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人應該有死亡精神;寧死不屈是燕趙英雄的光榮傳統。”這是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為狼牙山五壯士紀念碑題詞。抗日戰爭時期,五壯士,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晉察冀軍區1師6班7班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為了掩護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把敵人引到狼牙山七排坨山頂。當子彈用盡時,他們試圖用石頭打它。最後,在班長馬寶玉的帶領下,這五位英雄跳下懸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壹曲吞山河之歌。
1941年,日軍對河北易縣瑯琊山地區的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壹系列“掃蕩”,制造了天崗、東樓山等多起慘絕人寰的慘案,企圖以殘暴的“三光”政策“蠶食”我抗日根據地。9月23日,日軍分三路向易縣進軍,企圖包圍楊成武司令員指揮的晉察冀軍1師。24日,日偽軍3000人突然包圍了瑯琊山地區,包圍了邱圩團、易縣、定興、徐水、滿城等縣的遊擊隊及周邊群眾2000余人。形勢非常嚴峻。秋微上校迅速向楊成武司令員報告了這壹情況。為了挽救遊擊隊和當地人民,楊成武司令員制定了“圍魏救趙”的作戰計劃,並命令3。根據這個作戰計劃,秋微上校把掩護部隊轉移的任務交給了第7連。午夜時分,秋微上校指揮部隊和當地群眾從盤陀路安全轉移到天崗、牛崗和松崗。清晨,日偽軍誤以為秋微團已被包圍。偽軍在飛機和大炮的掩護下,向狼牙山方向猛烈進攻了500多天。7連戰士早已在敵人必經之路埋下地雷,被炸的日偽軍留下50多具屍體,倉皇逃回。日軍指揮官確信秋微所在的團已被包圍,於是命令部隊再次瘋狂進攻瑯琊山。激戰中,7連戰士大部分死亡,連長劉福山身負重傷,生命垂危。為了使大部隊走得更遠,七連的傷兵能安全轉移,指導員蔡命令小分隊留下來堅守。為了拖住和吸引日偽,馬寶玉帶領葛振林、宋學義等5名戰士邊戰鬥邊向七排坨方向撤退,把日偽引向絕路。當他們退到棋盤上方時,所有的子彈都已經打光了,於是他們舉起石頭向日偽部隊扔去。日偽軍發現沒子彈了,沖到山頂,喊著“活捉,活捉!”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和胡福才寧死不屈。為了不讓日偽軍繳獲他們的武器,落入他們的手中,他們砸碎了槍,高呼“中國* * *生產黨萬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跳崖。馬寶玉、胡德林和胡福才壯烈犧牲,而葛振林和宋學義被懸崖上的樹枝鉤住,幸免於難。馬寶玉等5名戰士的英雄壯舉迅速傳遍全軍,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1942年5月,晉察冀軍區召開“狼牙山五壯士”命名暨反掃蕩勝利慶功會。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授予三位烈士“榮譽模範”稱號,追認胡德林、胡福才為中國共產黨員。葛振林和宋學義被授予通令狀,並被授予“勇敢和堅韌”勛章。瑯琊山五壯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氣節受到聶司令員的高度贊揚。他說,“他們體現了中國生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優秀品質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為了紀念和表彰五位抗日英雄,當地革命政府在七排坨主峰建了壹座紀念塔。新中國成立後,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被收入小學課本。1978年,宋學義病逝,葬於沁陽烈士陵園。2005年3月21日,抗戰勝利60周年前夕,葛振林在湖南衡陽病逝。至此,瑯琊山五壯士中最後壹個活著的人也永遠離開了人們。
[編輯此段落]
感人的故事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大規模進攻我晉察冀根據地。當時七連奉命在瑯琊山地區堅持遊擊戰爭。經過壹個多月的英勇奮戰,七連決定向龍王廟轉移,把掩護群眾、轉移連隊的任務交給了六班。
為了拖住敵人,7連6班5名戰士痛打追趕的敵人,有計劃地帶領大批敵人向狼牙山進發。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打倒了壹次又壹次沖上來的敵人。班長馬寶玉沈著指揮戰鬥,讓敵人逼近後,才下達了奮力壹戰的命令。葛,副班長,氣完了。宋學義,壹名士兵,總是把他的手臂圍成壹個圓圈,以發揮他所有的力量。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繃著臉,全神貫註地瞄準敵人。敵人永遠無法前進。崎嶇的山路上,躺著很多敵人的屍體。
5名戰士順利完成掩護任務,準備行動。前面有兩條路;壹個導致主力轉移的方向,可以快速追上連隊但敵人緊追不舍;另壹個是七排坨,通往狼牙山的山峰,這裏三面都是懸崖峭壁。走哪條路?為了不讓敵人發現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走!”帶頭走向棋盤陀。戰士們渾身是血,緊緊跟在班長身後。他們知道班長會把敵人引向絕境。
五個勇敢的人爬上了山頂,同時,他們向依靠樹木和巖石的敵人射擊。山路上留下了許多敵人的屍體。在瑯琊山山頂,五個壯漢指揮著,繼續向緊跟在他們身後的敵人射擊。許多敵人掉進了山澗,被打成了碎片。班長馬寶玉受傷了,所有的子彈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裏還剩下壹顆手榴彈。就在他準備擰開蓋子的時候,馬寶玉搶前壹步,抓起手榴彈,插在他的腰間。他突然舉起壹塊磨盤大小的石頭,喊道:“同誌們!石頭砸它!”突然,石頭頭像冰雹壹樣,帶著五壯士的決心和中國人民的仇恨,砸向敵人的頭。山坡上傳來壹聲巨響,敵人滾下了山溝。
另壹群敵人猛撲過來。馬寶玉嗖的壹聲掏出壹顆手榴彈,擰開蓋子,用盡力氣向敵人扔去。隨著壹聲巨響,手榴彈在敵人中間開花了。
五個壯漢站在瑯琊山的山頂上,看著群眾和軍隊主力離去的方向。他們回頭看著還在攀登的敵人,臉上流露出勝利的喜悅。班長馬寶玉激動地說:“同誌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說完,他把從敵人手裏奪來的槍砸了,然後向懸崖邊走去。像每次沖鋒壹樣,他是第壹個跳下峽谷的。士兵們也昂著頭跳下懸崖。他們的豪邁壯烈的口號響徹狼牙山: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 * *制作黨萬歲!”
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勢磅礴!
宋學義
宋學義(1918-1978),河南沁陽市王渠鄉北孔村人,是聞名中外的“狼牙山五傑”之壹。伊雪出生於貧困之中。我爺爺和爸爸常年給地主做長工,哥哥跑老山(太行山)為生。伊雪從小做童工,在縣城辛辛苦苦開了壹家面館,全家始終無法維持生計。到1937,* * *欠了40元(銀元)高利貸,地主趁機搶走了全家僅有的兩畝救命地。從此,壹家人的生活變得更加不確定。伊雪不得不離開家鄉,四處尋找食物。1939年夏天,在濟源吳王山乞討時,偶然遇到抗日遊擊隊,加入了編入晉察冀第壹師的八路軍七連。
伊雪參軍後,父親帶領全家逃離沙漠,哥哥在山西大同煤礦被壓死。他的姑姑和表姐相繼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下,他的姐姐被賣到本縣的向洋村和江蘇的徐州。不久,父親因貧因病去世。
1941年秋,日軍華北司令部集中兵力,對查濟抗日根據地的推進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掃蕩”。9月25日,駐紮在瑯琊山周圍的捷安、龍門莊、北樓山、營頭等地的3500余名敵人,在飛機和大炮的掩護下,分九路向瑯琊山進攻。當天,駐守狼牙山的八路軍,在連續幾次擊退敵人10的進攻後,決定留下宋學義的七連六排二班掩護主力和群眾轉移。他和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福才、胡德林堅守東山口。依靠險要的地形,他們與敵人進行了決定性的戰鬥。當晚,宋學義和4名戰友進入陣地,將手榴彈捆成捆,用子彈代替雷埋在山腰的各個地方,然後分五路隱蔽,將3000多名敵人緊緊擊斃。敵人惱羞成怒,用大炮轟擊狼牙山。在敵人的炮火中,包括宋學義在內的五名士兵躲藏了起來。炮火壹過,他們就用子彈和手榴彈襲擊敵人。就這樣,我們壹邊戰鬥壹邊退到山頂,把日軍牽制在瑯琊山上。當宋學義和他的戰友們撤退到狼牙山三崖之巔的七排坨時,敵人壹次又壹次地向上沖鋒。五壯士先用子彈和手榴彈,後用石塊擊退敵人的進攻10余次,圓滿完成了牽制敵人的光榮任務。* * *黨員馬寶玉介紹宋學義等人加入中國* * *火線生產黨。最後,在耗盡彈藥和食物的情況下,包括宋學義在內的5名士兵扔出最後壹顆手榴彈,砸碎槍支,跳下懸崖。隨後,班長馬寶玉、胡福才、胡德林壯烈犧牲,宋學義、葛振林被半山腰的大樹絆倒,伊雪腰部嚴重受傷。第二天就被接回部隊,送到野戰軍醫院治療。晉察冀軍區舉行了慶祝活動。楊成武代表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將軍區頒發的“堅決頑強”五星勛章分別掛在葛振林和宋學義胸前。
從65438年到0944年,宋學義搬到了河北易縣北官頭村,在那裏他成了農民協會的主席,並娶了壹個貧苦農民的女兒李桂榮。
1947年,宋學義得知家鄉解放,帶著愛人回到沁陽北孔村。回鄉20多年來,他從未驕傲過自己,始終保持著英雄本色,帶領群眾艱苦奮鬥,讓北孔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年擔任縣、公社黨委委員、北孔村黨支部書記。參加全國烈士家屬和傷殘軍人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全國民兵英雄代表大會,赴北京參加1969中國* * *生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
宋學義同誌經過長期的革命鬥爭,於1978年6月26日在鄭州逝世。遺體安葬在沁陽烈士陵園。
[編輯此段落]
馬寶玉
(1920―1941)出生於河北省蔚縣。小時候父母雙亡,我靠流浪為生。1937 10月,參加八路軍晉察冀第壹師二營七連六班當兵。1938年9月,在阻擊日軍進攻的戰鬥中英勇殺敵,受到上級表揚。1939年加入中國* * *產黨,任6班班長。1941年8月,華北日軍對北嶽區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掃蕩”。9月24日,日軍3000余人在飛機和大炮的掩護下向狼牙山發起進攻,企圖壹舉殲滅晉察冀第壹師的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當晚,第壹師領導機關和第壹團主力向外移動,只留七連二班六班牽制狼牙山之敵。25日拂曉,敵人猛攻瑯琊山時,率領二、六班戰士接連擊退了敵人的四次沖鋒。到中午時分,2班、6班的大部分戰士奉命撤離後,為保證主力安全轉移,他們與副班長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壹起,開槍將敵人引至瑯琊山七排坨山頂,利用有利地形猛烈回擊敵人的連續沖鋒。要打出去,只有手榴彈。然後向敵人扔石頭。當敵人靠近時,將最後壹顆手榴彈扔進敵群。然後,率四人走到懸崖邊,把槍扔下懸崖,和葛振林壹起寫了介紹信,介紹三名戰士加入中國* * *生產黨。此時,敵人已經爬到了懸崖頂上。即率四人排列軍帽臂章,第壹個跳入深淵壯烈犧牲。他21歲。葛和三個士兵相繼跳下車。敵人被這壹壯舉驚呆了。胡德林和胡福才也在跳樓後壯烈犧牲。葛振林和宋學義在懸崖上被樹枝抓住,第二天就回到了部隊。會後,晉察冀第壹師舉行了慶祝表彰大會。“狼牙山五俠”的英雄事跡。楊成武代表晉察冀邊區黨委和聶司令員宣讀了嘉獎令。1942 65438+10月,邊政在七排坨山頂修建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該塔於1943年被日軍摧毀。1958重建,至今猶存。
易縣人民將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遷到(河北)易縣北婁山烈士陵園,在七排坨山頂建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摘自《河北易縣誌》,第1122頁。
馬寶玉(1920-1941),蔚縣下元竈村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兩年後入黨。1941年9月,為掩護義縣瑯琊山主力和民眾安全轉移,他帶領班裏4名戰士奮勇殺敵,整天熟練地應付數千日軍,把敵人引向絕路,圓滿完成阻擊掩護任務,21歲毅然跳崖。
馬寶玉出生在壹個貧窮的農民家庭。七七事變爆發了全面抗日戰爭。115年10月26日,八路軍楊成武獨立團在平型關大獲全勝,北上收復蔚縣全境。馬寶玉和西河營鎮的4000多名青年壹起加入了革命軍,成為壹名光榮的八路軍戰士。
1939,光榮入黨,很快成為班長。從此,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階級覺悟不斷提高,革命鬥誌更加旺盛。
1941抗日戰爭進入最困難時期。8月,為報復百團大戰,日本華北遺民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調集65438+萬兵力,對我晉察冀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9月初,其先頭部隊3000人在已占領的瑯琊山周圍轉圈,企圖找到八路軍主力決戰。由於敵強我弱,上級決定由我主力帶領群眾撤出瑯琊山,轉移到線外安全地帶。幾經戰鬥,七連完成組織轉移任務後,大部分撤離,只留下六個班守衛狼牙山。首長的命令是“在第二天中午之前,敵人不準越過棋盤陀。當時六班只剩下五個人,包括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和戰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接受任務後,他們趕往東山口,選擇了壹個叫“小臉”的危險地點,準備阻擊敵人。
拂曉時,敵人開始進攻,馬寶玉沈著應戰。當敵人走得很近時,大家壹起開槍,手榴彈紛紛飛入敵群,敵人壹批批倒下。壹時間,他們搞不清山上到底有多少八路軍。他們以為是主力,下令炮擊。太陽已經西沈,大部隊已經按計劃轉移。馬寶玉下令“撤退!”走了不遠,我發現前面有壹個岔路口:往北走是主力和群眾的方向,很快就可以歸隊,但敵人在後面跟著,壹定會追上來,這無疑會使之前的壹切努力前功盡棄,使主力和群眾陷入危險之中;往南走,通向七排坨是個死胡同。這時,寶玉沒有猶豫,果斷下令:“往南走!”五勇士眾誌成城,寧願犧牲自己,也要保證主力和群眾的安全。
五勇士邊打邊退,故意把自己的行動暴露給敵人。敵人以為我軍主力在山上,死守不放。趁著危險,五勇士擊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當子彈和手榴彈用完後,他們被扔石頭。最後連能搬的石頭都搬完了。面對蜂擁而上的敵人,馬寶玉莊嚴地對戰士們說:“同誌們,我們都是有骨氣的中國人,寧死不屈!為祖國和人民犧牲是光榮的!”五勇士斷槍,從容走向懸崖!21歲的馬寶玉穿上制服,戴上帽子,喊道:“同誌們,跟我來”!第壹個跳進了深谷。葛振林等4名戰士也跳下懸崖。
五勇士的慘狀,讓所有武士道傲慢的追隨者膽戰心驚。他們才知道,壹天幾千日軍圍攻,消耗大量彈藥,死傷數百人,只有5個八路軍與之作戰。
五名勇士跳下懸崖後,馬寶玉等三人壯烈犧牲。葛振林和宋學義在半山腰被樹枝攔住,受傷逃跑後返回部隊。
1942年4月,晉察冀軍區在棋盤坨上建立“三烈士塔”,後毀於日軍炮火。1959年3月“三烈士塔”重修,更名為“瑯琊山五勇士紀念塔”。聶榮臻元帥題詞:“革命軍人要有視死如歸的精神,寧死不屈是燕趙英雄的光榮傳統。
[編輯此段落]
沈重與狼牙山五壯士
“革命軍人應該有死亡精神;寧死不屈是燕趙英雄的光榮傳統。”這是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為狼牙山五壯士紀念碑題詞。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軍區第1師的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為了掩護群眾和主力的撤退,毅然把敵人引到了七排坨山頂。子彈用盡,他們跳下山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壹曲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1941年,日軍對河北易縣瑯琊山地區的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壹系列“掃蕩”,制造了天崗、東樓山等多起慘絕人寰的慘案,企圖以殘暴的“三光”政策“蠶食”我抗日根據地。9月23日,日軍分三路向易縣進軍,企圖包圍楊成武司令員指揮的晉察冀軍1師。24日,日偽軍3000人突然包圍了瑯琊山地區,包圍了邱圩團、易縣、定興、徐水、滿城等縣的遊擊隊及周邊群眾2000余人。形勢非常嚴峻。秋微上校迅速向楊成武司令員報告了這壹情況。為了挽救遊擊隊和當地人民,楊成武司令員制定了“圍魏救趙”的作戰計劃,並命令3。根據這個作戰計劃,秋微上校把掩護部隊轉移的任務交給了第7連。午夜時分,秋微上校指揮部隊和當地群眾從盤陀路安全轉移到天崗、牛崗和松崗。清晨,日偽軍誤以為秋微團已被包圍。偽軍在飛機和大炮的掩護下,向狼牙山方向猛烈進攻了500多天。7連戰士早已在敵人必經之路埋下地雷,被炸的日偽軍留下50多具屍體,倉皇逃回。日軍指揮官確信秋微所在的團已被包圍,於是命令部隊再次瘋狂進攻瑯琊山。激戰中,7連戰士大部分死亡,連長劉福山身負重傷,生命垂危。為了使大部隊走得更遠,七連的傷兵能安全轉移,指導員蔡命令小分隊留下來堅守。為了拖住和吸引日偽,馬寶玉帶領葛振林、宋學義等5名戰士邊戰鬥邊向七排坨方向撤退,把日偽引向絕路。當他們退到棋盤上方時,所有的子彈都已經打光了,於是他們舉起石頭向日偽部隊扔去。日偽軍發現沒子彈了,沖到山頂,喊著“活捉,活捉!”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和胡福才寧死不屈。為了不讓日偽軍繳獲他們的武器,落入他們的手中,他們砸碎了槍,高呼“中國* * *生產黨萬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跳崖。馬寶玉、胡德林和胡福才壯烈犧牲,而葛振林和宋學義被懸崖上的樹枝鉤住,幸免於難。馬寶玉等5名戰士的英雄壯舉迅速傳遍全軍,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1942年5月,晉察冀軍區召開“狼牙山五壯士”命名暨反掃蕩勝利慶功會。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授予三位烈士“榮譽模範”稱號,追認胡德林、胡福才為中國共產黨員。葛振林和宋學義被授予通令狀,並被授予“勇敢和堅韌”勛章。瑯琊山五壯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氣節受到聶司令員的高度贊揚。他說,“它們展現了中國生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優秀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主義。”
為了紀念和表彰五位抗日英雄,當地革命政府在七排坨主峰建了壹座紀念塔。新中國成立後,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被收入小學課本。1978年,宋學義病逝,葬於沁陽烈士陵園。2005年3月21日,抗戰勝利60周年前夕,葛振林在湖南衡陽病逝。至此,瑯琊山五壯士中最後壹個活著的人也永遠離開了人們。
主要內容
抗日戰爭時期,某部7連6班5名戰士為掩護連隊和群眾安全轉移,與敵人英勇搏鬥,最後英勇跳下懸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