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聘二世來自卡羅琳家族,他為自己的後代建立王朝奠定了基礎。然而,卡羅琳家族並沒有放棄在他們的兒子之間平均劃分領土的做法。得益於連續三代出現強大的繼承人,法蘭克王國沒有陷入漫長的內部紛爭。
第壹個是查理·馬特。查理是他的真名,“馬特”是錘子的意思。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這個人勇猛善戰。他是Piping II的私生子。自從克洛維斯皈依基督教後,法蘭克的許多國王和貴族都沒有嚴格執行壹夫壹妻制。就連被認為睿智公正的達戈貝爾,據說也幾乎同時有三個妻子。基督教牧師對此壹直頗為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皮平二世有兩個兒子,但他們都在他之前去世了。他生前甚至指定自己8歲的孫子為繼承人,遺孀為攝政王。國王成了傀儡,宮臣是孩子,然後女人攝政,法蘭克貴族發動叛亂。查理·馬特贏得了軍隊,壹路殺過來。718年,成為法蘭克王國唯壹的宮殿。
查理·馬特的統治持續了23年,期間有兩件事非常重要。
首先,他在普瓦捷擊退了入侵的阿拉伯軍隊。早在711年,阿拉伯帝國就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並在那裏迅速建立了統治。後來,他們進入法蘭克王國的南部,到處掠奪。632年,他們到達弗蘭克中心的普瓦捷。查理·馬特率軍作戰,大獲全勝。經此壹役,查理馬特不僅捍衛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還被視為拯救基督教世界的英雄,因此得名“鐵錘”。之後多次與阿拉伯軍隊作戰,直到將他們徹底趕回西班牙。
再者,他實行莊園制,即把壹大片土地及其居民送給自己的封臣,讓他們管理這片土地上的居民,依靠土地的收益來維持生活。作為交換,獲得土地的封臣將向王國提供必要的士兵和裝備,尤其是戰馬。
法蘭克軍隊壹直以步兵為主,士兵和裝備由各國貴族提供。普瓦捷戰役後,查理·馬特開始向阿拉伯騎兵學習,提供馬匹成為各地貴族的新義務。但是養馬成本太高,實行封地制可以緩解各地貴族的經濟壓力。為了獲得可以授予的土地,查理·馬特甚至對基督教會下手,沒收了許多教會財產。憑借擊敗阿拉伯人的巨大威望,他的改革進展順利,教會沒有反抗。
741年,查理·馬特去世。他生前也有妻妾,留下幾個兒子,但只有兩個兒子。他將王國壹分為二——盡管他在名義上不是國王——長子卡洛曼繼承了奧斯特拉西亞和新征服的日耳曼地區,次子皮平三世從阿拉伯人手中繼承了新斯特裏亞、勃艮第和普羅旺斯。
但這壹次,重復的故事反轉了——兩兄弟並沒有為領土而戰。因為沒幾年,卡洛曼就放棄了宮廷職位,去了羅馬出家。
當時,克洛維斯在基督教會的幫助下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在接下來的兩百年裏,壹輪又壹輪的內戰、入侵和外國征服造就了壹批批軍事貴族,但教會逐漸衰落。很多貴族被國王改造成主教,占據了很大面積的教區土地。也有很多神父只拿錢不幹活,縱情聲色,過著貴族式的生活。
查理·馬特執政的時候,壹個盎格魯撒克遜牧師來到了法蘭克王國。他叫博尼費斯,來自威塞克斯。他被教皇授權在萊茵河東岸的日耳曼尼亞傳教,皈依了許多德意誌人,被查理·馬特奉為上賓。
卡洛曼即位後,請博尼費斯幫助他清理奧斯特拉西亞的教堂。Piping兄弟緊隨其後,邀請Boniface到New Strija。法蘭克王國的教會希望在這位盎格魯撒克遜牧師的幫助下恢復秩序和行為。
當時,國王的退位和隱居在英格蘭如火如荼。不知道卡洛曼是不是從博尼費斯那裏得到了靈感,放棄了世俗的力量去尋找天堂的鑰匙。
卡洛曼離開後,他的弟弟派平成為法蘭克王國唯壹的宮廷大臣。他很矮,被稱為“矮子派”,也被稱為派平三世。從祖父和父親開始,他就是整個法蘭克王國卡羅琳家族第三代的宮廷大臣。他決心打破窗戶紙,成為真正的王者。
他沒有魯莽行事。改朝換代壹定有正當的理由。想了想,他寫信給羅馬的教皇,試探性地問,那些不管國家大事的人和那些為國家努力的人,誰更應該享有國王的稱號?教皇得到了消息,並告訴他,誰能承受它的重量,誰就能得到王冠。
教皇的回答增強了皮聘的信心。751年,皮聘廢黜了莫洛文王朝的最後壹位國王,並將他送進了修道院。管道立即舉行了登基儀式,教會代表為新國王舉行了塗油儀式,這在法蘭克王國的歷史上還是第壹次。這是對《聖經》中關於大衛王的記載的模仿,象征著神靈的保護。通過這個儀式,國王的權力與上帝相連。“君權神授”的傳統隨著加洛林王朝而確立。
754年,管道又舉行了壹次塗油儀式。這次是新教皇膏立了他。除了塗油,管道被加冕。教皇宣布任何背叛管道的人都將被逐出教會。
教會的特殊照顧穩固了皮聘的王位,他壹定會回報的。當時羅馬受到北方的威脅,德意誌的壹個倫巴第人正在入侵羅馬。管道出兵意大利,打敗倫巴第,將羅馬周邊大片土地獻給教皇,史稱“管道獻土”。這片土地將來會成為教皇國。
Piping III和基督教會從此建立了穩固的聯盟。這個聯盟比200多年前的克洛維斯王朝還要緊密。教會賦予國王合法性,國王保護教會的安全。雙方都需要對方,生意更公平。
768年,管道死亡。他的私生活比父母節儉得多,只留下兩個兒子。長子查理,次子卡洛曼。兩個兒子又壹次分了地,統治了。
這兩兄弟壹直不和。但在兄弟倆拔劍相向之前,弟弟卡洛曼因流鼻血而死。查理在771年輕松成為所有法蘭克人的國王。
但查理的目光並不僅僅停留在法蘭克王國的領土上。他南征北戰,不斷擴張地盤。在教皇的要求下,他出兵意大利,吞並了北方的倫巴第王國,南方的小王國紛紛表示臣服。他深入日耳曼尼亞北部30年,徹底征服了撒克遜人。
自從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國登陸後,他們逐漸與家鄉的撒克遜人失去了聯系。撒克遜人仍然生活在原始部落社會,信仰奧丁,掠奪是重要的謀生手段。由於地處偏遠,森林沼澤茂密,日耳曼尼亞的博尼法斯等盎格魯撒克遜傳教士的傳教活動未能到達薩克森。
查理決定用武力徹底消除來自北方的威脅。他發動了三次戰爭,逐漸向薩克森的部落投降,迫使他們皈依基督教。在782年的壹次戰鬥中,獲勝的查理要求4500名撒克遜戰俘做出選擇,要麽皈依基督教,要麽被處死。這些戰俘沒有壹個改變信仰,全部被屠殺。
被打敗的撒克遜人仍然拒絕接受基督教。為此查理頒布法令,各種與基督教教規相抵觸的行為都將被處死。在查理的血腥統治下,大部分撒克遜人皈依了基督教,壹些人逃到了更偏遠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查理以宗教狂熱征服了北方的薩克森,甚至被壹些歷史學家稱為歐洲第壹次宗教戰爭。在南方,他深入西班牙,與阿拉伯Muss作戰,占領加泰羅尼亞。在東方,他遇到了遊牧民族阿瓦爾人,並把王國的統治擴展到歐洲大陸的中部腹地。
查理的戰役為他贏得了除西班牙和意大利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幾乎所有西歐領土。這甚至超過了羅馬帝國全盛時期西歐的疆域。
查理還有壹個鐵桿盟友,羅馬教皇。他延續了父親與教皇結盟的政策,他們之間的關系甚至如此密切,以至於查理為死去的教皇寫了墓誌銘——當然是別人寫的,因為查理自己不會寫。
新教皇被教會內部的人指責道德敗壞,受到羞辱。查理及時介入,恢復了教皇的職位。公元800年,165438+十月,他親自來到羅馬,審判那些反對教皇的人,並將他們全部流放。
教皇的感激之情可想而知。聖誕節那天,教皇在聖誕彌撒上為查理加冕,稱他為“羅馬皇帝”。據說查理壹度非常生氣,說他事先對這種安排壹無所知,如果知道,無論如何也不會去參加彌撒。但大家都覺得這只是故作姿態。
西羅馬帝國滅亡300多年後,西歐終於有了另壹個皇帝。
查理不僅是法蘭克王國的國王,也是這個包括多民族、多語言和單壹宗教的新“羅馬帝國”的皇帝。他給自己起了壹個長長的頭銜,自稱“馬格努斯”。查爾斯·馬格納斯演變成了另壹個名字——查理曼大帝。
如此龐大的帝國對查理曼來說是壹個巨大的挑戰。他還是得依靠當地的貴族。自莫洛維亞王朝以來,法蘭克王國壹直使用羅馬地方官員的頭銜來稱呼各地的貴族,包括:
數數。伯爵是人數最多的貴族,負責壹個省或壹個地區的行政、司法、軍事、稅收等事務的整體管轄,還為國王或皇帝提供士兵作戰。從查理·馬特開始,伯爵還為皇家軍隊提供戰馬,並因此實行封地制。到了查理曼大帝時期,馬鐙被引入法蘭克王國,騎兵成為主要作戰力量,這使得伯爵的負擔更加沈重。
子爵(子爵)壹些伯爵有副手,負責壹些事務,如司法。子爵字面意思是“副伯爵”。
杜克。在羅馬時代,公爵是壹個軍事職位,負責指揮其他省份的防禦和作戰。在莫洛文王朝時期,壹些當地貴族利用王權衰落的機會,開始自稱公爵。這個頭銜後來被王室接受,在壹些叛亂頻繁的地方任命公爵,往往是由王室成員擔任。公爵的管轄範圍比較大,下面還會有壹群伯爵。
侯爵。侯爵是邊境地區(馬爾凱)的伯爵,擁有比伯爵更大的軍事權力,可以隨時抵禦來自國外的入侵。查理曼在擴張後的新領地任命了許多侯爵,其中壹些後來發展成為獨立國家。比如東部的侯爵區就成了奧地利。巴塞羅那侯爵後來成為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但要求獨立的呼聲壹直延續至今。
查理曼大帝延續了日耳曼部落的傳統——召集會議。每年春天,國王都會檢閱法蘭克王國。那時,國王和世俗世界的貴族舉行會議,討論帝國事務並通過重要的法律。這成了查理曼掌握當地和貴族情況的好機會。
查理大帝還設立了壹個監察專員(Missi Dominici)。監督使每組兩個人,包括壹個貴族和壹個牧師,在全國各地進行這種檢查,糾正貴族和牧師的不當行為,代表皇帝接受貴族的效忠宣誓,推翻不合理的判決。
他改革了貨幣發行,規定只有王室可以發行貨幣。他發行了壹裏弗數的銀幣來代替原來的金幣,並規定了三種銀幣單位:裏弗、蘇、旦。壹錠重489克,相當於20個蘇和240個第納爾。這和麥西亞Ofa發行的貨幣壹模壹樣,只是在英語中分別叫英鎊、先令和便士。在貨幣發行問題上,查理曼和奧法保持了壹致。
法蘭克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壹樣,保留了日耳曼時代的許多法律習俗,比如終身付費制度,國王和貴族有權從罰款中扣除壹定比例。地方貴族擁有司法權,各地風俗不壹致,促使查理大帝通過立法統壹司法標準。據說他頒布了100多條法律,然後監工監督實施效果,國王的司法權開始鞏固。
查理大帝還頒布法律,要求教會開辦學校,對內教育牧師,對外向普通民眾教授聖經和識字。他還從世界各地招募知識淵博的人,包括來自英國的牧師阿爾庫因。阿爾庫因發明了壹種字體,使得拉丁文書寫更加容易。查理曼大帝稱贊它,並積極推廣它。這種字體被稱為加洛林草書,今天許多西歐語言都采用這種字體。
從博尼費斯到阿爾庫因,許多英格蘭牧師在法蘭克王國展示了他們的技能,這說明在宗教知識教育方面,英格蘭並不遜色甚至領先於法蘭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