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夕,斯大林雖然表示願意向“兄弟黨”提供經濟和軍事上的幫助,但也要算清賬。1949年初,蘇* * *代表米高揚訪問西柏坡時,提出由蘇聯提供3億美元貸款,表示以後還本付息。同年6月下旬,劉少奇抵達莫斯科,斯大林在當天的會談中表示,願意提供3億美元的貸款,年利率為1%,分5年交付,還款期為付款後5年。1950年2月,毛澤東訪蘇期間與蘇聯簽署結盟條款,正式達成這壹借款協議,主要用於解決解放軍急需的軍火,其中壹半用於購買解放臺灣省的海軍裝備。這筆貸款償還期短,對新中國的財政也是壹種壓力。當時,毛澤東在黨內公報中解釋說,對蘇聯的貸款數額較小是因為“多借不如少借”,這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近代中國因外債沈重而在經濟上受制於人的教訓。
中蘇貸款協定簽訂前,由於建國之初的軍事鬥爭和恢復經濟的迫切需要,中國將1950年6000萬美元貸款中的4000萬美元用於購買建立航校所需的飛機和設備,以及高射炮、汽車、降落傘、鐵軌和汽油。此時,解放軍各單位也普遍使用戰時繳獲的“萬國牌”雜用武器。全軍550萬人只有2萬多輛被查扣購置的汽車(此時全國只有6萬多輛進口汽車)。軍工連迫擊炮都造不出來,同時由於財政困難,只能給新建的空軍和防空部隊購買裝備。
1950年6月下旬,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借此機會介入朝鮮,派海軍控制臺灣省。按照毛澤東的說法,這相當於在朝鮮、臺灣省和越南對中國進行“三刀”威脅,中國不得不準備對美國開戰。當時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和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工業產值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壹半。蘇聯作為第二強國,與之相比差距很大。中國作為壹個落後的農業國,與美蘇的差距很大,從下表可以清楚地看出。
(附表)1950年中蘇美三國經濟實力對比;國民生產總值;鋼的產量;汽車數量;中國;654.38+055億美元;60萬噸;6萬蘇聯;900億美元;2730萬噸;9654.38+08億美元;8784萬噸;3880億美元。
1950 10的前十天,美軍越過三八線,向北移動。朝鮮局勢危急,蘇朝都希望中國出兵參戰。因為現代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武器和財力的較量,中國中央在備戰時自然要求蘇聯提供武器裝備。斯大林同意後提出了中國出錢的問題,這讓當時極度尷尬的新中國出兵非常困難,也引發了中蘇的反復交涉。
抗美援朝時期中蘇之間的武器交易和付款長期保密,導致中國社會出現壹些虛假傳說。改革開放後,中國出版了壹些有關當事人的史料和回憶錄(雖然有些回憶不準確)。1991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解密了朝鮮戰爭的檔案。筆者當時采訪了抗美援朝時期擔任毛澤東俄文翻譯和中央研究室主任的施哲,並於1992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查閱和研究他所購買的俄文檔案復印件。此外,他回國後查閱史料,深感中國爭取蘇聯援助武器的過程十分艱難。這不僅表明請求幫助的困難,也表明毛澤東、周恩來和其他領導人煞費苦心地減少我國支付的戰爭成本。
據中國檔案記載,1950,10年10月2日,毛澤東起草了壹份給斯大林的電報,電報中中國同意出兵朝鮮,並列出了所需武器彈藥。因為當時中央領導層內部意見不統壹,所以出兵的問題不得不重新討論。這份電報沒有發往莫斯科(所以在俄羅斯的檔案中找不到)。公元65438年10月5日,中共中央第壹次作出出兵援助朝鮮的決定,公元65438年10月8日,毛澤東起草了向朝鮮派遣誌願軍的命令。當天,周恩來、林彪按中央要求飛往蘇聯,主要是爭取蘇聯空軍如期支援,同時也要求蘇聯提供武器裝備。
陪同周恩來前往蘇聯並擔任翻譯的史哲告訴筆者,他們於65438年6月+10月65438+10月1日到達黑海之濱的索契附近,見到了斯大林。周恩來表現出“兩種意見”。首先,他說中國很難出兵。雙方談了壹天,但史達林拒絕履行當初關於派遣蘇聯空軍的承諾,於是周恩來表示難以出兵,也沒有提交所需武器彈藥清單。渴望中國參戰的斯大林說,他可以提供戰爭所需的各種武器,但他沒有具體說明付款形式。時任翻譯的施哲回憶說:“我們和蘇聯談判時,只談軍火數量,不談軍火價格。”當時中國的* * *生產者長期習慣於軍事* * *生產生活,對商品經濟並不熟悉。發生這種情況並不奇怪。
壹向以工作壹絲不茍著稱的周恩來沒有考慮到這壹點。他私下對施哲說:“我們接受蘇聯軍火,作為他們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貢獻。”這相當於中國出兵,蘇聯出錢。在蘇聯生活過很長時間的施哲回答說:“根據我對蘇聯的了解,做具體事情的人是不會同意我們不交錢的想法的。”(施哲:《歷史的巨人》,第502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果然,蘇方隨後提出了付款的問題,而且是斯大林自己的主意。
周恩來從黑海返回莫斯科,於13年6月18日收到毛澤東發來的電報,電報稱“我軍出兵朝鮮有利”,“參戰好處大,不參戰壞處大”。雖然斯大林把蘇聯空軍限制在鴨綠江邊,不能配合誌願軍入朝參戰,但中央經過重新研究,還是決定參戰。毛澤東還專門談到了蘇聯的武器供應,並詢問是租賃還是用錢購買。電報說,只要租借,就可以維持兩億美元的經濟文化建設和壹般軍事政治開支的預算,從而維持中國大多數人的團結。毛澤東還要求周恩來在莫斯科停留幾天,與蘇方重新談判上述問題。
毛澤東的“租借”提議應該被理解為具有重大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蘇聯和中國的盟國已經基本耗盡了可以購買的外匯和黃金之後,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向這些壹線國家提供了近500億美元的武器和物資。除了英國轉讓部分海洋島嶼作為代價外,戰爭中使用的大部分武器都已經損壞或磨損。戰爭結束後,不應該歸還原來的物資,而應該轉為低價要錢回來(比如美國從蘇聯6543.8+009億美元的貸款物資中索要26億美元,蘇聯只象征性地還了3億美元)。美國“租借”給國民黨軍隊的65438.06億美元武器,大部分是用來打內戰的,而不是用來抗日的,只是後來美國幹脆不要了(蔣介石即使逃到臺灣省也無法歸還)。毛澤東提出了“租借”的概念,只是引用了二戰的例子,讓蘇聯在援朝戰爭中使用的武器在戰後不必償還太多。
斯大林為了減輕蘇聯的經濟負擔,拒絕同意采取租借武器的形式。他提出的最後壹個條件是,軍火費用可以算作蘇聯對中國的“信用貸款”。10 10月14日,莫洛托夫在與周恩來談判時承諾采用信用貸款方式,即中國不需要抵押品,完全依靠信用。斯大林也考慮到中國經濟極其困難,要負擔壹部分戰爭費用。所以他提出雙方在武器援助上“* * *共擔”,即蘇聯提供的武器按成本價的50%作為貸款入賬,年息1%。
蘇聯的這種貸款條件,如果是建立在國家間正常貿易的基礎上,還是優惠的,但是按照他們所提倡的“無私的國際主義”來說,是沒有資格的,他們還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別人之上。當時,毛澤東、周恩來和其他領導人看到,蘇聯的這壹底線是能夠贏得的最終條件。雖然他們不滿意,但還是接受了。毛澤東在1970會見金日成時也說:“我想我們還是要感謝蘇聯。它總是幫助我們獲得半價的武器彈藥和車隊。”(中央文獻室和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2000年第5期,第14頁。)
1950,10年10月下旬,入朝誌願軍六軍與敵交戰,使用的是過去繳獲的多國舊武器。因為國內沒有相應的彈藥生產線,軍委只好要求各地“清理倉庫地基”,即把剩余的子彈和炮彈清理幹凈並分類,然後送往朝鮮前線。戰爭開始後才幾個月,庫存就快用完了。只有徹底更換蘇聯武器,入朝部隊才能保證彈藥供應。
第壹次入朝戰役剛結束,165438年6月7日,毛澤東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談到武器:“由於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從敵人手中繳獲的戰利品,步兵武器的口徑種類繁多。”為此,電報特別說明:“我要求妳們研究在1951 1和2月期間向36個師供應步兵武器裝備的問題。”毛澤東還特別提出要盡快提供以下武器:1.4萬支蘇聯步槍,5800萬發步槍子彈;26000支蘇式自動槍,8000萬發子彈;蘇式輕機槍7000挺,輕機槍子彈3700萬發;蘇式重機槍2000挺,重機槍2000萬發;飛行員手槍1,000,飛行員子彈1,000。TNT炸藥1000噸。
看到這個榜單,我們不禁為後人深深感慨!當時中國連飛行員用的手槍和它的子彈都不能自己解決。在如此落後的形勢下,它敢出兵朝鮮,打世界上裝備最好的美軍。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魄力啊!
看到誌願軍在朝鮮的勝利和努力,蘇聯立即表示可以盡快滿足要求。165438+10月9日,史達林打電話回毛澤東說,1951110可以在10月到2月間把這些裝備全部運到中國。第二批入朝部隊,即19兵團和誌願軍第3兵團,得以換上蘇式裝備,參加第五次戰鬥。
蘇聯提供的這些武器,還是要以“出廠價五折”入賬。根據斯大林確定的這壹原則,1951年2月,周恩來和蘇聯駐華總軍事顧問紮哈羅夫分別代表中蘇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蘇聯向中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的協定》。根據協議,蘇聯向中國提供654.38+0.235億盧布貸款,用於購買戰爭中中國需要的軍事裝備、彈藥和鐵路設備;中國從蘇聯獲得的軍事訂單,包括軍事裝備、彈藥和鐵路設備,以中國出兵抗美援朝時的1950 10 10月19為界。在此之前,訂單都是全價支付;1950 10 6月19中國出兵抗美援朝後,軍隊裝備彈藥訂單半價支付,鐵路裝備七五折支付。
蘇聯提供的這36個師的輕武器基本上都是二戰時期甚至戰前研制的武器,屬於蘇聯正在退役淘汰的老舊裝備。蘇軍現役的壹些新式武器,如SKS半自動步槍(後來國產仿制56式半自動)和AK47突擊步槍(後來國產仿制56式突擊步槍),都沒有提供。蘇聯已經開始裝備RPG-2火箭炮(也就是後來中國仿制的56式40火箭炮),但是因為怕在朝鮮戰場被美軍繳獲而泄露出去,沒有提供給誌願軍。當這種武器在1955供應給中國時,彭感慨地說,如果朝鮮有這種武器,打坦克就容易多了。由於缺乏反坦克武器,國內兵工廠不得不仿制二戰時美國提供給國民黨軍隊的火箭筒和57、75毫米口徑的無後坐力炮,以備急用,因為這比用炸藥包和炸藥桶打坦克要好得多。
空戰對技術裝備的性能要求特別高,蘇聯提供給中國的戰鬥機比較先進。1950年,蘇聯空軍已經裝備了大量的米格-15戰鬥機,來華部隊也以該型為主力。起初,他們只向中國空軍出售米格-9戰鬥機。這種飛機性能差,作戰半徑只有200公裏左右。如果離機場很遠,就會耗盡燃料,只能用於城市和關鍵點的防空。中國空軍經過檢驗,認為其性能遠遠落後於美國的F-84戰鬥機。蘇聯顧問反而勃然大怒,說妳竟敢懷疑社會主義蘇聯生產的武器的優越性。史達林得知此事引起中國不快後,立即從中蘇關系和國際戰略的大局考慮道歉,並於5月22日和26日1951兩次致電毛澤東指出,由於蘇聯過去未能向中國提供更多的米格-15戰鬥機,估計米格-9戰鬥機可以媲美美國最好的噴氣式戰鬥機,所以現在是戰鬥機了。作為糾正這壹錯誤的行動,蘇聯向中國免費提供了372架米格-15戰鬥機(僅用於運輸),用於改裝中國的6個米格-9戰鬥機師。首批72架戰機於6月20日前抵達中國,其余300架戰機於8月底分批抵達中國。
在接受步兵裝備的時候,誌願軍很多人也抱怨過壹陣子,因為中方基本上拿到的都是二戰時期的二手貨,而且要半價。這些情況向斯大林反映後,這位考慮國際戰略大局的領導人不得不擔心。中國從蘇聯訂購的步兵師裝備1951到貨後,由於朝鮮人民軍裝備不足,三個師的裝備無償送給朝鮮人民軍。斯大林也決定在中國的高格調面前做個姿態,決定免費給中國20個步兵師的裝備。
抗美援朝期間,蘇聯壹直向中國提供60個步兵師的武器。除中方無償捐贈給朝鮮人民軍3個師的裝備外,另有1個師的裝備被拆解用於軍事院校訓練,實際裝備56個師。國內兵工廠根據蘇聯提供的圖紙和生產技術,仿制了50式沖鋒槍、53式騎射步槍、53式重機槍等輕武器,* * *生產了50個輕步兵師的裝備。到朝鮮停戰時,解放軍106步兵師、16炮兵師、2個坦克師和23個航空兵師已基本完成蘇式裝備的換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實現了武器裝備的標準化和系列化。
根據“邊打邊建”的方針,抗美援朝時期,國內軍事工業得到了極大的加強。戰爭第壹年誌願軍所需彈藥的國內產量只能滿足10%左右,停戰時可以生產40%。中國的國防工業在這場戰爭中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抗美援朝初期,汽車壹度成為入朝最急需的物資,由於國內沒有機動車制造業,不得不轉向蘇聯。5438年6月+10月誌願軍準備出征時,蘇聯承諾6月1950+2月15前為誌願軍提供3000輛車,但難以解決燃眉之急。165438+10月5日,周恩來在會見蘇聯總顧問紮哈羅夫將軍時,力勸:“目前先有汽車,汽車後面可以放坦克和大炮。”165438+10月17日,周恩來再次致電斯大林,稱“車輛不足”導致“糧食和冬衣不能及時送達,部隊正在挨餓”。當蘇聯承諾的車輛壹時無法交付時,周恩來提出先從蘇聯旅順基地借用500輛舊汽車。斯大林當天回復說,要立即在滿洲裏站交付新車,並要求蘇聯運輸部門加快交付速度。到1950年底,已經有5000輛車運到中國。1951年,中國又采購了1.2萬輛,並在接下來的兩年增加了采購量。入朝誌願軍* * *得到21,728輛,戰爭中被毀車輛7729輛,送回國修理車輛8436輛。停戰時還剩下不到壹半(包括修復後運回朝鮮的)。
抗美援朝時期,國內部隊的汽車因從蘇聯進口而大大增加,主要裝備炮兵、海軍、空軍等技術兵種。到戰爭結束時,全軍有71輛,平均60人有1輛。相比之下,二戰期間,美英軍隊基本實現了摩托化,平均每4人擁有1輛汽車。戰爭結束前,蘇軍主要以“租賃”方式進口美國汽車46萬輛,加上自產和繳獲,達到20人1輛,實現了“半摩托化”。到1955,蘇軍每5個人就有壹輛車,全軍摩托化。中國直到1956年長春汽車廠建成才開始生產自己的汽車,但由於原材料不足,長期達不到年產3萬輛的設計標準。解放軍直到1985年整編才取消徒步部隊,全部采用機動車輛運輸。軍隊配備汽車的數量也說明中國的工業基礎太薄弱,靠國家的逐步建設實現機械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代戰爭不僅是精神和軍事力量的對抗,更是經濟實力的競爭。新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雖然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但依靠* * *生產黨領導下的舉國體制優勢,全國人民積極致力於恢復國民經濟,努力增產節約支援戰爭,圓滿完成了戰時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到1952年底,我國工農業生產已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第壹個五年計劃在1953年實施。國內經濟的成就也為朝鮮前線的物資供應提供了可靠的基礎,短缺的只是武器,主要由蘇聯供應。
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雖然抗美援朝給國家造成了相當大的財政負擔,但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仍然高於軍費的增長速度。從1952開始,國內經濟建設的投入就超過了軍費,從而保證了戰時國民經濟恢復的順利完成。停戰時,1953的國家財政收入是1950的三倍多。這真是歷史上的奇跡!
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直接戰爭費用(即不包括國內戰備訓練和動員經費)為62億元,占同期政府財政支出的13%,對國內經濟影響不算太大。蘇聯戰時提供的武器裝備,大部分都是以“出廠價五折”賒賬(約1/5被認為是免費贈送),* * *記下了30億元人民幣的債務(當時折合65438.03億美元)。
加上抗美援朝,中國欠蘇聯30億元軍火債務,蘇聯軍隊1955年撤出旅順時,折價9.8億元移交裝備。中國在1958年發動指導思想錯誤的“大躍進”後,由於國內副食品供應短缺,采購困難,無法按貿易合同向蘇聯交貨,在1959和1960兩年間,欠下25億盧布的貿易債務。按照當時主管財政的副總理李先念在《1961和1962的國民經濟決算報告》中列出的數字,自1950以來中國欠蘇聯的外債和應付利息總額為57.43億元。
這筆欠蘇聯的57億元債務占當時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是多少?1959年全國財政支出520億元,1960年654億元。到1960,中國已經向蘇聯支付了33億元的債務,也就是說已經基本還清了抗美援朝戰爭所欠的武器債務。在1954至1959期間,中國每年向蘇聯償還抗美援朝的軍火欠款約5億元,僅占國家年度財政支出的1.5%,負擔並不大。
至於中國對蘇聯的債務1960之後還剩下23億(中國財政統計:19501),第135頁136,財政部綜合計劃司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在1965年底前全部還清,年均償還債務4億元,僅占同期全國財政支出的1%左右,新疆壹個“三號坑”對蘇出口值占償還債務的壹半。對於這筆債務,蘇聯已經表示可以無息延期償還。1961 4月10日,人民日報在專題文章中對此表示感謝,稱:“由於我國自然災害嚴重,1960供應蘇聯的貨物嚴重逾期。蘇聯同誌表達了他們同誌般的合作和兄弟般的理解。”至於所謂的“逼債”和向蘇聯還債導致的國內饑荒,仔細考察當年的確切數據就可以看出是誇大其詞,不真實的。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了軍事和經濟的雙重勝利,並沒有給人民帶來某些人所誇大的生活困難。
嚴格來說,抗美援朝期間中國對朝鮮的所有人力物力援助都是無償的,而蘇聯對中國的援助大多是半價,確實格調不高。但正如毛澤東所說,“我認為我們應該感謝蘇聯”。當時蘇聯對中國最大的援助不是武器本身,而是派出專家和顧問傳授技術,使解放軍和中國國防工業的技術水平有了劃時代的提升。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署,隨後蘇聯戰時訂購的部分武器陸續到貨。比如落後的T-34,次年就裝備了3000架解放軍戰機,空軍也有3000多架,主要是米格-15。彭從長遠的角度看待中國的國防建設,認為中國除了不能制造海空裝備外,不應購買蘇聯武器。1954之後,蘇聯剛上臺的赫魯曉夫為了爭取中國的政治支持,開始向中國提供現役各型陸軍武器的生產技術和圖紙。50年代末,中國由蘇聯援建的工廠以仿制的方式形成了“五六”系列,在輕武器方面進入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自主生產,從仿制逐步走上了創新之路。
蘇聯出兵中國抗美援朝的最大收獲是幫助中國建立了工業基礎,初步奠定了“兩彈”事業的基礎。1952後,蘇聯同意建設156個建設項目(即當年遍布全國的“156工程”),其中斯大林決定141,赫魯曉夫追加15並提高技術水平,最終實施了150個項目。1957 10 6月15日,赫魯曉夫排除軍事反對,作出決定,中蘇達成《國防新技術協定》,規定蘇聯向中國提供導彈、核彈、米格-21等最新裝備的生產線和生產技術。雖然這個協議在三年後被赫魯曉夫打斷(俄國檔案證明,沒有經過中央討論,毀約是他個人的決定),但最終還是打下了基石。蘇方提供的設備不是免費的,而是按成本定價的。同時免費提供全套工程項目設計的全部技術,還先後派出1000多名專家來華手把手教授技術。這種免費的技術援助對中國來說是最寶貴的。
回顧抗美援朝時期引進蘇聯武器裝備的歷史進程,人們可以按照毛澤東倡導的二分法來觀察和分析:壹方面,要看到蘇聯在裝備和技術上支持了中國,這對抗美援朝戰爭具有重要意義;壹方面,蘇聯領導人表現出民族利己主義的態度,讓中國在壹些問題上很不高興。中蘇關系友好的時候,人們經常提到前者;中蘇對立時,人們往往只提到後者。這種片面的看問題的方式不是科學的態度。當人們進入商品經濟時代,自然更容易理解這個問題。
抗美援朝期間和戰後幾年,中國在軍事建設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中可以看出建設獨立的國防工業體系的極端重要性,否則總會想從別人那裏得到什麽。此外,中國在處理對外交往時不應陷入過度的理想主義。當年的“兄弟黨”還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壹位,不要指望他們會有“無私”的幫助。中國人在給予外援時也應該註意互利。鄧小平後來提出國家利益不應由意識形態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當年中蘇關系的反思。
建築委員會工作總結1000字1
我進入市區街道辦恒興居委會工作以來,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勤奮工作,廉潔自律,艱苦奮鬥。在居委會領導和同事的幫助和支持下,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鍛煉和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潛能,對居委會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我將這半年來的想法和工作情況總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