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關於專性空氣傳播疾病的思考

關於專性空氣傳播疾病的思考

從前我在研究WS/T 511-2016《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氣傳疾病標準》。在術語和定義方面,3.1的寫法如下:

懸浮在空氣中並能在空氣中長距離傳播(>:1m),並長期保持傳染性。包括特定的氣傳疾病(如開放性肺結核)和優先氣傳疾病(如麻疹、水痘)。

這種專屬空中傳送和優先空中傳送是什麽鬼?

這個定義是由Chad J. Roy和Donald K. Milton在2004年的文章《傳染病的空氣傳播-被動途徑》中首次提出的。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007年發布的《隔離技術指南》中的定義也參考了這項研究,世衛組織同年發布的《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指南》中的定義也是如此。

我們先來看看“獨家傳播”和“優先傳播”的定義:

Obligate:唯壹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的東西。在自然條件下,感染僅由宿主遠端肺中的氣溶膠沈積引起。比如肺結核。

優先傳播:感染可由多種途徑自然引起,但以宿主遠端肺部氣溶膠沈積引起的感染為優先。如麻疹和水痘。

按照我之前的理解,凡是能通過空氣傳播的疾病都可以通過飛沫傳播,凡是能通過飛沫傳播的疾病都可以通過接觸傳播。

從2009年國家《醫院隔離技術規範》可以看出,飛沫傳播的疾病都可以通過接觸傳播,這個邏輯是成立的。液滴介質顆粒相對較大,沈積在上呼吸道。當然,上呼吸道也是手可觸及的區域,比如鼻粘膜。

流行性出血熱可通過空氣傳播,但不能通過飛沫傳播;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肺結核上。2009年《醫院隔離技術規範》和16《空氣傳播疾病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規範》發生沖突。壹個說可以穿過液滴和空氣,壹個說只能穿過空氣。所以所有能通過空氣傳播的疾病都可以通過飛沫傳播。這種邏輯是要標註的嗎?

首先,根據《氣傳疾病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規範》對氣傳疾病的定義——懸浮於空氣中,能夠在空氣中長距離傳播(>:1m),並長時間保持傳染性,表現出病原體的兩個特征。

第壹,粒子介質足夠小,可以長時間漂浮在空氣中,傳播很遠的距離。二是對外界有很強的抵抗力——帶有病原體的液滴被患者排出後,在環境(溫度、濕度、紫外線)和重力的作用下,不斷蒸發下降,形成小液滴核(≤10微米),會長期漂浮在空氣中,感染他人,足以說明病原體對外界有很強的抵抗力。按照這個邏輯,水滴也是帶病原體的,可以更好的感染人才。從感染滴度來看,帶有細菌的液滴無疑比液滴核心更具傳染性。那為什麽帶有結核病的飛沫不能傳染人,而帶有結核病的幹飛沫核卻能傳染人呢?有什麽問題?

我們來梳理壹下壹個呼吸道傳染病要經過哪些流程。

吸收-再生產-分配-排放。

答案大概在吸收階段。根據顆粒大小的不同,感染因子的沈積位置也不同。

很明顯,大部分液滴會沈積在上呼吸道,只有液滴核和少量非常小的液滴會沈積在下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是基於正確的侵襲位置。沒有正確的侵位,很難發病。比如使用廁所,吸入腸道傳染病患者的糞便氣溶膠,就很難有腸道傳染病。再比如破傷風只能通過破皮。所以,對於肺結核來說,正確的侵襲位置在於下呼吸道。相對來說,很多呼吸道傳染性病毒的自我復制能力很強,是沈積在上呼吸道還是下呼吸道對它們來說並不是特別重要。我想這也是《空氣傳播疾病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規範》16中結核病屬於專屬空氣的原因。

然而,很難確定壹種傳染病是否完全通過空氣傳播。人體的各種呼吸活動,如呼吸、咳嗽、打噴嚏,都在排出飛沫。不同的動作和胸壓導致不同的水滴大小和數量。因此,接觸者既吸入了大液滴,也吸入了小液滴或液滴核,分別沈積在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如果發生感染,很難解釋是上呼吸道還是下呼吸道的病原體引起的,或者兩者都有。

當我們討論病原體是否可以通過空氣傳播時。查德·羅伊和唐納德·k·米爾頓在2004年進行的這項研究提供了壹種新的思維方式。他們會將空中傳播分為特異性、優先性和機會性。從概率的角度考慮空氣傳播的可能性,而不是簡單的回答“是”或者“不是”

這個世界很復雜。很多時候不是簡單的“是”或者“不是”,更多時候是“它?視情況而定”——視情況而定。

  • 上一篇:壹首關於自我否定的著名詩歌
  • 下一篇:貴港市煙花爆竹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