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首理論源於美國空軍沃爾特上校的五環理論。在沃爾特上校的五環模型中,從內到外,人腦被視為第壹環,認為人類的戰略中心是大腦,不可替代。沒有大腦、眼睛、耳朵和神經系統,即使有完美的身體,也只能是植物人。這樣的植物人將不再能夠從戰略層面進行操作,因為大腦負責整合和指導人體器官和神經網絡。相當於敵人的指揮機構。只要被摧毀,敵人的大系統就會停止工作。破壞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通過戰鬥破壞,也可以通過信息戰癱瘓。把人的心、肝、肺比作二環,相當於淡水、食物、電、油等生活必需品。把人的骨骼、血管、肌肉比作三環,相當於鐵路、橋梁、公路、港口、機場等運輸貨物、傳遞信息或提供支持的基礎設施。對比壹下人體內用於向四環傳遞食物和氧氣的幾千萬個細胞,相當於人類的群體,目標很多,很難消滅。敵方人員的過度破壞和殺戮並不壹定會導致士氣低落。反而可能激起民族義憤,鼓舞士氣。把白細胞等人體保護細胞比作五環,相當於武裝部隊。
五環之間的關系是人體的各個部分構成了自己獨特的系統,最終由大腦指揮和運作,所以人體是壹個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大腦是不可替代的,心臟和骨骼都是可替代的。大腦受損後,人體會失去作為人的價值,但人體其他部分喪失後,人仍然享有人的尊嚴,仍然可以進行壹些正常的思維或戰略活動。
五環模式的特點是:第壹,第壹環位於核心,目標很少,但位置最重要。越向外環擴展,目標越多,重要性越差;第二,過去的戰爭更多的是攻擊最外兩環,即五環和四環,即攻擊人員和部隊;第三,未來戰爭主要打擊內圈和核心圈,即敵人的指揮機構、有機必需品和基礎設施。破壞指揮機構就像腦外科手術,讓敵人的大腦變得毫無用處;摧毀有機必需品,使敵人缺乏後勤補給和補給,失去持續作戰能力;摧毀基礎設施會使敵人切斷物資流和信息流,失去壹切戰爭潛力。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兩個外環沒有被摧毀,也沒有太大的作戰能力。
海灣戰爭中,美軍按照這個程序對伊拉克軍隊發動了進攻。它首先摧毀了伊軍的指揮結構和地面防空系統,然後摧毀其電力、能源、通信、橋梁、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最後開始與伊軍作戰部隊展開地面作戰,摧毀其人員和部隊。這壹特點在科索沃戰爭中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南斯拉夫軍隊基本沒有受到什麽重大損失,北約結束了戰爭。
通過摧毀核心環而不攻擊外圍環,可以迅速達到戰爭的目的,必然會節省大量的軍事武器,獲得政治、外交、軍事上的主動權。這就是美軍“斬首行動”的理論基礎。美軍認為,如果把45枚導彈和4枚激光制導炸彈扔在薩達姆身邊,在戰爭壹開始就擊斃,肯定會發揮巨大的戰略效能。但如果向巴格達市中心或城市外圍的伊軍防禦陣地投擲同樣數量的導彈和炸彈,無論效果多麽具有破壞性,都無法威懾他的政權。
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的斬首行動主要是針對敵方的戰略指揮控制系統,而1986年的默裏沖突、2006年5438+0年的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則是直接準確地針對敵方的最高領導人,體現了直擊敵方要害,直接置其於死地的戰略思想。
震驚
震懾的本意是震懾和威懾,核心是不戰而勝,源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威懾理論。威懾的基礎是實力。只有通過強大的實力和實戰震懾,才能迫使對方不戰而降。震懾靠麻痹,麻痹來自於信息戰裝備和精確制導武器的合理使用。震懾理論最早應用於科索沃戰爭,隨後在伊拉克戰爭中進行了全面實驗。
從伊拉克戰爭的經驗來看,威懾將成為信息戰中的重要戰略行動。有效威懾原則主要把握兩點:壹是要註重軟威懾的綜合運用。軟震懾主要是針對敵人的心理防線和認知系統進行攻擊。不管用什麽方法,只要在認識上誤導和迷惑了敵人,戰前以為是對的東西突然覺得不對,被騙了,就達到了不戰而勝的效果。伊拉克和國民警衛隊不戰而降,伊拉克政府高官在戰爭面前的逃亡,伊拉克軍隊後期的不抵抗,都是因為軟休克的作用。
第二,軟休克壹定要配硬休克。軟威懾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是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當然也可以用美元或者物質利誘來打。這些方法如果沒有硬火的補充和呼應,就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所以軟硬震懾的方法要相互呼應,正面戰場和隱蔽戰場要相互配合,談與打要相輔相成。我們不能完全依賴和談,和談是爭鬥的結果。只有打、打、傷、戰勝敵人,才能達到和談的效果。當然,壹邊硬打,壹邊要看,不能硬拼。如果殺傷和傷害過度,特別是對對方造成過度的附帶傷害,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導致對方轉向不顧壹切,堅決不談判。最好是精準打擊,必須把附帶傷害降到最低,這樣外交、輿論、和談才會有回旋余地。
軟威懾手段的運用應以心理戰為主,包括政治戰、外交戰、心理戰和信息戰。這體現了心理戰至上,軍事戰次之的戰略思想。軟震懾主要通過三個層面進行:壹是通過媒體戰進行心理震懾。主要方法是千方百計醜化對方領袖,使其喪失威信,甚至達到人們心中厭惡的程度,最後號召人民起來推翻現政權,以建立新的民主自由的政權。科索沃戰爭中的米洛舍維奇和伊拉克戰爭中的薩達姆有相似的經歷;二是通過新聞發布會、定向播放等方式誤導公眾。主要方法是大力宣傳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巨大威力,渲染戰爭中的戰果,宣傳戰爭的慘烈和血腥,制造恐怖的戰爭場面,使對方產生對戰爭的恐懼,產生投降和不抵抗的想法。炸彈之母的宣傳,51師師長投降的假新聞,都體現了這壹點;第三,通過破壞日常生活用品和普通百姓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增加他們對戰爭的恐懼和厭惡,以減輕反戰壓力,促使民眾揭竿而起,推翻現政權,從而早日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生活。
硬震懾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壹種是通過電子戰摧毀對方的電磁輻射源,使其失明、失聰、癱瘓,處於任人宰割的被動狀態;二是用空襲摧毀對方重點目標,重拳出擊,打擊敵人重心,始終保持壓力,邊打邊看,沒達到目標就炸;三是利用地面戰快速推進,搶占重點目標和區域,甚至利用特種部隊滲透、突擊隊跨城,直接構成心理震懾,造成大勢已去的局面。
硬威懾手段的使用側重於斬首突擊、精確打擊、地面突襲和特種作戰。射人先射馬,抓賊先擒王,砍頭自古有之。信息化戰爭中的斬首行動體現出三個特點:壹是首次將其列為戰役階段和獨立的作戰樣式,說明這種作戰行動具有戰略價值而非普通的暗殺或攻擊行動;二是首次將斬首行動從信息戰意義上的癱瘓敵方指揮控制系統,改為殺傷、摧毀敵方領導人的身體,體現了打擊敵方要害、鏟除根源的作戰目的;第三,首次將斬首作為實施威懾作用的重要手段。伊拉克戰爭表明,這種威懾作用比任何壹場戰爭都要顯著。就硬威懾而言,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主要體現在空中力量的綜合威懾上。空中力量成為壹個整體概念。它可以整合所有軍種的力量,統壹規劃目標攻擊系統、空中任務指令和空襲效能評估。空中力量的概念,從科索沃戰爭開始,不僅包括空中力量,還包括航天衛星、海軍艦載機、直升機、海基巡航導彈、海軍陸戰隊飛機、陸軍直升機、無人機等等。這些空軍全部整合成壹體化作戰力量後,可以形成拳頭,狠狠打擊敵人;二是在震懾戰略上,強調重拳出擊,保持壓力,直擊敵人重心,中心開花,撼山撼虎,最終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少戰而勝之的戰略目標;第三,在威懾效果上,強調時空* * *互動。
結合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經驗,威懾作用在戰爭前期並不明顯,但隨著戰爭的進行越來越明顯。所以震懾需要時間和空間的集中,需要始終保持不斷增加的空襲壓力。此外,威懾效果還與目標選擇有關。戰爭實踐表明,無論對軍事目標的打擊有多大,都難以達到震懾人心和政權的效果。而對重點、象征性目標的精確打擊,尤其是對水電等民用目標和基礎設施的精確打擊,往往能發揮巨大的威懾作用,能迅速癱瘓民眾和政府的抵抗,從而達到推翻壹個政權、占領壹個國家的戰略效率。
另外,全深度沖擊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全縱深震懾主要是利用洲際戰略攻擊能力和戰區戰役攻擊能力進行的,可以實現全球兵力、全球作戰。美軍雖然分散在世界各地,但可以集中戰鬥力,在運動過程中保持實時信息傳遞,保證對指定目標的精確打擊。科索沃戰爭以來,三型戰略轟炸機首次用於常規戰爭,體現了信息化戰爭中傳統三位壹體戰略力量由核向常規轉移的新趨勢。對於防守方來說,始終處於麻痹和全縱深打擊的被動狀態,防不勝防,躲不勝躲。如果這種威懾作用持續下去,很容易導致心理防線的全面崩潰。處於武器裝備劣勢的壹方,因為控制不了戰場,控制不了戰局,創造不了戰績,在戰爭中信息不暢,孤立無援,被動挨打,最終導致喪失士氣,放棄戰爭。
全深度精確打擊
全縱深精確打擊能力主要指洲際戰略攻擊能力和戰區戰役攻擊能力。在科索沃戰爭中,美軍已經具備了洲際和遠程全縱深打擊能力,這些能力幾乎都超出了南斯拉夫的雷達視距和防區。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依靠信息化武器裝備驗證了全縱深精確打擊、並行作戰、快速遏制與震懾的理論。其精確打擊的主要特點是:精確制導武器射程遠,使防禦區域外的攻擊成為可能,從而使非線性、非接觸作戰成為可能;當精確制導武器射程達到數百甚至數千公裏,圓概率誤差達到數米甚至1米以下時,就有可能針刺攻擊。當武器裝備基本或完全自主時,可以在沒有人工幹預的情況下,自主飛行尋找並摧毀目標,從而使智能化、無人化攻擊成為可能。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壹是用於信息攻防的信息化武器。新概念武器和具有非致命殺傷機制的信息化武器在作戰中使用不多,首次使用的武器很少。基本上都是反輻射導彈和電磁脈沖彈。
第二種是用於精確打擊的自主武器。全自主智能武器有三種:戰斧-III巡航導彈和AGM—86C空射巡航導彈,吉達GPS制導炸彈,捕食者和rq-4。
三是武器攜帶和機動的信息化作戰平臺。主要包括三種:隱身作戰平臺,如B-2戰略轟炸機、F-117A戰鬥機;信息化水平高的作戰和支援飛機,如F/A-18艦載作戰/攻擊機、F-15e戰鬥機、E-3B預警機、E-8戰場雷達管制機、EA-6B電子戰飛機、長弓阿帕奇偵察攻擊直升機、M1A2主戰坦克等具有壹定信息能力的作戰平臺,如水面艦艇、戰略轟炸機、坦克、裝甲車等。
從這些武器裝備在伊拉克戰爭中的使用情況來看,效果是好的,但也存在壹些發人深省的問題:信息化武器裝備雖然可以大大提高作戰能力,產生強大的威懾力,但並沒有達到快速遏制和轟炸迫降的效果,這說明信息化武器裝備很容易達到戰役目標,但很難達到戰略目標。
信息化武器裝備的性能再先進,如果沒有與之相匹配的作戰理論和作戰指導,也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新軍事革命中美軍數字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由於作戰指導和作戰理論的失誤,信息化武器裝備的效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地面部隊陷入了無論高低都無所適從的尷尬境地。因此,在新軍事革命和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過程中,要特別強調指揮員的高科技素質和駕馭信息化武器裝備的能力。否則壹到戰場就亂成壹團,手裏拿著非接觸作戰武器還要搞接觸作戰。於是,我們就把信息化武器裝備扔到壹邊,繼續用傳統的槍來打。這是壹個非常慘痛的教訓。
(摘自《如何打贏信息化戰爭》,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6月,定價:38.00元。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幹面胡同51號,郵政編碼100010)
/magazine/html/656/65611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