得對方的信任,爭取自己的統治才是目的。

現代社會,法治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現實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在面對法律時擁有壹些隱形的特權,值得我們反思。雖然沒有絕對的平等,但我們希望讓這種可能性無止境,正視現實中的不平等,讓我們的國家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 上一篇:效果圖版權怎麽寫——給了我照片再創作。版權及版權相關內容如何標註?
  • 下一篇:2022年會計工作計劃簡要範文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