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家庭暴力
猜測1:立法後打孩子會違法嗎?
近日,壹起因抄作業引發的家暴血案在網上迅速升溫。原來,壹位父親發現女兒莉莉抄作業,甚至用草繩吊死了女兒的脖子。隨後女孩被送往醫院,但經搶救無效死亡。
莉莉的悲劇並不是個例。近年來,包括“男孩被父親毆打,雨夜流浪街頭”、“男孩沒寫完作業,被打”在內的幾起針對兒童的家暴事件頻頻爆發,壹個個無辜的生命正在遭受家庭的殘酷傷害。中國政法大學對家庭體罰兒童現象的調查顯示,近七成兒童遭受過家庭暴力。在被調查的498名大學生中,有54%的人承認在中小學階段經歷過父母體罰,占被體罰總人數的71.38%。體罰最常見的形式是父母拳打腳踢,占88%,使用工具,如棍棒、皮帶、衣架等,占1.6%。從體罰的種類來看,虐待占25.28%,跪罰占16.36%,站罰占13.38%,家長開除占4.09%。
關鍵詞:可行性
猜想二:家庭教育立法可行嗎?
近日,重慶市人大常委會按照全國婦聯“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制定家庭教育法規”的要求,率先試行地方家庭教育立法,將《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納入立法計劃。此消息壹出,立即引發熱議。有人忍不住說:公權力很難介入親子關系!
重慶金馬律師事務所律師謝列舉了《規定》要求“父母、監護人應當帶未成年子女隨遷,要求各級學校接收流動人口子女”在實施過程中的兩大尷尬:壹是父母並非沒有意識到隨遷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但他們經常外出打工,生活仍未理順。他們怎樣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其次,當父母不能帶孩子壹起生活時,規定應該如何處罰?
另外,網友“禪若寒星”認為,不同的人對家庭教育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把教育孩子的準則框在整篇文章裏,對家長和孩子都沒有任何好處。
關鍵詞:家長教育
猜想三:妳是否統壹接受“父母教育”?
偷竊、搶劫、傷害他人...近年來,壹些媒體曝光了壹些青少年犯罪。據北京市海澱區少年法庭審理的案件統計,約50%的“問題兒童”來自“問題家庭”;然而,對感化院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調查顯示,約80%的成年人是由家庭結構或家庭教育缺陷造成的。同時,許多成年人的犯罪動機往往與他們早期的家庭生活經歷密切相關。
毋庸置疑,家庭教育不僅是私人空間,也是公共事務,不僅關系到家庭福祉和個人前途,更關系到維護社會和諧和國家競爭力。
權威回應
可以說,“兒童家暴”已經不是壹個新名詞,但在當前大眾法律意識不斷提高的社會環境下,虐童必然作為壹個新的社會話題受到廣泛關註。那麽,最近備受關註的《家庭教育立法》能否有效根除家暴的“枷鎖”?能不能給孩子壹把遮風擋雨的傘?
嘉賓:童麗華(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
張學梅(青少年法律援助專家)
兒童家暴法律環境滯後。
“我國法律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中都有非常嚴格的法律要求。”然而,青少年法律援助專家張學梅表示,這些規定非常原則,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規中。“相關規定缺乏完整、系統、可操作的實施細則,很多法律條文主要針對女性,對未成年人的關註明顯不足,沒有將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區分開來。”
對此,張學梅強烈表示:“目前中國還沒有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也沒有專門預防兒童家庭暴力的法律。兒童家庭暴力的法律環境是滯後的。”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童麗華看來,所謂“立法的前提是社會的需求”。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的家庭教育確實是壹個令人擔憂的領域,很多棘手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立法得到壹定程度的解決。“至於法律如何、何時能成立,還需要時間研究。但無論是召喚法,還是操作性很強的法律,其實都可以從法律的實現層面去執行。”
權威回應
強行要求家長執行,不僅增加了家長的壓力,也讓孩子的處境更加艱難。在當前家庭教育問題突出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立法手段糾正家長不良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保證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就現實而言,家庭教育立法可行嗎?會不會幹擾家長正常教育的實施?
嘉賓:閔(著名教育專家、中國家庭教育協會理事)
林建軍(婦女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國家不能缺席家庭教育。
全國婦聯籌劃“家庭教育立法”已有數年,其背景是基於《未成年人保護法》。“家庭教育立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壹樣,本質上都是宣示性的法律,操作性不足。”著名教育學家閔認為,宣示性法律與刑法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時,他舉例說,偷看孩子的日記,把孩子單獨留在家裏,不能讓六歲的孩子按時上學...這種行為雖然違法,但從違法和守法的範圍上很難界定。
家庭教育立法的訴求,更多表達了當前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期待,體現了國家法制環境的進步。“但對於法律的實施、頒布和執行,建立真正的家庭教育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閔看來,此舉最大的意義在於從法律高度規定了國家和政府的責任:孩子不僅是父母個人的,也是國家的,必須對他們負責。婦女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林建軍表達了與閔相同的觀點:中國的傳統觀點是,家庭教育是父子互為傳承的狀態,沒有老師;但在現代社會,國家不能缺席家庭教育。
同時,林建軍也指出,國家對家庭教育的幹預不是為了控制家庭,而是為家庭提供系統、專業、科學的指導和全面、多元化的保護。壹方面為家庭尤其是留守兒童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另壹方面以法律手段規範家長和教育服務機構的行為。
權威回應
在學校和社會教育逐步完善的今天,家庭教育的缺陷已經成為影響“下壹代”健康成長的壹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麽,如果家長教育出現偏差,誰來負責監督糾正呢?家長會統壹接受「家長教育」嗎?
嘉賓:李銘順(中華女子學院副院長)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家庭教育問題需要內治。
“立法是家庭教育規範化、專業化、系統化發展的需要,是對錯誤家庭教育行為的監督和有力糾正。”中華女子學院副校長李銘順教授指出,立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需要在內容上明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父母、監護人的家庭教育責任。同時,立法是為了加強對家庭教育市場的監管,構建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
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看來,除了有效的法律監管,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另壹個重要方法是家庭治療。“只有改變環境,改變父母的行為,才能改變孩子的問題。”同時,孫雲曉指出,權威的、民主的教育是最科學的教育方式。壹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樹立權威和威信;另壹方面,我們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給他們自由。好的教育就是給他們免費教育。
□文/記者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