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又稱維新運動,高潮是百日維新,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的壹場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光緒皇帝親自領導政治體制改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
明治維新成功和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編輯本段]政治改革的內容
1.政治方面:允許官民寫東西,談事情;取消閑置重疊機構,裁減冗員;廢除旗手的寄生特權。
2.經濟上,史靜成立鐵路礦務局和農工商總局,保護農工商發展;獎勵發明;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取消郵局,成立郵局。
3.軍事方面:裁撤綠營,精修陸軍,改對外演習;實行征兵制;加個海軍。
4.文化教育方面:設置史靜大學,各地設置中小學,學習中西藝術;廢除八股,改試戰略理論,開設專門的經濟課程;成立翻譯局,翻譯外國新書;允許建立報紙和社團;派人出國留學旅遊。
[編輯此段]改革開始
1897年底,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意誌帝國傳教士遇害。德國乘機占領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占領旅順大連,法國占領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占領山東威海,要求擴張九龍新界。列強瓜分剛剛被日本打敗的清朝的意圖,在朝鮮再次敲響警鐘。
雖然光緒皇帝在1887年十七歲名義上是親政府的,但實權還是在慈禧太後手裏。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1898年(戊戌變法),慈禧太後同意光緒變法。11年6月,光緒皇帝頒布了《定國聖旨》,表明了改變制度的決心,這也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調他為張靜行走,擔任變法的智囊。後來,譚嗣同、楊銳、徐琳、劉光第等人被用來輔助變法。
新政的內容主要包括:消除冗員,廢除八股,開辦學校,訓練新軍,滿漢平等,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其最終目標是實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了康有為本人關於日本變法和俄國彼得變法的著作,以及提摩西·理查德翻譯的《太西新史》等關於各國改革的書籍。變法的時候我就想推薦,以至於特別把模式當做明治維新的改革。
1898年政變的新政,壹開始就遭到原部長們的抵制。尤其是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領袖。16年9月,光緒皇帝召見指揮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試後升任侍郎。另壹方面,直隸總督榮祿出征英俄,力勸袁速回天津。根據袁世凱的日記,譚嗣同後來在18年9月的夜晚,到袁世凱的住處拜訪,透露出皇帝希望袁世凱能夠起兵,努力殺死榮祿,包圍慈禧太後居住的頤和園。兩天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向榮祿報告了譚嗣同的計劃。19年9月,慈禧太後回宮。9月21日,她來朝,宣布戒嚴,停火車。也就是說,光緒皇帝被下獄,新政被廢除,維新派被搜刮。那是壹場1898年的政變,僅僅結束了103天的改革。維新派中,康有為離京早,梁啟超逃往日本大使館。譚嗣同不肯離開,他說:“各國的政治改革都是從流血中產生的;今天,中國沒有聽說過因為政治改革而流血的事情,這也是這個國家不繁榮的原因。如果有,請從頭說起。”另有數十人被捕,譚嗣同、楊銳、、劉光第、、康等六人於九月二十八日在菜市口被斬首。許誌靜被判無期徒刑;張發疆;陳寶珍的免職絕不會用。除史靜大學堂(現北京大學)和各地新辦學校外,新政措施全部廢止。
[編輯本段]政治改革的影響
近年來,壹些歷史學家認為,改革運動從壹開始就沒有成功的希望。除了光緒皇帝缺乏推行改革的權力和威望外,維新派(尤其是作為智囊的康有為)對政治現實的無知和對西方社會制度的粗略了解,也註定了失敗。
[編輯本段]政治改革的意義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①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改變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改革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這是壹場愛國救國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希望通過政治改革使中國強大起來,以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③戊戌變法也是中國近代的壹次思想解放。資產階級跟隨維新派倡導新學,提倡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在這次會議中起到了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編輯本段】失敗原因(與日本明治維新相比)
1.光緒皇帝和幾個士子的激進變革,得罪了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整個上層社會,科舉的廢除阻擋了壹部分知識分子的升遷。日本是穩步改革;
2.無論是戊戌變法,還是慈禧太後的新政,都是被洋人破壞的。日本的改革得到了外國人的支持;
3.改革派依靠的是沒有實權的皇帝,缺乏中央和地方官民的支持。帝國主義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主義頑固派勢力強大,代表民主資產階級的改良派勢力弱小,無法與之抗衡。此外,資產階級是軟弱的,脫離群眾的。
以上兩個原因,第壹個是最重要的。下面我來仔細說說我的理由:
至於有些人說失敗是由於“主觀上,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有軟弱和妥協。客觀地說,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嚴重受阻。”這是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日本和清朝的主客觀因素也有這個問題。日本封建反動勢力的抵抗甚至比中國還要強大。例如,日本維新後,日本九州的封建勢力對新政權發動了武裝進攻。
1895甲午戰爭失敗後,1898年由光緒皇帝主持的戊戌變法應運而生。在教科書和主流媒體的影響下,人們基本上認為戊戌變法是被慈禧太後鎮壓的,慈禧太後是中國進步的克星。但事實並非如此。老佛爺如何能對甲午戰爭中的慘敗無動於衷?據費行健《慈禧太後傳》記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後就對光緒皇帝說:“變法是壹種野心。同治初年,曾國藩應邀留學,子女被送去造船、造機器,以求富強。”“能富強就自己幹,我內部不搞。”光緒皇帝壹直害怕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在表露心跡,情緒低落的時候,在幾個文人的簇擁下,大膽行動,希望在壹周內完成千年的任務。欲速則不達,卻適得其反,得罪了壹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緒皇帝和維新派倡導的激進變革,對整個社會結構造成了強烈的震動,使現有社會中許多有利益的社會團體和政治勢力感到了威脅。戊戌變法期間,有110多條詔令,令人目不暇接。當地官員怨聲載道。光緒皇帝嚴懲阻撓變法的官員,樹敵太多。至於科舉制度的廢八股改革,也引起了壹大群士人的普遍恐慌。
幾個文人的所作所為會導致清朝的覆滅,慈禧太後不得不出來穩定政局,吞下“血腥政變”的惡果。在對待戊戌變法的問題上,慈禧太後功過參半。(對專制腐敗的政府是積極的,對人民是劇毒的。如果慈禧太後真的要像當時的武則天壹樣野心勃勃,為什麽不稱帝呢?如果妳與已婚婦女通奸,妳為什麽不娶她?)由於種種原因,慈禧太後已經醜得不能再醜了。(很醜,哪怕是用浪費北洋艦隊年薪買的胭脂抹在臉上。)
慈禧太後支持改革。(她也支持無懈可擊的義和團運動。)這個由她親自主導的新政策證明了這壹點。“由於國內外長期存在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根據時代做出努力來糾正它。還有流氓,偷法,在攪亂。該行業已受到嚴厲懲罰,以遏制交叉流動。凡是政治上關系國計民生的,新老都要實行第二次,絕不能因噎廢食。”但在這樣壹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她並不具備壹個最高統治者應有的知識和素養。她沒有主動吸收新知識,所以在很多問題上表現出驚人的無知,比如認為修鐵路會破壞風水,火車要用驢和馬拉(但這不能完全是她的錯,那個時代的知識背景就是這樣)。她的無知影響了她支持的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由於受教育水平和時代的限制,她對形勢的嚴峻性、改革的進程和目標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統籌考慮,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動調整政策。新政實施後,仍然犯了光緒皇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的輕率錯誤。日本的改革用了20年才完成,慈禧太後用了8年。因為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權力分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護路運動。這裏強調壹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腐敗,而是因為自身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差不多。蘇聯的解體不是因為腐敗,而是激進的改革。
從國際環境來看。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年的60年代末。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殖民征服的高潮還沒有開始。西方列強在東亞侵略的主要對象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中國。此外,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特別是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牽制了西方列強,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日本改革派本身更註重外交鬥爭的策略,極力利用英法、英俄之間的矛盾。然而,清朝的戊戌變法已經到了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早已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基本瓜分了世界。中國成為列強在東方爭奪的“唯壹富源”,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此時,帝國主義列強從未希望中國成為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改革運動十分不利。
因為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發展起來對其他國家不利,世界的資源有限。其他國家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評價他們的侵略是好是壞並不重要。西方大力支持日本改革,對清末戊戌變法采取破壞行動,正是為了讓中國這只沈睡的獅子永遠不要醒來。因此,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西方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的壓制是從東西方的第壹次碰撞開始的,西方壓制中國的政策現在還在繼續,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會繼續。西方對中國的打壓,與中國姓馮、姓子、姓社無關。而日本國土面積小,無論怎麽發展都不會對西方構成嚴重威脅,這也是為什麽明治維新以來西方壹直得到西方的支持,有壹個強大的日本控制著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