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淺談唐代官學的辦學。

淺談唐代官學的辦學。

壹是“尊儒尊佛尊老”的文教政策

唐朝的學制是隋朝開創的。隋朝雖然很短,但在學制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寫作

建國之初,皇帝廣泛收集儒家經典,到楊皇帝時整理分類,即甲、乙、丙、丁,分為經、史、子、集四類,後來成為正統的史記分類方法。隋文帝初年,定國子廟(後改名為國子監)設1人飲酒,主簿、辦事員有1人,領導了官學,開創了我國歷史上設置專門教育行政部門和專職教育行政人員的先河。在中央政府,有四個學校,即郭子,國子監和法律,以及書法,算術和法律。書籍、算術和法律都是在這裏創立的。它是繼漢代洪都門學校之後,中國封建社會大學教育的又壹新發展。郭子、國子監、四校、書法和算術都由郭子寺領導,而法家則由大理寺直接管理。此外,中醫科招生,傳授醫術,培養醫學人才。在當地設立州、縣、郡學校。楊迪時,“國、郡、縣之學,帝開之初更盛。”可以說,隋代的官學制度為唐代學術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雖然後來仍不完整,衰落了,但其影響是巨大的,應該得到歷史的肯定。

就唐朝的文化教育政策而言,繼承隋制的基本特征是“尊儒尊佛尊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唐高祖的李淵是壹位“非常優秀的儒生大臣”。除了立儒之外,武德二年,他下詔升官崇儒,命公司在學堂設立周公和孔廟,四時祭祀,並親自到國子監參加“釋禮”。壹時間“士欲聲,儒興。”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經世致用”。他在秦王當官的時候,在宮中設立了文學館,聚集了方、、杜如晦等18名士為學士。即登基後設立弘文館,選拔世界著名儒生余士南、姚思廉為官學。貞觀元年,撤銷周公廟,建立孔廟。四年間,他還下令各郡縣建立孔廟;13年,設立崇賢閣,招收儒生,研究經學。公元15年,註意到天下各州皆以儒學聞名,學於師範。後來我親自寫了265,438+0篇帝範文章,闡述儒家的君之道和帝王之術,並自白:“今我唯壹擅長的人是堯舜,又聽了周、孔的教誨,以為鳥若有翼,如魚依水,失則亡。”(《貞觀政治家》卷六)太宗以後,基本上所有的皇帝都崇儒升官。

唐玄宗李隆基當太子時,曾親自到國子監講學。他即位後,多次致函各州、縣、官,推薦人才。開元二十七年,孔子被封為文宣王。第二年,應郭子祭酒欄的邀請,史殿日的官員和海關都要去國子監看。

儀式,並作為壹種常規制度。唐代宗·李煜更是“決心要管好身體,尤其是儒學”。(《舊唐書·戴宗傳·Xi卷》)後來文人李昂、玄宗陳麗等滅道滅佛的行動,也都與儒家思想有關。

唐代尊儒的文教政策還表現在對儒家經典做了大量的統經工作。基於政治需要和思想統壹,唐太宗認為儒家學派眾多,章句繁雜。趙之子孔主編的170卷《五經正義》幾經修改後,在全國出版發行,被指定為全國各級各類官學的統壹教材,每年的明經考試也以此為依據。唐文宗開埠兩年後,他完成了宏偉的《開石成經》。開城石經典共分十二經(除《孟子》為近代十三經外),附五經正字、唐九經,65萬字,114方石,兩面刻字。這部《石經》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Xi安的碑林中。唐代崇儒的文教政策還體現在唐律和唐律的制定上。《唐禮》充分體現了儒家“道之德、氣之禮”、“唐凱李源”的政教思想

卷150是壹個偉大的成就,這壹點可以從李隆基對《孝經》的個人註釋中看出。《唐律》將儒家精神和倫理規範法典化,明確提出“德禮為政之本,刑為政教之用”的儒家原則。

需要指出的是,唐朝的文化教育政策是在尊儒的同時提倡佛道,以儒為本,佛道為輔。基於現實利益和治國需要,對佛道時而興時而抑,時而興時而抑,有時甚至滅佛道。唐代皇帝大多信佛,大力弘揚佛教。武德三年,唐高祖建佛寺,造佛像;貞觀三年,唐太宗下詔翻譯佛經,為著名法師玄奘翻譯的佛經作序。唐高宗還為它作序,同時派法師易經去印度取經。易經回國,皇帝親自迎接。肅宗、代宗在宮中設道場;憲宗派使者到扶風法門寺迎接佛骨進京朝拜。韓愈極諫,被貶潮州,以至於吳宗石“天下之寶,佛有其七八。”反映在教育上,唐代佛教雖未立為官學,但各地寺廟眾多,爭論成為常態。寺廟不僅對信眾進行佛教教育,還翻譯和註釋佛經。其實每個寺廟都是佛學院。他的講學、譯註、抄錄、藏經等活動,都為後世書院所效仿,客觀上促進了佛教的研究和發展。

到了唐代,除了重視佛教,道教也備受推崇。漢高祖尚武時為老子建廟,高宗時為太上皇軒轅。玄宗以畫老子為借口,夢見老子,頒布天下。出於對道教的尊重,法律還規定道士、女冠等罪犯享有特權,郡縣不得任意處罰。據唐說,僅在長安就有30多座道觀。玄宗親自註釋《道德經》經典,使家家戶戶收藏老子書籍1冊。同時,他在兩城設立玄學派,研究老子、文子、列子等道家經典,並每年派他們到中央參加道教科舉考試,客觀上促進了老莊哲學的研究。

二、唐代的教育制度及其管理制度

根據《新唐書》、《舊唐書》和唐趙達紀靈的記載,唐代官學的設置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個層次。在中央政府中,有:學、國子監、四校、館、崇文館、崇玄館、法律、書法、算術、醫學、天文、畜牧獸醫等此外,還有小學教皇室和英雄的孩子。

地方上有:州縣學,醫學,玄學等等。貞觀元年,官學領導體制因唐代隋制而改為國子監,同時成為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國子監設1人獻酒,任教育長官;系裏2個人,負責成績、學籍等具體事務。據《新唐書選錄》記載:“凡學六者,皆從國子監轉來。”郭子、國子監、四書、法律、書法、算術等六科均由國子監管理。後來情況變了:“學書法的調到蘭臺,學算術的調到秘閣,學法律的調到刑殿。”(《舊唐書·高宗傳》卷四)由此,書、法、算三學從國子監中分離出來,由業務主管部門管理和領導。弘文閣屬廈省,崇文閣屬東宮,崇玄閣屬尚書省,醫學屬中書省管轄的太醫司,天文歷算屬司天臺,畜牧獸醫學由太仆寺領導。唐朝有地方教育官,即長官,負責州縣學校的統壹領導。官方的學校放假制度包括長期和短期。長假是“場假”和“衣假”。“外地假”在5月,“禮品假”在9月,各有1個月的時長。允許學生回老家探親,特殊情況可酌情延長。短期假期為“十天假期”,即每10天,就是1天。官方考試分三種:壹種是十天考試,考察學生在10天內所學的課程;二是年審,即年末1年所學課程;三是期末考試,即修完全部必修課的學生,成績合格或願意繼續學習者,可增補四名學生為泰生,泰生可增補為國生;或者參加科舉考試;或者直接分配各種官職。值得註意的是,唐代官學明確規定了“束”制,束禮隨學校性質而異。據《文通考·校考二》記載:“神龍二年,學生按輩分順序受教,新入學者對老師都彬彬有禮。郭子、太學三帛,軍師、法、算、州縣學壹帛,均有存酒。”此外,還同時舉行了壹個隆重的儀式,“太子縛帛壹捆五匹,酒壹壺兩鬥,壹箱三箱”。至於入學年齡,據《新唐書選錄》“凡生限十四至十九,法十八至二十五。”

唐代官學按其性質可分為三類:經學學校、專科學校和職業教育。以研究儒家經典為主的所謂經學派,在唐代官方教育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主要包括:

(1)郭子學校,始建於武德年間。“有五個醫生,他們都在五品上。他們以三品教孫,以國教孫,以二品教曾孫。他的經典五分:《李周》、《李逸》、《石矛》、《禮記》、《春秋左氏傳》,各六十人;五位助教,來自六大產品,負責左博士的授課;直接對四個人講,由張佐博士和助教教授;五經各有二博士,上五品,以其經書之學教民。”可以看出,郭子有300名學生,都是貴族子弟,還有24名教師。博士既是老師又是高官。(2)太學,亦建於武德元年,“博士六人;論正六品;有六個助教,來自七個年級。教五品以上及郡縣子孫者,以三品重孫為生者,以五分為業,每次通百人。”(《新唐書·正史》卷四十八)這裏的國子監學生人數為500人,比郭子學校多,但國子監學生的錄取資格和教師的職位都比郭子學校低。

(3)四科,建於武德元年,“設博士六七名,共七級;有六個助教,來自八個年級,其中四個負責七個以上年級的教學。侯波子是以男人為生,庶人是以紳士為生。”(《新唐書·百官誌》卷四十八)據《新唐書》記載,四科定級為1300,其中500人獲三等以上勛銜,四人獲封,七人及以上文武科;800人對庶人的美麗印象深刻。

④弘文館,建於武德四年,有學士教授和30名學生。貞觀元年,任命五品以上24人為京官,並設博士講學。京龍兩年四個大學生,如同四季;本科8人,喜歡八段;有12直學士,好像十二點了。開元七年,還辦起了校書商。學生教考試的地方,比如國家考試系統。

(5)崇文閣,建於貞觀十三年,學士2人,教授和學生各2人,校尉2人,學生20人。元初以丞相為學士,掌管* * *。崇文閣和弘文閣的學生都是皇族的親戚,皇太後和皇太後,中書三品和中書壹樣,六部尚書,英雄,京官職校的後代,黃門侍郎的後代。這兩個博物館不僅教授學生和學徒,而且“朝廷制度的演變和儀式的嚴厲程度都在討論之中。”可見兩個博物館的地位之重要。

(6)文光博物館成立較晚,建於天寶九年。它有四個博士和兩個助教,負責全國學生的事業,也就是專門培養他們參加入學考試。據《新唐書·鄭虔傳》“玄宗愛才,欲為左撇子,以致不為所欲為,又廣設博物,以虔誠為博。

石。我不知道曹在哪裏,所以我要起訴總理。丞相曰:‘國若增子,立文光亭,使有識之士,使後人講文光為醫。

從妳開始,就沒有那麽美好了。當時,西京文光博物館有60名學生,而杜東文光博物館只有10名學生。但是好景不長。

(7)玄學崇拜建於開元二十五年。據《新唐書》和正史記載,“開元二十五年,玄學祀置軒轅皇殿。”博士和助教1人,學生100人。第二年,改名為崇玄殿。博士叫光棍,助教叫直學士,有1個大學生,總理當it。

(8)郡學。據《子同治鑒》卷185記載,初唐時,不僅在理學之外設置,而且明確在地方設置。“吳初,各縣學校也設立了自己的學生”;據《唐人詔令集》卷壹o五:“武德七年,召縣鄉,令置。

學習“;”吳德初,經學博士,助教,學生。德宗即位,改博士為文學。元和六年,廢中州、周霞文學。京兆等三府有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都督兼商州助教壹名;中都杜甫50人;下福和周霞的四十個人。”(《新唐書·關白誌》)“郡三等,上郡校六十人,中下十人;上賢學校有四十個學生,中、下差十個。”(《新唐書·儒林外史》卷壹九八)據《新唐書·選》記載,唐代地方經學派學生約有八萬三千人。各個縣的學生大多是普通孩子,老師的地位和待遇。

也比較低,大概八到九個產品,課程設置比較簡單。

唐代的專門學校主要有法律、書法、算術、醫學、天文等。

(1)法家創立於武德初年,曾隸屬國子監,後歸詳刑寺。博士3人,助教1,負責8年級以下學生和庶人的教學。最初的名額是50個,後來就減少了。

(2)書法,創立於貞觀二年,先屬國子監,後屬蘭臺。博士2名,1助教,30個名額。

(3)數學,設備相對較晚,成立於鹹慶元年,屬秘閣,博士2人,1助教,學生30人。

(4)醫學,在貞觀三年,隸屬中醫科。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100人,考試用國子監。(5)天文歷書,建立於唐初,屬四天臺,博士4人,學生100人。唐代除了設置太仆寺、太仆部、泰勒部等初級學院為行政機關外,還設置博士、助教,招收學生和學徒,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這是唐代學校教育的顯著特點之壹。比如樂部,據《新唐書百官誌》說:“凡學音樂者,當有師教,但三十歲時,其師學術工作為三等及以上禮部。十年不成功,五年上學。”再比如門下省裏有個學校記賬員,負責校對經典,出版正誤。除了官員,還有30個教考試的學生,比如國考系統。此外,音樂舞蹈教育更具特色。

據文獻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年,在長安設立左右教學坊,培養樂舞人才,並設音樂博士,學生二千多人。

是中國最早培養音樂舞蹈人才的機構。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唐代官學教育體系的發展已經相當完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壹是加強層級,嚴格規範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入學資格。這個規定不是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教育程度,而是根據成績來決定學生的錄取資格。

第二,儒家思想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種類多,地方多,待遇優厚。

第三,學院教育制度的建立不僅建立了文理學院,如法律和書法;而且建立了算術、醫學、天文等自然科學的專業學校,科技教育占有相當的地位。

第四,學校多樣化。除正規學校外,在壹些行政部門,如太嶽部、大埔部、太仆寺、四天臺等,也設置博士,對學生進行授課,並進行職業訓練和教育。教育、行政和研究融為壹體。

第五,當地的學校制度更加細致完善。按府州縣人口劃分等級,規定師生人數,在鄉鎮設置學校。

第六,明確規定了“捆綁”制度。“束”之禮在戰國時期孔子私塾就有,在官學中成為制度,卻是唐代首創。

第三,唐代官學的課程與文化交流

唐代的官學教學計劃相當詳細,科目設置也較過去有所擴充。據《新唐書選錄》記載,唐朝將儒。

經典分為正經和旁經兩類。佳能分為大經典、中經典和小經典。大經包括《禮記》、《春秋》、《左傳》。經典名著包括《詩經》、《李周》和《李逸》。《小經》包括《易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梁傳》。旁經主要有《孝經》、《論語》、《老子》。學科設置根據學校性質不同而不同。但是,學、國子監和四書五經都是在上述學科中設置的,而不是尋求全面的學習。規定學二本經典,必須選壹本大的,壹本小的,或者兩本中的。學三經,壹定要選大中小經;學五經的話,必須要學所有的大經,剩下的是中經和小經各壹本。《孝經》和《論語》是兼讀科目。《道德經》是玄學的主科,但在三學中有時被列為兼科。

各科修業年限為:《孝經》《論語》限定1年;《尚書》、《公羊傳》、《梁傳》各限1.5年;易經、詩經、李周、李逸各限2年;《禮記》和《左傳》各以三年為限。從上面提到的各個學科的學習年限,可以推斷出各個學校的學習總年限是9年。書法中的《詩經》三體,限定三年;《說文》限2年;森林這個詞限定在1年。所以書法的學習年限是6年。算術的學制分為六年和七年,6

壹年制學習課程:《孫子兵法》《曹無》限定1年;《九章》《孤島》限定3年;張秋儉和夏侯陽限1年;周謝和吳京suan限1年和***6年。7年的學習課程由4年的專修和3年的吉谷組成,共7年。6年制和7年制的算術都要考筆記和三等數。各醫學學科的修業年限為:物理治療7年;“腫痛”和“少效”各5年;《耳目》4年;“角度法”3年。需要解釋

但法學的課程設置、教學計劃、修業年限不詳,也少有明文可考,有待進壹步研究和總結。

關於官學的考試制度,《新唐書選錄》載:“假博士考前,讀者有千言;試壹貼,貼三個字;演講者有兩千個單詞。問大義有三種方式,第二種是第壹種。不這樣做的人將受到懲罰。年底,我有壹年的職業生涯,問了十個關於大義的問題。八為上,六為中,五為下。還有三次,回家陪那些上學九歲,法律六歲的。”據《唐·姚輝開元禮》:“學《開元禮》者,問義百問,試三策,全通者為上;80多條原則,兩個以上政策,劣跡斑斑;其他壹切都服從於三個儀式。”

唐代官學制度的完善,極大地促進了唐代的學術發展和文化交流,使當時許多國家和邊疆

少數民族地區把海外學生送到政府的官方學校。據《新唐書》、《唐·姚輝》等文獻記載,開元年間朝鮮新羅王多次訪朝,同時將子女送到國子監學習經學。開城二年三月,共派出260余名留學生,其中包括新羅親王。公元9世紀至100世紀中葉,約有90名朝鮮人在中國參加科舉考試,他們在國內學校閱讀的書籍主要是五經、歷史和文選,考試內容和教學方法也多受唐制影響。

當時日本的學校教育受唐朝學制的影響很大。大學畢業的學生被稱為士、士、學者,壹科是唐例:《周易》、《尚書》、《周立》、《儀禮》、《禮記》、《石矛》、《左傳》,而《孝經》、《論語》是七經。

此外,還有算術、書法、法律、醫學等學科;州政府也仿唐朝設置了博士和學生。在中日文化教育交流中,留學生和留學僧做出了巨大貢獻。隨唐使來唐的留學生,因研究目的不同,可分為留學生和留學僧兩大類。從事壹般文化知識和專門技術的,稱為留學生;佛學研究者稱為留學僧。留學生分為學習生和申請身體好的;留學和尚也分兩類:學僧和受益僧。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長期留學,以深造為目的;邀益生益僧是帶著壹定的問題深入研究,有壹定的學術造詣和研究能力。他們中有些是著名的學者,如阿部中馬陸(後改名為晁衡)。

唐朝與邊疆少數民族的文化教育交流也十分密切。《新唐書·吐蕃候》載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入藏後,“送各路偉人子弟入國學,學詩文,邀儒士著書。”開元十九年,金城公主進藏,帶來了《石矛》、《李記》、《左傳》、《文選》等許多經典書籍,供貴族子弟學習。在這方面,唐的《求經史》中有大量的敘述。此外,當時的南詔、渤海等國多次派人到長安、洛陽官學“了解古今制度”。尤其是開城二年三月,渤海國在太子何正的陪同下,16學生入朝。吉博

上海邀學,宜令青州守,遣六人上渡。"

以上討論僅供參考,希望對妳有幫助。

  • 上一篇:家用電器以舊換新實施辦法(修訂草案)家用電器以舊換新實施辦法(修訂草案)
  • 下一篇:申請個體經營營業執照需要哪些資料?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