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家風》回顧1近日,紀錄片《家風》第壹、二集在央視播出後,引起廣泛關註。這部紀錄片以敘述和討論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了著名事物的典故、鄉土風情和現代教育,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新時代公民意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鑒。如果觀眾仔細品味家風的文化內涵,從“孕育”到“傳承”逐漸感受到生命的氣息,就能通過自我尋找,潛心實踐,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強調的是修身養性,是壹種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常人日常生活之道”,而不是壹種虛無縹緲、難以名狀的空談。《家風》第壹集以“孕育”為題,向觀眾講述曾國藩書信中平淡的道理,采用類似山水畫中“平遠”的視角,突出儒家聖賢畢生不懈的“自得”努力。士君子修身養性,力求樸素,切忌好高騖遠。無論富貴安康,還是顛沛流離,士君子都要尊道。孟子曰:“君子學道而欲自得;自滿了,就心安理得;居安思危是資本的深度:資本的深度是左右;故君子欲自滿。”(《孟子·離婁下》)正如片中所言,曾國藩教育子侄之家,從不利誘名利,而是告誡他們要掌握生存技能,磨礪意誌,學會講道理,報效國家。傳統社會孕育了“天人合壹”的思想。曾國藩在農耕讀書的文化氛圍中洞察到了“萬物育而不害”的生命力,在鄉村村民的生產活動中體會到了“天道與自然相悖,後天有利於自然”的深刻含義。從孔子的“多能”到漢儒的修身養性,從吳、畢的“手把手”到顏元的“苦幹”,再到曾國藩的家書勸其種菜、養魚、養豬,儒家文化壹直在“平淡”的道路上前進。
誠信經營造就高尚情操。自宋明以來,“尊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產生了能夠滿足當時社會需求的民間儒學。民間儒者壹方面可以恪守儒家的本真精神和價值,另壹方面可以密切關註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不失時機地闡述儒家的道德觀,滿足普通民眾的精神需求。民間儒學構成了促進民族心理認同和公共生活規則的基礎。由此,湧現出壹大批地位普通、德行優良的平民儒生。良知當下,利己利他,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時至今日,許多普通人仍然記得“君子以德”,“聖人可以學”,“人無信則不立”的古訓,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成就了聖人的品格。《家風》聚焦重慶江津區鐘山古鎮“方嘉藥房九齡堂”扶貧濟困、施藥救人、誠信經營、造福鄰裏的職業操守。方連海是方嘉藥店第12代傳人,背負著拯救世界、童心未泯的家業。縱觀古今,無論是大宅門上“雖加工繁雜,必不敢省工,雖口味貴,不敢減物力”的題詞,還是川黔邊境禁止售水售米的題詞,都展現了誠信經營的持久魅力。
忠孝由來已久。《家風》下集以“傳承”為題,通過采訪社會精英、收集名人軼事、探尋古代社會治理智慧,引導人們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影片的壹大亮點是京劇譚門第七代傳人譚正巖的故事。他提到,先人以“孝為先”為警句,告誡後人,培養子孫的規則意識,從生活細節入手,做壹個有“家風”的人。長輩養育晚輩,晚輩回報長輩。人情往來的感情在裏面揮之不去,無法割舍。孝道不僅要求贍養長輩,而且強調尊敬長輩。從個體的精神感受來說,孝道需要道德主體的自省和自覺,為孝道提供真正的心理支撐,而不能流於形式,即所謂的“忠義,其孝也!”古人把這裏的“忠”解釋為“敬”。敬是孝的根本。真正的孝順應該是孝順。影片中,譚孝曾帶領譚正巖等人遊覽譚元壽,受到家族傳統的影響——“孝與義表現在家裏相親相愛,尊老愛幼,家裏報效祖國大於國家”。兩千多年來,士君子化孝為忠,使得“小家”與國家興亡的“大家”息息相關。開明的統治者“從孝子中求忠”,將家庭倫理延伸到國家治理技巧,早已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社會知識。今天,我們應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繼承順應時代主旋律的有益成分,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知識,推進全面的文化創新。
清正廉潔,警示後人。古人遵循孝道是為了維護家庭倫理。在家國同構的格局中,“熟人社會”必然要求廣大成員清正廉潔,更好地維護家族和國家的利益。古人自不必說,遵循“學而優則仕”的教導,認為進入仕途可以大放異彩。但古人看到了腐敗的巨大危害,主張“得財不勞而獲”,反對唯利是圖;提倡“以義制利”,反對忘利;“以錢生錢”,反對有錢沒心沒肺,以賄謀私。做人要正直,做事不能白費。士君子信奉“以德養宅,以德潤體”的道理,當個人利益與個人意義發生沖突時,就應該履行後者。正如孔子所說,“不義之財,貴如浮雲於我。”(《論語》)晚清名臣曾國藩為了教育後人,將自己在雙峰荷葉堂的房子命名為“八本堂”,並教導子女“為官以不求財為基”。
傳承家風,作為道德主體而挺立,在求普名時求名,在謀劃天下利益時謀利。影片列舉了國王錢六的後代如何在錢家訓的感召下取得驕人的業績。僅宋代,近代就有50多個國家的學者350人,院士近200人。家訓猶如祖屋之寶,自古以來彌足珍貴。在傳統社會,家風是指壹個家庭或壹個家族的美好風尚。它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基因。在探尋中國歷史和社會治理的演進軌跡時,我們不難發現,家風的孕育和傳承不僅能為個體的健康成長提供現實保障,還能促進壹個家庭、家族乃至區域的持續繁榮。家風不同於宗教戒律和國家法律。不借助強有力的手段就能達到善天下、移風易俗的效果。
今天,我們應該正視“國法家規”的時代價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家風”是“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雲:“上為風,下為俗。”。“習俗”不是強制灌輸,而是引領時尚,打開風氣。曾國藩有壹句話:“風俗起初對人心很小,最後卻無法捍衛。”這也是紀錄片《家風》引起強烈反響的根本原因。
《家風》紀錄片回顧2。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弘揚中華文化,首先要弘揚優秀家風文化。現在,“家風”之類的東西又被提起來了。央視剛剛播出的紀錄片《家風》來得及時,也很及時。
家風影響著壹個家庭每壹代人的成長。高樓從地基開始,壹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是壹個人和家庭成長的“基礎”。從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訓、錢家訓,這些優秀家風的傳授成就了我們所熟悉的。紀錄片《家風》選取了幾個家庭中最著名的壹兩個成員的典型故事,是他家風教育的縮影。《顏氏家訓》中,除了顏之推之外,主要是通過講述觀眾熟悉的書法家顏真卿的故事來說明修身、齊家、治學的《顏氏家訓》。在錢氏家族中,講述了眾所周知的錢穆和錢偉長的故事,回答了錢氏家族為什麽會有那麽多院士。通過聚焦譚家的敬業精神,可以看到從到七代京劇世家德藝雙馨的家風,當鏡頭帶著觀眾來到重慶新野村,原來在縱橫交錯的街巷裏,很多鋪面都是用壹塊塊石板連接起來的,是為了“不沾泥,不淋雨,不濕靴”而刻意鋪設的。紀錄片從古至今,從城市到農村,讓觀眾感受到家風文化源遠流長,“少即是自然,習慣即是自然”。
家風的形成不是壹蹴而就的,而是家庭不斷教育形成的家庭氛圍。紀錄片從清代曾國藩家風開始,再跨越到南北朝,追溯到中國最早的、有完整文獻記載的家訓——顏家訓。顏氏家族以“讀書做人”為家風核心,以孝為先為家風精髓。然後錢家訓和朱子家訓壹脈相承,“讀書報國”的家風成就了錢家。“讀書修身”成為新野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們的家風受壹種性家風文化的影響,每個家庭都有自己鮮明的家風特點。紀錄片第壹集講述的是曾國藩的家風,其家風文化的核心是勤儉節約。曾國藩家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字是“勤”和“儉”,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是:“家儉則昌,人儉則健;“勤儉節約,不貧不卑”已成為曾家突出的家風文化。"
紀錄片通過聚焦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闡釋家風文化和家風傳承,啟發我們思考:優秀的家風傳承了嗎?紀錄片焦慮地提醒觀眾,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家風在,精神就在,核心價值觀就能傳承下去。
影片中說,按照家族傳統,錢家每生壹個新生兒,全家人都要壹起讀錢家的家訓。這個目前基本看不到,但是現在的家風教育強調的是父母榜樣的傳遞。家風的傳承,如果只有家訓,包括非常正式的規矩和文字,不足以保證家風的完美傳承。能傳承家風的,是代代相傳的個人修行。年近90歲的譚元壽每天練習發聲,這是她孫子譚正巖的最好榜樣。壹個家長的榜樣勝過壹百次的說教,反之,壹個家長的謊言會粉碎壹百次對孩子的誠信教育。《韓非子·外儲說左》中講述的“曾子殺豬”的故事,是當今誠信教育的最佳範例。從家庭到社會,從父親到黨員幹部,我們要從這個故事中體會到,身教重於言傳。
《家風》的拍攝手法、鏡頭語言、敘事策略當然重要,但故事內涵更重要。從創意到敘事,影片重溫家風歷史,呼喚當下家風建設,讓春風化雨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