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獨裁,不傲慢,不強大,不盛氣淩人;不放棄,不懦弱,不低頭,不絕對;不要慢下來,也不要原地踏步。他優雅隨和,高貴樸實,戴著無框眼鏡,坐在黑色輪椅上微笑,美麗高貴的何夫人正迎面推著他...我父親給這個男嬰取名為“何”,希望他將來能“發光發熱”。這孩子沒有讓家人失望。他從香港開始,然後從香港到中國,現在到全世界。
1944期間,世界充滿了動蕩和不安。二戰勝負未定,抗戰尚未結束,國家兩黨對峙。多麽特殊的時代,這壹年,壹個男嬰在香港出生,他的人生註定不壹樣!
何祖籍廣東東莞。他的家庭在經濟條件上並不突出和普通,但傳統上卻是壹個大愛之家,絕對不壹般。他姚笛後來在捐贈給加拿大壹家療養院的捐贈匾中提到:
"...我愛我的國家,我的同胞的思想,由我已故的父親留下,已經在我的血液裏。我的第壹個叔叔,何梅,熱愛他的祖國。年輕時參加革命地下工作,光榮犧牲。我父親至死都不會忘記...並且奉行父親教導的‘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理念..."
我父親過去是壹所私立學校的老師,但後來他轉行經商了。他在香港新界元朗開了壹家民生書店,經營教科書和文具零售業務,然後在香港中環開了壹家總公司。這家小企業足以維持生計,但並不富裕。何姚笛從小就愛讀書學習。他總是告訴自己要自力更生,要努力工作,要做壹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何,年僅21,以壹級榮譽畢業於港大經濟系。之後赴英國學習法律,取得1969律師資格證,成為英國高等法院律師。後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取得註冊大律師資格,並擔任國際公證人多年。如果說在港的學習和生活為何未來的人生道路勾勒出了輪廓,那麽在英國多年的學習和工作則從各個方面逐漸清晰了他的人生藍圖。同樣,在港英留學期間,何不僅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還形成了理性、求實、博愛、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壹個幾十年的“新人”躋身香港四大律所,真的很難得,但絕非巧合。
回港後,1970年,何以極大的勇氣和毅力創辦了壹家律師事務所,並以他的名字命名。沒有豐厚的家世,沒有豐厚的祖上陰影,何律師事務所是在壹個專業領域的年輕人被極度忽視的環境中建立起來的,他很努力。
何回憶說:“在律所業務起步和拓展的過程中,得益於眾多委托人的信任、所有同事的努力和機緣,在過去幾十年裏能躋身前五名,真的很難得但不是巧合。”
首先,何姚笛打破了以往“律師”這個高不可攀的印象和觀念,轉變為壹個提供法律服務的工作者。壹切都是面向服務的。比如有些給客戶的信是中英文並用的,方便了客戶,提高了溝通水平。
何律師事務所以服務為主旨,成立後立即提出了為客戶服務的理念。為了實現這壹目標,需要設立單獨的分支機構,但管理和保持高服務質量非常困難。要做好這兩件事,成本是很高的。憑著個人的經商經驗和勇氣,何姚笛想出了壹個解決辦法:開設更多的分店。在兩年內,該公司開始了壹個由六個分支機構組成的網絡,分布在九龍和新界的四個新建城鎮。
為了給這六家分店提供足夠的客戶和業務量,何有自己的策略。他強調“機構和企業”客戶,而不是私人客戶。何姚笛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術和優質的服務,贏得了當時資深銀行家的賞識,如南洋銀行前董事長莊世平先生等前輩。因此,銀行業自然成為事務所的主要服務對象。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中資企業紛紛來港拓展業務。何協助成立了華資企業協會,並擔任其法律顧問,直至退休。這些機構對律師事務所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7月,1995,何律師事務所入選“香港十大銀行律師事務所”,確立和確立了其在業界的聲譽和地位。香港貿易刊物《新憲報》也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根據《新憲報》公布的香港大律師事務所龍虎榜》1995,何以280名員工排名第四。盡管何早已退休,他的繼任者仍在努力工作,所以時至今日,何律師事務所仍是香港最大的律師事務所之壹。縱橫法律經濟領域,展現令人信服的商業智慧。
除了法律服務,何姚笛在商界也有傑出的成就。他率先提出了房屋產權和使用權分離、土地流轉等概念。先後創辦蔔飛保險公司、姚笛房地產有限公司、姚笛財務有限公司,後與香港、上海商業銀行合作成立上海商業銀行信托有限公司,任董事直至退休。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需要從頭再來。面對新生事物,人需要有壹個適應的過程,而何決定在這個時候進入內地市場。他說:“萬事開頭難,起步階段真的很難。比如當時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甚至讓海外投資者感到害怕,覺得自己的投資沒有保障,就打退堂鼓了。我相信中國人是守信用的,同時會在合同方面做出補救,讓外商放心大膽。之後就要看中外履約的誠信,建立互信,有了繼續合作的堅實基礎,才能進行下壹次合作。我個人認為,如果當事人多見面,多協商,多了解,互信是可以建立的。”
除在中國投資外,何還在加拿大多倫多和澳大利亞悉尼投資房地產。他擅長翻新舊樓,降低空置率,增值後出售,屢屢獲利頗豐。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裏,在異地經營房地產並成功獲取巨額利潤的海外華商屈指可數。何姚笛就是其中之壹。29歲成為香港保良局主席,他以滿滿的誠意開啟了公益人生的篇章;66歲的他,坐在黑色的輪椅上,笑著說:十年前上帝沒有奪走我的生命,只是讓我留下來做公益。
2010年6月6日,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由紅旗畫報、中國報道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企業社會責任與民族復興高峰論壇暨第二屆“傑出華商領袖”頒獎典禮上,何被授予“傑出華商領袖”稱號。何被中國最權威的中央媒體授予“傑出華人商業領袖”,這是對他的最高認可。此外,他還被授予香港大學榮譽院士、國際美國大學榮譽博士、20位“傑出華人”等稱號。
何29歲成為保良局主席,被港府任命為“非拘禁太平紳士”。他曾連續擔任多個政府顧問和委員會職位。在香港,先後擔任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主席、強制入學考試委員會主席、香港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委員、香港能源政策委員會委員等近20個職務。在大陸先後當選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七屆人大代表、海南省法律顧問、中國委托公證協會會長等近10個職位;同時,他姚笛也致力於教育事業。歷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聖保羅書院、香港理工學院等學校的董事。他還擔任過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會長,並在香港和海外捐贈了20多項獎學金。退休後成立中國香港何慈善公益有限公司,以“助人自助”的方式在內地推動扶貧、教育、醫療等慈善活動,為非盈利機構;2009年,向香港大學捐款500萬元;2010與貴州省大型公益活動春暉行動發展基金會簽訂協議,連續五年捐贈10萬元。
這裏特別介紹壹下中國香港何慈善公益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壹家根據香港法律註冊的非營利性組織。它不從事商業活動,也不在中國做生意或投資。此外,公司不接受外部資金,類似於國內募集的資金,所用資金全部來自何及其夫人何章碧雲博士在香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的商業運營機構。
對於“助人自助”,何姚笛解釋說:“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普遍比較勤奮,他們不希望接受施舍或救助。他們都想活得有尊嚴...我的出發點是幫助別人自助,創造財富,擺脫貧困。也就是說,要幫助他們制造血液,而不僅僅是給他們輸血……”
何姚笛自1997退休後,壹直致力於慈善事業,視慈善為壹項事業,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不遺余力地為公益事業捐款。再加上他在法律和經濟領域的傑出貢獻,我們不得不感嘆:德高望重、深受尊敬的何先生,在整個中國九州大地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