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該系統主要在兩個方面:
壹種是離開原工作崗位,即轉崗、待崗、離職、退休。這種“離開”是指那些因為主客觀因素不能留在原工作崗位的教師,通過重新安排工作崗位。比如把那些年紀大了,精力不足的老師調到其他崗位;對工作態度不端正、教學能力差的教師,要經過在職培訓,考核合格,重新上崗;對因重病需要休息的老教師,實行“離崗”“退休”等措施。
二是離開教職員工,也就是被開除。這種辭退,屬於比較嚴重的壹類,就是把那些不稱職的老師從教師隊伍中清除出去,然後辭退。比如,可能被辭退的可能是嚴重違反職業道德的教師,可能是“吃空餉”的教師,也可能是“私招濫聘”的教師。。
實施“教師退出機制”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中小學生接受高質量的基礎教育,促進其全面發展。
這壹提議壹出,在網上引起了熱議,也引起了老師們的恐慌。
雖然很多人對此頗有微詞,但很多大學,尤其是壹些壹流大學都是這麽做的,這極大地促進了青年教師的研究,也確實在這種壓力下湧現出了很多青年學者。部分高校還將進行進壹步改革,以“職稱評審分離”的方式激勵在職教師,扭轉部分教師“躺平”的局面。
編外崗位不再是鐵飯碗,通過編外考試的人不壹定能過得舒服。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穩定的工作,壹切都要靠自己的實力。它充滿了許多難以理解的矛盾。例如,在當前的教育領域,有必要對壹線教師實行“延遲退休”,在壹些地區,必須制定“教師退出機制”......教師數量不夠,“延遲退休”自然無可厚非;如果教師數量過多,不壹定要搞“教師退出機制”,但是壹線教師怎麽辦?
教育工作者之所以“延遲退休”,應該是因為目前教師老齡化嚴重,教師數量會短缺。年齡大的老師會延遲3到5年退休。利用這三到五年時間培養年輕優秀的教師,可以暫時起到緩沖作用。
畫
然而,教師延遲退休仍然存在壹些缺陷。比如,教師是壹個“青春飯”行業,壹線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到了60歲以後,個人的視力、聽力、精力、記憶力都有很大的問題。如果不是特別彪悍的老教師,繼續教書對老師或者學生都不壹定是好事。
壹波未平壹波又起,“延遲退休”的浪潮還未平息,“教師退出機制”又開始湊熱鬧了。為什麽要搞“教師退出機制”?有人說,可能是因為現在出生人口越來越少,過幾年學生數量會減少,對教師的需求就沒那麽多了,於是“教師退出機制”應運而生。
畫
老師太多了?停招十年或者三五年不就什麽都解決了嗎?如果新老師進不去,老老師就會逐漸大規模退休。教師數量的減少和學生數量的銳減十有八九會“同頻振動”。所謂的教師過剩問題不是解決了嗎?為什麽是“大規模”退休?目前很多學校的教師年齡結構趨於老齡化,在職教師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學校並不少見。
而用“教師退出機制”讓壹線教師產生所謂的危機感,會讓那些“人脈資源”豐富但不常上學的教師失業嗎?那些像滾刀肉壹樣的老師會退出三尺講臺嗎?今天校長讓那些滾刀肉毀了飯碗,明天他們可能直接拿著鍋碗瓢盆去校長家吃飯。妳讓壹線校長覺得對不起什麽?
畫
對於老老實實、任勞任怨的老師來說,他們可能覺得自己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就不會被掃地出門,但妳壹定要清楚,軟柿子只會被肉食者先捏,即使能力差,硬渣也有可能繼續留下來,成為壹個學校的“脊梁”。與之相伴的,自然有諂媚細膩的“高情商”老師,更有“人脈資源”不錯的“裙帶老師”。
小時候在做壹道數學題的時候,看到“水池裏有兩根水管,壹根進水管,壹根出水管,兩根水管同時打開……”的問題每天同時“水進”和“水出”。做題的時候感覺腦袋裏有水——這是要進還是要出?而現在的“延遲退休”和“教師退出機制”很像當年的兩個“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