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日歷是權力的象征。封建社會的皇帝宣稱他的統治符合上帝的意誌。皇帝登基後宣稱自己是真命天子,賜歷比前朝更準。有必要重新發布日歷,從頭再來。
其次,古代的壹切活動都要講究吉時。比如皇帝登基的時候選擇了吉時,處決犯人的時間限定在中午三點。人們的婚喪嫁娶都對時間有嚴格的要求,需要歷法來準確預測吉時。在重要的時刻,有專門的機構如秦來進行天文觀測並宣布吉時的到來。如果他們錯過了這件事,官員就會質問秦。
對於訊問的時間,也是很有講究的。古代對犯人執行死刑是按時間執行的,不同時間審問的刑罰有輕有重。壹般斬首是中午的操作,讓犯人投胎為鬼;復讀生或者十惡不赦的犯人壹定要選擇在中午三點半手術,這是最嚴厲的懲罰,讓犯人連做鬼都不敢,因為這個時候陽氣正盛,陰氣馬上消散。小說裏有句話叫“中午三點開始”,就是這個意思。
古人認為日食等異常情況是不吉利的,所以歷法需要盡早預測,以便人們盡早避免,需要不斷更新歷法,準確預測日食。
鑒於時間的重要性,當時的精英們進行天文觀測,確定歷法。歷法是皇權的象征,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為什麽會有日歷?建立歷法的初衷是為農業服務的,即解釋季節和其他日子的變化,以便農民安排自己的生產生活。在原始農業社會,人們主要以農業為生,歷法是相當不必要的。但是隨著歷法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它的作用不再局限於為農業服務。
隨著統治者對“天”的奧秘的認識逐漸加強,特別是統治者需要加強其統治的神聖性、正統性、合法性和穩定性,歷法的主要功能開始發生轉移。除了客觀上為農業提供時間安排,更偏向於非農業目的——服務於占星術,服務於政治,最終服務於王權的建立和穩固。
古代有秦等專門的天體觀測機構,通過觀測來確定歷法,但此時不能公布,只能在皇帝認可後以法律的形式頒布。皇帝的聖旨賦予了歷法國家屬性,而聖旨則直接賦予了歷法國家法律屬性。我國絕大多數歷法都是由皇帝上諭向天文機構和天文研究者提出改進或改革,最後以聖旨頒布的。詔書的形式是歷法頒布的傳統。
不同於壹般法律的頒布,歷法頒布的儀式很有講究,可見朝廷對歷法的重視。從史料中可以看出,早期歷法的頒布似乎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視。隨著統治者越來越意識到歷法的重要性,頒布的儀式也越來越隆重。比如明代,洪武時九月初壹授歷,永樂時十壹月初壹授歷,萬歷後十月初壹授歷。地點先在南京,後在奉天門(後改名黃繼門,即今太和門)。雖然時間地點不同,但都很重視歷禮。有記載說:“是日本皇宮,勝於大朝會,凡拜朝之士虎,必作表率。”到了清代,歷禮就更隆重了。每年十月初壹,在午門舉行儀式。乾隆以後,為免其“李鴻”之諱,將“獎歷”改名為“獎朔”。由於清代授新月儀式隆重,乾隆五年授新月時,乾隆心血來潮作了壹首《十月天授憲書》的詩,以示其壹統天下的得意心境。歷法越來越隆重的頒布儀式,說明歷法本身就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由於歷法的象征意義,封建中央王權自然采取措施為那些不遵循歷法的地方政府建立和捍衛自己的政權。同樣,對於那些已經投降的附庸國和將要臣服於他們的小國,自然要向他們發放歷法,以體現其主權國家的崇高地位,否則就會引發兩國之間的政治危機,嚴重的會導致對附庸國的強制行動,甚至戰爭。
以宋朝為例,宋朝建立後,在與南唐、大理、西夏等地方政府的交往中,以歷法作為實現宗主國統治的標誌。
南唐和宋朝壹河之隔,宋朝建立之初,為了保留割據政權,紛紛表示投降。公元961年,李靖病逝於南昌,其子李煜受使臣宋之請,繼位為王,經許可,在金陵即位。第二年,為了體現其在南唐宗主國的統治地位,宋朝正式授予其歷法。南唐皇後李煜為了謀求和平,維護割據政權,立即開始采用宋朝的歷法。不僅如此,南唐在那之後還加緊朝貢,甚至政治稱謂都是江南。但是南唐的這壹系列順從行為並沒有改變宋朝統壹南北的決心,最終南唐在公元975年被消滅。但考慮到南唐壹直為正朔服務做得很好,宋太祖態度軟化,沒有聲討李煜的罪行。可見南唐對大宋歷法的認真遵守,從另壹方面挽救了李煜的生命。
另外,在宋朝與西夏的關系中,充分體現了守歷與違歷所表達的不同後果。宋真宗旌德三年(1006),宋夏兩國簽訂旌德和約,封西平王李德明為西夏國主,從而確立了西夏的附屬地位。景德鎮四年(1007),李德明向宋朝派遣使節,請求頒布歷法。這是西夏開始推行宋歷的最早時間。對於這種歷法,西夏國主“擺設樓房,修道路,以待朝命。”宋朝壹開始是想派壹個小官去牙校給歷,後來又派了壹個候主,以示雙方都很重視。此後西夏沿用宋朝歷法30年。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西夏皇帝為了獎勵他認真遵守宋歷,還被宋帝授予“守節功臣”稱號。
宋仁宗天盛九年,西夏國創始人德明死後,其子元昊繼位後企圖獨立。最後宋保元造反宋稱帝,成了大俠的稱號。元好問表明自己政治獨立的壹個重要舉措就是自己發行歷法。這引起了宋朝廷的憤慨,認為“聖旨要奪官封號,交換市場,將名單公之於眾,如果募款人能活捉元昊斬首,就是我們出兵救難的時候了”,與西夏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經過幾年的戰爭,終於仁宗慶四年,宋夏兩國通過談判達成和平協議。武鶯成了宋朝的附庸,並被封為夏國君。史書上說“約為諸侯,侍奉新月氏,改教為無名之信,自為官”。次年,宋朝授予西夏“拜天無盡歷”。可見,在宋與西夏的關系中,無論是宗主統治的宋,還是西夏投降或反叛,雙方都以是否遵守歷法或背離歷法為標誌。尤其是對宋來說,西夏自己違反宋歷,無疑是對皇權、法權的反抗之舉,是宋統治者所不能容忍的,從而引發戰爭式的暴力制裁。
(古代舉行歷禮的太和門)
正因為傳統歷法是基於對日月等天體運行時間規律的認知而產生的法律表達,所以遵守歷法不僅是對國家法律的遵守,也是對時間步調的遵守。可以說,遵循歷法是世俗法和神聖自然法的統壹要求,官民雙方都應嚴格遵守,才能符合天意。
朝廷非常重視歷法的使用。除了以隆重的儀式向世人頒布第壹王朝的歷法外,每年的新歷,即新年歷,往往是皇帝在年底親自頒布,並贈予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員,受到其青睞的官員也以此為極大的榮譽。除了感謝上表,他們還經常寫詩慶祝。白居易在《白居易●謝慈新歷》中寫道:“對,今恩、贈臣等歷次新歷。我在等妳跳舞鞠躬。當妳翻開書,妳會看到鞋子的開頭;看文本就能知道皇歷的無窮。深表感謝,深表慶賀。”這表明了他接受新日歷時的尊重和感激。
(白居易)
如果說傳統歷法的遵守反映了對天道時間步調的遵循,那麽它的改革則反映了對天道時間步調的進壹步適應。在中國古代,遵守歷法是上至所有統治者下至普通百姓的任務,而歷法改革只有統治者壹人完成,這是由歷法強大的王室合法性的政治象征意義決定的。
中國古代歷法改革的動機主要有兩種,壹是政治動機,二是技術動機。這兩個層面的動機看似大相徑庭,甚至在性質上也是如此,但在以皇帝為天子的中國古代,它們是統壹的,* * *同構成為古人對天道時間規律的認知和追求。
先看技術歷變,歷史上有很多公務員因為預測日月食的失誤而受到處分,充分說明了當局對日月食預測的重視。為了逃避懲罰,也為了有效的解救,歷代文官都會不遺余力地探索日食月食的發生規律,從而使預報越來越準確,當然也伴隨著歷法的革新或改革。
從政治層面看歷法改革。朝代的更替,預示著命運的轉移和變化。新王朝為了標榜自己的統治符合天意,必須廢除舊歷法,頒布新歷法,以獲得王權正統和社會認同的象征意義。此外,在非改朝換代時期,即壹年存續期內,如果有災難和吉兆,也會在政治層面引發歷法改革。
1912 65438+10月1,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當場頒布的第壹個法令,不是關於軍事、政治、外交,而是改為陽歷令,宣布從當天起全國改陽歷。可見,傳統社會“授新月”的政治意義——“歷法是主權的象征”,在新政權中依然得到了清晰的展現。
本文摘自《時間的故事》,由李曉輝和竇忠編輯。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刪除。
-結束-
回國社會實踐報告格式1
社會實踐是每個大學生必須要有的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學到很多課堂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為我們進壹步的社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我們進入大學以來的第壹個學期,也是我的第壹次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行為能力,以便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參加社會實踐對幫助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