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國家應急物流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世界上大多數主要國家,如美國、日本和歐洲,都形成了運行良好的應急管理體系。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應急救援體系,並逐步向標準化方向發展,使得包括應急物流在內的整個應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範、高效。
1,美國常設救災後勤專門機構。
經過多年努力,為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美國建立了完整的應急體系,形成了以“行政領導、中央協調、地方負責”為特征的應急管理模式。當地震、颶風、火山爆發、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自然活動發生時。美國政府將立即宣布聯邦緊急狀態並啟動應急預案,所有防災救災事務將由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集中專業管理,統壹應對和處置。2003年3月,該部與其他22個聯邦機構合並為成立於2002年的國土安全部,成為該部的四個主要部門之壹。對於各種防災救災工作,美國強調使用先進的高科技,強調事前預防和模擬演練。同時。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和人口稀少的地區的災難。有不同的預案和救災方式。值得註意的是,美國的救災規劃也有相應的治安組織體系,通常配合警方承擔各種治安任務,在重大災害發生時轉為緊急救災體系執行救災任務。
在國內救災方面,FEMA有專門的後勤管理部門,主要負責救災物資的管理和儲存,預測各級救災物資的需求,規劃救災物資的配送路線,設立救災物流中心。當災害發生時,後勤管理單位將迅速轉向聯邦緊急響應狀態,根據災害需求接受和分發各種救援物資。根據美國法律,緊急行動的指揮權屬於當地政府。只有在地方政府請求援助時,上級政府才調用相應的資源進行增援,並不接管地方政府處置和指揮這些資源的權限。當地方政府應急能力和資源不足時,州級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支持;當州壹級政府的應急能力和資源不足時,聯邦政府提供支持。在發生重大災害時,聯邦救災資金大部分來自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管理的“總統救災基金”。
在國際救災方面,美國有壹個對外災難援助辦公室(OFDA),負責處理各種緊急事務。目前,OFDA在世界各地有7個應急倉庫,靠近機場和海港,儲存基本的救援物資,如毛毯、塑料薄膜、水箱、帳篷、手套、頭盔、防塵口罩、裹屍袋等。壹旦某個地區發生重大自然災害,OFDA會從最近的倉庫向災區調運救災物資。
2.日本分階段管理救災物資。
眾所周知,由於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條件,經常遭受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日本政府在設計防災救災計劃和進行防災救災演習時,形成了“行政長官掛帥,綜合機構協調聯絡,中央會議制定對策,地方政府具體實施”的應急管理模式。日本的防災救災體系分為三級管理,包括中央土地局的救災局、地方都道府縣市、鄉鎮。各級政府防災管理部門職責任務明確,人員結構健全,工作內容完善,工作程序明確。各級組織將定期召開防災報告會,制定防災救災計劃,包括防災基本計劃、防災業務計劃和區域防災計劃。日本非常重視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每年的國家防災日,都會舉行由日本首相和相關大臣參加的防災演練。通過全民防災演練,壹方面提高民眾的防災意識,另壹方面檢驗中央和地方政府相關機構以及救災、救護、消防等部門的溝通協調能力,實戰鍛煉各類人員。可以說,日本已經建立了包括應急物流在內的完整的救災體系。
在救災的後勤管理方面,日本的主要做法有:制定災害運輸的備選方案。提前規劃好陸海空運輸路線(因為海空運輸受地震災害影響較小,多利用這些資源);編寫救災物流操作流程手冊,明確救災物資運輸、機械設備等事項的分工協作;提前規劃好避難所。平時可以做其他用途,壹旦發生災害,馬上就變成災民避難所。並作為救濟物資的分發點;救災物資實行分級管理,救災物資的發放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政府行政單位的責任,包括救災物資的收集、儲存和運輸;配送中心24小時營業;請求軍隊協助交通管制,維持緊急物品的運輸。第二階段由物流公司負責(根據政府要求采取更積極的方式配送),選擇車站等四個配送中心,重點提高配送效率;委托物流公司進行專業配送和倉儲管理;配送中心配送頻率應控制在每天不超過50輛;選擇2個位置作為存儲倉庫。第三階段仍由物流公司負責(但根據災區需求采取被動方式,即按單配送)。配送中心減少到了兩個;委托物流公司進行專業配送和倉儲管理;配送中心配送頻率控制在每天2輛。實際上。日本的救災物資管理充分利用了現代商業物流發展的成果。此外,根據救災物資的性質,分配不同的倉庫。社會捐贈給災區的必需物資,跨對接分類後直接送到災民手中,社會捐贈的非必需物資或超出災區需求的物資,則送到儲存倉庫備用。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日本非常重視應急物資儲備,基本形成了從國家到家庭的各級儲備體系。3.德國的非政府組織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德國有比較完善的災害預防和控制體系。德國的災害預防和處理工作是分散和多樣化的。在應急物流管理中,許多不同任務的機構參與並合作。最高協調部門是民防和救災辦公室,隸屬於聯邦內政部。在發生洪水、火災等疫情和自然災害時,消防隊、警察、聯邦國防軍、非政府組織和誌願組織各司其職,齊新配合。盡量減少損失。對於救災後勤,德國是較早建立民防專業隊伍的國家。專門從事民防工作的人員約6萬人,消防救援、醫療救援、技術救援誌願者約654.38+0.5萬人。這支龐大的民防隊伍接受過壹定的專業技術訓練,按區域組成救援隊、消防隊、維修隊、衛生隊、空中救援隊。德國技術援助網等專業組織可以為救災物資的運送和供應提供專業知識和先進技術設備,在救災物流中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德國還有壹個非營利性的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德國健康促進協會,長期支持衛生計劃,對緊急需求做出即時反應,在救災後勤管理方面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據了解,該組織每年通過水路、公路和航空向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發超過300萬公斤的物資,並利用電腦捐贈管理系統保持物資高效運轉。壹旦確定了需求。物資通常在30~60天內快速送達指定地點,避免了醫療物品的庫存。同時,壹旦有災情通知,德國健康促進協會將立即激活網絡通訊資源,收集災情性質、範圍等信息,迅速組織將救災物品分發到指定救援地點。
國外應急物流發展的特點
雖然每個國家的應急物流模式因國情不同而各有特色,但也有壹些相似之處。
1.建立協調有效的應急物流管理體系。
各國依法建立了立體化、網絡化的應急管理物流體系,自上而下的常設專職機構和由相關專業人員組成的救援隊伍,嚴密高效的政府信息發布體系和政府職能部門的明確協作,先進的災害研究和事故預防機制,面向全社會的全民災害意識培訓和應急培訓,充足的應急準備和可靠的信息網絡保障。
2.建立完善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預案。
政府負責指揮自然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包括制定防災預案,定期進行防災救災演練,開展應急後勤演練等。該計劃還根據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提前規劃了陸海空運輸的替代路線。比如在地震災害中,會發生道路堵塞、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常規道路交通將很難發揮靈活性和“門到門”的優勢。這時候就需要選擇合適的替代方式,比如空運或者海運。此外,非政府組織和誌願組織等非政府組織也被納入防災救災體系。在政府的配合下,齊心順利完成了應急物流的全過程。
3.建立科學合理的應急物資儲備。
根據可能發生的不同災害,各國對各類救災物資需求進行科學預測,並據此建立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應急救災物資倉庫。這些應急救災物資倉庫平時儲存應急物資,壹旦發生自然災害,專業物流公司迅速從應急救災物資倉庫提取救災物資,送往災區;災害發生後,社會購買或捐贈的救災物資需要匯集到應急救災物資倉庫,在應急救災物資倉庫進行分揀、挑選後統壹發放到災區。
4.運用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理論指導應急物流管理。
將現代物流知識和供應鏈管理理論充分應用到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中。在自然災害發生前,通過預測救災物資需求,實施救災物資庫存動態檢測,避免了過高的庫存水平和高昂的存儲成本。自然災害發生後,根據災害的實際情況,適時選擇供給驅動模式或需求驅動模式的物資供應方式。(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