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光伏糾紛

光伏糾紛

中國光伏產業遭遇歐美“雙反”危機。

2011 10月

美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Solar World要求對中國75家企業進行“雙反”調查。

2011年11月

美國開始調查中國75家光伏企業。

三月2012

美國商務部作出初裁,決定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2.9%至4.73%的反補貼稅。

2065438+2002年5月

美國商務部初步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額反傾銷稅。

九月2012

歐盟對中國輸歐光伏產業發起反傾銷調查,但沒有對中國輸歐光伏產業提出反補貼調查。

2012 10月

美國商務部於6月5438+00日作出終裁,認定中國輸美晶體矽光伏電池及組件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

2012 10月

歐盟提交對中國輸歐光伏產業進行反補貼調查的請求。

中國反擊:商務部對韓國、美國、歐盟發起雙反調查。

七月2012

中國商務部證實,在多晶矽領域對美國發起“雙反”案,對韓國發起反傾銷調查。

2012 11月

中國商務部決定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矽進行反補貼調查和反傾銷調查,並將與此前對美國和韓國多晶矽產品的“雙反”調查合並進行。

受歐債危機和跨國貿易保護的影響,我國光伏企業大規模虧損,其中賽維2012上半年虧損超過4億美元,尚德電力2012 Q2虧損180萬美元。

歐盟委員會4日宣布,歐盟將從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前兩個月稅率為11.8%,此後升至47.6%。

歐盟委員會在壹份聲明中表示,為了保證短期內光伏產品的穩定供應,決定分兩步實施臨時關稅。6月6日起,歐盟將實施11.8%的臨時稅率,8月6日後稅率將升至47.6%,平均稅率為37.2%至67.9%。

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臨時稅率將持續6個月,至65438+2月,之後歐盟委員會將決定是否對中國產光伏產品征收永久性關稅。壹旦征收,關稅將持續五年。

然而,就在同壹天,阿法斯向德古赫特發出公開信,呼籲其停止征稅裁決。信中說:歐盟委員會的行為將使太陽能的成本高於煤炭或核能,這將使清潔的太陽能無法取代骯臟的能源。信中強調:“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壹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廉價的太陽能是應對這壹挑戰的有力武器。”

應EU ProSun的請求,歐盟委員會分別於2065年9月38日和10月165438日對原產於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德古赫特表示,歐委會認為中國光伏企業對歐盟市場的傾銷幅度高達112.6%,對歐盟光伏產品的損害程度約為67.9%。歐盟委員會還認為,中國的產品導致歐盟相當數量的光伏企業破產,並影響了歐盟約2.5萬個工作崗位。

歐盟委員會已向歐盟成員國提議,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平均47.6%的臨時反傾銷稅。消息人士稱,這壹提議遭到了18成員國的反對。

中國天合光能歐洲公共事務部總監榮表示,歐盟征收的臨時反傾銷稅,無論是11.7%還是47.6%,都會對中歐相關企業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她說:“我們的德國客戶估計,如果歐盟的稅率定在15%左右,那麽他們85%的業務可能會流失。”

德古赫特還表示:“歐盟委員會將隨時準備與光伏出口商和中國相關商會進行討論。如果雙方都能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案,臨時關稅將停止征收。”

對此,榮表示:“我們公司當然歡迎這種會談,但需要雙方的誠意。”

2013年6月4日,歐盟委員會宣布,歐盟將於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中歐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反傾銷稅率將升至47.6%。

無錫尚德:董事長石。

江西賽維:董事長彭曉峰。

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

京奧集團:金,董事長。

阿特斯:曲曉華,董事長。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

漢華新能源:董事長南聖佑

回宇陽光:董事長李先壽。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

南京中電:董事長陸廷秀。

中國光伏企業應如何應對“雙反”

對於中國光伏企業該如何應對美國“雙反”,不少業內人士提出了“繞道出海”的策略。事實上,海外擴張戰略應該是中國光伏企業的長期戰略,無論有沒有“雙反”,都應該有計劃地進行;而且中央政府也要給予足夠的支持,這也可以給國家充足的外匯儲備,做好出口。這壹點之前已經說過了。但作為壹個企業家,需要註意的是,在海外設廠是壹件復雜而長期的事情,需要仔細調查,慎重決策。如果僅僅因為“雙反”就匆忙做出決定,可能會在繁忙的工作中出現失誤。而且要有應對海外設廠導致成本增加的策略。

但對於我國光伏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利用目前光伏行業的低迷,盡快壯大自身實力,增強抗風險能力,提高技術和制造水平,才是真正的應對之策。這裏有三點建議:

1)我們應該大膽采用中國的自主創新技術。

中國雖然是光伏制造大國,但不是光伏制造強國。以多晶矽為例,國外對中國的銷售價格已經降到654.38+0.5萬元/噸,還有利潤,但國內幾乎所有企業都只能停產。這就是依賴國外技術的惡果。然而,中國近年來的制造經驗實際上積累了豐富的創新。事實上,許多企業已經開發了許多“低成本、高效率”的光伏制造技術。如上海Pro研發的PM多晶矽提純技術,純度99.99995%,可將成本降至6萬元/噸,僅為國外西門子多晶矽的1/2.5。上海Pro正在研發的無核鑄造單晶技術,不僅效率高,而且成本低,在國際上壹直處於領先地位。上海羅普壹爐四錠多晶矽鑄錠爐單爐產量3200公斤,每錠能耗低於5千瓦時/公斤,晶粒質量優於歐美鑄錠設備。這說明中國的裝備制造和工藝研發能力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當前危機階段的低點,只要我國光伏企業大膽利用這些創新技術進行自主創新,大膽采用自己的國產技術成果,自主研發更高效節能的光伏產品,光伏制造成本就可以進壹步大幅降低。2013年4月,武漢奧維能源“高效屋頂集中發電系統”在41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獲得特別金獎,是中國代表團獲得的三個特別金獎之壹。

其實歐美國家雖然比中國早幾年研究光伏。但是領先並不明顯。大部分工藝設備都很粗糙,沒有通過長期的工業檢驗。很多設備比國內差,有的甚至有“愚蠢”的設計。當然也有很多技術先進的設備和工藝,但是領先優勢並不大。因此,壹方面,中國的裝備制造和工藝研究單位要加快R&D進度,盡快從全產業鏈角度實現對歐美的全面超越。另壹方面,中國企業應該大膽采用國產工藝和設備。這樣,即使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即使美國執意反對,中國光伏產業依然可以擺脫對歐美市場和技術的依賴,擺脫貿易壁壘,獨領風騷。這也會讓歐美建立貿易壁壘,對自己光伏產業的發展造成更大的傷害,中國才能更好的發展。

2)大膽進行技術創新,建立中國獨有的光伏制造體系。

在紡織、服裝、電子等傳統行業,中國不僅要在多晶矽、鑄錠、芯片、電池、組件等方面進行自主創新,還要發揮中國作為制造大國的優勢,將汽車、電子、服裝、紡織等傳統行業的制造優勢轉移到光伏產業的制造體系中。這樣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光伏制造體系,成本降到最低。中國光伏制造業,雖然下遊成本暫時低於國外,但多晶矽成本仍高於國外。在裝備制造方面,很多環節的制造技術還是依賴國外,所以制造優勢並不明顯。中國傳統制造業的優勢壹旦轉移,將占據不可動搖的領先地位。這樣,任何國外的貿易壁壘都會讓他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吃虧的只有他們自己。

我國光伏企業應利用產業低迷期,提高我國光伏產業各環節的技術水平和裝備制造水平,保持現有的成本優勢,積極采用新技術,將多晶矽原料的高成本短板劣勢轉化為低成本優勢,使我國光伏產業在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成本和技術上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並將長期保持。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挫敗外國政府和企業遏制中國光伏發展的企圖。

3)利用光伏組件成本大幅下降的機會,大力發展國內光伏發電市場。

由於光伏組件和系統成本的大幅下降,1元/千瓦時的光伏上網電價在西北地區變得非常賺錢。在東部,江蘇省制定了1.25元/千瓦時的策略。國內光伏企業可以大力建設光伏電站,享受金融危機導致的光伏低迷帶來的低成本紅利,同時在西部同步上馬光伏項目和光伏發電,解決光伏發電問題。同時,光伏應用企業也應大膽探索,除了在西部地區建設地面電站外,還應在中東部沿海地區開展屋頂發電、地面發電、海上光伏等發電應用,為我國政府積累經驗、提供依據。

中國光伏行業存在本末倒置的現象。所有的地方政府和企業都在為了光伏而發展光伏。他們只是把光伏當成了壹個新興產業,忘記了光伏其實是壹個能源產業。這種對光伏的誇大,在中國很多地區都存在。這種誇大其實是光伏的孤立,卻限制了光伏的發展。光伏產業的真正發展只有在光伏充分應用後才能實現。畢竟光伏發電是壹種為人們生活和經濟發展提供電力的能源。所以,發展光伏不能為了光伏而光伏,而要為了經濟發展合理發展光伏產業。光伏發電應與工業、農業、服務業項目和人民日常用電緊密結合。光伏是為生產和人服務的。只有這樣,光伏發電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此外,有實力的企業應該利用目前的低價和產業低迷,嘗試聯合金融機構,逆市擴張,彎道超車。低谷時擴大生產,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和力度,這樣才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大的產能迎接下壹輪工業高潮。

只要中國光伏企業的制造水平能夠提高,只要中國光伏企業在保持成本優勢的同時增加技術優勢,只要中國光伏企業能夠正視光伏的地位,讓光伏最好地服務於經濟生產和人民生活,那麽無論美國人采取什麽伎倆和手段,都傷害不了中國光伏產業。他們會發現,“雙反”不僅不會傷害中國企業,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光伏產業將可以“坐山觀虎鬥”。

中歐談判

經過近壹年的馬拉松式博弈,在政治高層的介入和斡旋下,中歐就光伏反傾銷案達成和解,中國光伏企業終於獲得了難得的喘息機會。有關公司開始與騰訊財經談判。

8月2日,歐盟委員會宣布正式批準中歐光伏貿易爭端“價格承諾”協議,該協議將於8月6日實施,標誌著中歐光伏貿易爭端的解決。

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法律部主任陳惠清介紹,反補貼調查仍在進行中,調查結果將通過價格承諾協議解決,並於8月6日公布。

承諾價格和出口配額是決定我國光伏企業未來命運的關鍵點,因此成為各方關註的焦點;但根據相關法律要求,這兩個數據應該保密,參與談判的雙方都不應該向外界透露,有關方面對此也三緘其口。

盡管如此,行業內外各種版本依然充斥,0.54歐/瓦和0.57歐/瓦的說法更是喧囂壹時。對此,包括江蘇某知名企業高管在內的光伏行業人士向騰訊財經證實,中國出口歐洲的光伏組件底線價格和配額分別為0.56歐/瓦和7 GW。

金高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分析師王潤川向騰訊財經透露,這起超級貿易案涉及光伏矽片、電池和組件。除了組件,中國和歐盟實際上已經為矽片和電池制定了底線價格和配額,總配額將遠遠超過7 GW,超出行業企業的預期。

得益於上述利好結果,中國光伏企業保住了歐洲市場的半壁江山。然而,由於價格承諾限制,中國光伏產品的價格優勢可能會被削弱,並將在歐洲市場面臨韓國和其他同行的激烈競爭。在這種背景下,開拓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成為很多企業未來業務的重點,但顯然不是那麽容易。尤其讓業內人士擔憂的是,如果國內企業不從歐美的“雙反”案例中吸取教訓,新興市場可能成為中國光伏企業的又壹個滑鐵盧。

此外,中國光伏行業在經歷了瘋狂和貿易爭端之後,真的應該反思壹下自己這幾年的發展模式。

  • 上一篇:關於文化的名言集錦
  • 下一篇:廣州市地方稅務局內設機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