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共有奶牛及改良奶牛1470萬頭,包括中國荷斯坦及其改良奶牛、三河牛、新疆褐牛、草原紅牛、西門塔爾牛高代改良奶牛。中國荷斯坦牛年均產奶量為5500公斤,分布在全國各地。三河牛、新疆褐牛、草原紅牛、西門塔爾牛高代改良牛都屬於乳肉兩用品種,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黑龍江、河北等地。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這些品種的年產奶量為2500 ~ 3500公斤。中國奶牛養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華北、華東和新疆。我國牛奶優勢產區主要有內蒙古、河北、山東、黑龍江、河南、陜西、江蘇、遼寧、四川、安徽10省(自治區)。
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乳業呈現出“四個並存”的新特征。第壹,標準化規模奶牛養殖推廣和散戶退出並存。2012年10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37.2%。然而,由於養殖成本的快速增加,壹些養殖條件差、設施差、管理落後的散戶開始逐步退出奶牛養殖。二是國內乳品生產穩定發展和進口奶粉大幅增長並存。從2008年開始,乳企紛紛自建牧場。這些牧場的硬件條件和管理水平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成為中國奶業持續增長的主力軍。同時,由於居民對國產奶粉的消費信心不足,進口奶粉數量持續增加,來源更加多元化,品牌日益復雜。第三,國內乳業加速轉型升級與世界知名企業加速進入中國乳業並存。我國規模以上奶牛場以現代化牧場建設為重點,奶牛良種不斷完善,優質牧草需求快速增長,奶牛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國外乳企看好中國市場,不僅以產品的形式進入中國,還在中國建設自己的奶源基地。第四,乳制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發與乳制品質量大幅提升並存。我國仍處於乳品質量安全的多發期,媒體對乳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關註度越來越高,報道頻率也越來越高。同時,奶業監管不斷加強,制度不斷完善。農業部連續四年實施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共抽檢生鮮乳樣品7.7萬批次。三聚氰胺檢測值均達到國家管理限值,原料奶質量安全水平較2008年前有較大提高。
同時,我國奶牛養殖服務體系和技術推廣有壹定基礎。初步形成了省、縣、鄉、村四級養殖服務網絡,為奶牛養殖發展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並提供技術培訓和新技術推廣。
盡管如此,中國的奶牛養殖仍然存在壹些問題。
(1)奶牛整體遺傳質量不高,產量水平較低。
在我國現有的奶牛中,純種荷斯坦奶牛僅占三分之壹,其余多為與我國本土奶牛雜交的低世代改良奶牛。我國絕大部分良種奶牛集中在大城市的國有奶牛場、大型乳企的奶牛場和農村規模養殖場,而作為我國奶牛養殖主體的農戶飼養的良種奶牛比例不足20%,導致年均產奶量僅為3500公斤,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我國,大部分奶牛場和個體散養戶對建立奶牛譜系檔案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導致奶牛檔案不完善,血緣關系不明確。奶牛遺傳質量的提高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有的甚至造成了牛的近親繁殖。
(2)飼養管理粗放,飼料結構不合理。
目前,中國農民家庭飼養奶牛的比例很大。由於我國奶牛養殖時間短,對奶牛的生理營養需求缺乏了解,飼養技術水平較低,許多養殖場特別是小型和個體養殖戶的飼料結構不合理,青貯飼料利用不夠,粗飼料結構簡單,原料質量無法保證。這就使得奶牛的飲食結構失衡,粗糧與細糧比例不當,導致產奶量低。
(3)奶牛生產條件差,存在環境汙染問題。
近年來,隨著養殖小區的建設和奶牛養殖規模的發展,養殖環境逐漸改善,機械化擠奶的比例逐漸增加。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奶牛處於分散的個體飼養狀態,奶牛養殖環境差,生產設備簡陋,不符合奶牛生產的衛生條件。同時,奶牛養殖產生的飼料殘渣、糞便等廢棄物由於季節等原因不能得到及時無害化處理,造成了養殖戶生活環境和地下水資源的汙染,也為壹些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埋下了隱患。
(4)奶牛“兩病”難以控制和凈化,常見病往往影響效益。
奶牛“兩病”是指奶牛的布魯氏菌病和結核病,是人畜共患的高度接觸性、彌漫性傳染病,對人體健康和奶業危害嚴重。近年來,奶牛“兩病”在全球奶牛養殖業中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了奶牛養殖業的發展,損害了養殖戶的利益。我國奶牛“兩病”的防治和凈化也不容樂觀。有的奶牛場每年都進行“兩病”防控,但就是做不到根部雕出的,遠遠達不到凈化的要求。此外,奶牛隱性乳房炎、不孕癥等常見病發病率長期居高不下,養殖戶養殖效益受損。
(5)奶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技術推廣和服務力度不夠。
奶牛生產社會化程度高,技術性強,需要飼料生產、選種配種、人工授精、飼養管理、防病、購奶等不同專業的配合,形成社會化服務體系,保證奶牛生產的正常運轉,特別是針對目前我國奶牛生產以農戶養殖為主,而目前的社會化服務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的現狀。壹些地方買料難、養殖難、買奶難,奶牛疾病及時治療和奶牛保險提供也存在缺陷,壹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此外,農民的小規模養殖迫切需要壹個新的綜合服務體系,為他們提供新品種引進、生產管理指導、衛生防疫、鮮奶銷售等多種服務。
為提高奶牛標準規模飼養水平,改變奶牛飼養方式,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國務院關於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發〔2007〕31號)和《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國辦發〔2008〕122號)要求,促進奶牛規模化養殖。補貼資金2008年2億元,2009年5億元-2012。獲得補貼的地區單位(省、自治區、直轄市、兵團和農墾)分別為8個、26個、28個、25個和22個。2012年度,527個農場(社區)獲得補貼,2008-2012年度,3002個奶牛農場(社區)獲得補貼。
中央政府主要向存欄30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場(小區)提供投資補貼。對年存欄300 ~ 499頭的養殖場(小區),中央財政補助投資80萬元;500 ~ 999個農場(社區),中央補助投資654.38+0.3萬元;對1萬頭以上的養殖場(小區),中央財政補助投資1.7萬元。項目實施後,奶牛養殖規模比重迅速提高。2012年100頭以上的比例為37.2%,比2008年的19.5%提高了17.7個百分點。
為加快我國奶牛品種改良,提高奶業生產水平,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我國於2004年開始實施奶牛良種補貼工程。對項目區內使用優質公牛冷凍精液進行品種改良的奶農,包括散養戶和規模養殖戶,根據冷凍精液使用量給予壹定補貼。奶牛良種補貼項目由農業部和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並指導地方各級農業(畜牧)部門和財政部門組織實施。
2012年,國家開始實施振興苜蓿發展奶業行動,中央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在奶業和苜蓿主產省建設50萬畝(1畝=667 m2)。)高產優質苜蓿生產基地,十二五期間將建成200萬畝。該項目重點支持改良苜蓿品種、標準化生產、收獲和加工。該項目旨在促進草畜匹配,為奶牛提供優質的苜蓿產品,讓奶牛吃好草、產好奶,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奶牛生產水平和牛奶質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