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老人摔倒時扶不扶是壹個社會問題。幫忙,可能會發生勒索,不幫忙就覺得良心過不去。就這樣,我們班開始了壹個話題。
關於這個話題,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說要幫忙,會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對不起自己接受的尊老愛幼的教育;有人說不幫忙,怕被敲詐,承擔不必要的,委屈的責任。做好事成了煩惱,增加了經濟負擔,讓好人做不了好事。
春晚上,社會上的幾個真實案例,全部組合成壹個小品——《扶不扶》。小品裏路過的壹個人騎著自行車說:“這麽跟妳說吧,我以前是開奔馳的。”這個小品誇大了這樣壹個反面例子,讓善良的人們感到不寒而栗,但也確實讓人看到了社會上確實存在的壹個現象。
馬錫琴道:“救命!想幫,摔倒了還能幫,心摔倒了就幫不上了。”
周表示贊同:“是啊,妳在為別人打開方便之門的同時,不也為自己打開了壹扇方便之窗嗎?”
最後有人說了兩個答案:“之所以要幫助,不僅僅是為了老人,也是為了社會的公平正義。不幫忙的原因是四川達州三個孩子扶老人摔倒在地。”
……
最後,老師總結道:“老人摔倒在地,我們還是要去扶他,但要先了解情況,做好現場證據,再去扶他。”聽了老師的話,所有的學生都認為這是最終的答案和解決方案。
不久前,我在街上看到壹個場景,深深觸動了我。近年來,媒體報道了多起老人被勒索的事件:經常有人被勒索去幫助摔倒的老人,這讓很多成年人寧願冷眼旁觀也不敢出手相助,有的人即使上前幫忙也要尋求認證或用手機記錄憑證,以備不時之需。
但即便如此,也阻擋不了壹些樂於助人的人的熱情。我在街上走著,看見壹個老人被壹輛車撞倒,然後車才剎車。我目睹了整個過程。當時目擊者很少,看到的都是離開現場的。事發後,很多人圍在壹起議論紛紛。“肯定是碰瓷!”“不,看他穿得這麽好。”“這都是這壹行的新設備!”.....總而言之,都是諷刺。時間長了,沒人敢幫忙,我也沒有勇氣。這時,壹個小姨走過來,大步走上前。附近的人都勸她不要去,但她還是毅然幫助了老人。阿姨問老人:“妳沒事吧?”老人痛苦地說:“幫我叫輛救護車……”後來,老人被醫生接走了。
阿姨,這種難得的勇氣感動了我。
不要把世界想象的那麽糟糕。其實很多人是無辜的。當時情況危急,搶救多耽誤壹秒就多壹分危險。從圍觀者的對話中可以聽出,並不是所有人都誤解了老人,只是沒有勇氣去幫助他。如果沒有這個阿姨,老人真的不知道會怎麽樣。正是因為她的勇敢,我們才能看到人好的壹面。
兩年前的壹天,徐先生正常地開著他的藍色轎車在路上行駛。就在前方紅綠燈變綠的壹瞬間,徐先生發現壹名年過六旬的老婦人越過了距離她七八米遠的欄桿。發現的壹瞬間,徐先生趕緊把車停下,靠左邊靠邊,對整個交通沒有影響。這時,老奶奶摔倒在地,好心的徐先生下意識地去扶。就在奶奶醒來的時候,徐先生以為奶奶會感謝他,沒想到徐先生把她撞倒了。徐先生大聲叫喊,事情變得更糟了。最後,河南的法官經過壹審、二審後作出判決,徐先生應對此事件承擔40%的責任,賠償10.8萬余元。這件事立刻引起了媒體的關註,網友們議論紛紛。同時,他們也提出了壹個問題:當老人摔倒在地時,應該過去扶他還是袖手旁觀?
這件事以來,對人的影響很大。有老人的反應。以前不小心摔倒在地,都是年輕人扶的。現在不壹樣了,有時候不是,大部分年輕人都匆匆從他們身邊擦肩而過。由此可見此事的影響力。
針對這壹事件,多位專家認為,其實汽車並沒有撞到老奶奶,在七八米的地方做出了剎車反應。據徐先生和旁觀者說,車應該停在離老奶奶2米遠的地方。六米外。但由於現場沒有監控錄像,壹切都是未知數。鑒於此事的起因,奶奶違反了交通規則:她試圖越過欄桿而不是走斑馬線到達對岸。而徐先生不僅反應及時,還把車停了下來。這些應急措施應該說做得不錯。即使徐先生看到前面的老奶奶摔倒了,他也沒有害怕地開車離開,而是友好地下車攙扶。
如果以後再發生這種事情怎麽辦?我覺得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量力而行是非常合適的。老人摔倒在地,扶他壹把是合適的,前提是他保護好自己。如果遇到比較嚴重的現象,比如骨折、出血過多,不要自己采取措施,要及時呼救。這樣既保護了老人,又讓妳開心。對此,我給出自己的看法:當壹個老人摔倒在地時,應該去扶他。如果摔得很重,妳應該立即呼救,而不是袖手旁觀和手表。
這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我會盡職盡責。
老人摔跤事故早已過去,但我們還是要回頭,冷靜看待。
我們不知道是那個年輕人錯了還是王太太錯了。我們只是知道法律在我們眼前做出的判決。我們不知道是對是錯,但這個判斷肯定是有問題的。如果小夥子真的錯了,就算了,但是如果是委屈呢?
老太太的傷是外傷。在醫學領域,外傷可以看做是擦傷什麽的,影響也是可以衡量的。至少這樣可以看出車有沒有撞到老太太。這是判決的壹大漏洞。此外,中國的法律非常不完善。這樣,在雙方證據都不充分的情況下,如此輕易的做出判決,就像嫌疑犯壹樣,並不是什麽大錯。他是不是殺了人,大家都不確定,所以就放了。
我認為那個老太太和那個年輕人不能和解。前者當然有關系,但後者,我覺得更多的是媒體的原因。每次出了事,媒體都會誇大其詞,明顯偏向哪壹方,而不知情的人,看到這麽多人罵,就義憤填膺地罵自己,就像我看過的壹個笑話,壹群人罵壹個人,壹個人看著,去湊熱鬧。這個簡短的笑話,它所描述的,不是我們中國人。
其實我看這個節目的時候就覺得很難受。有些人說他們不願意為了幫助壹個老人而破產,而另壹些人說他們必須在老人摔倒時幫助他。是的,幫助別人是絕對正確的。即使看了這個片子,我們還是會義無反顧的去幫助老人,但是我們需要知道如何正確的幫助老人,而不是貿然的,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那只是個意外,過去的都會過去,但我們要牢牢記住。
胡壹虎的最後壹句話,我很贊同。如果那天真的看到壹個老人活著倒在妳面前,妳會猶豫嗎?人都會老。有壹天,當我們也需要拄著拐杖在街上打顫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動不了了。來往的行人很多,但是沒有人願意幫妳。就算有人好心,也會在猶豫的時候和妳擦肩而過。
這將是壹個多麽悲傷的場景。
我們會變老,我們會掉下來。當沒有人來幫妳的時候,人就失去了人性中重要的壹點,那就是信任。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中國會多麽可怕。
9月2日,武漢88歲的李大爺在離家不到100米的菜市場門口摔倒。沒有壹個旁觀者敢幫他壹把。壹個小時後,李大爺因窒息死亡。從彭宇案到今天,類似李大爺的悲劇接連發生,無人敢扶倒地老人,引發公眾熱議。當網絡輿論譴責不扶老人的行為時,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社會提出的要求公眾扶老人的道德標準,老人倒地的後續誰能負責。當然,摔倒在地的老人無人攙扶是道德上的悲哀,也是法律與道德行為較量的灰色地帶。
在生活面前,人的道德判斷受制於利弊的考量,這是沒人敢出手相助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每年至少有4000萬老年人會跌倒壹次,跌倒是老年人傷害和死亡的第壹位原因。今天,不敢扶老人的路人,基於自身的利弊,做出了等待、等待甚至離開的選擇。我們不能苛責他們,但當這樣的選擇成為壹種群體心理,這種不道德的邏輯不斷強化,人們就不會出於功利的考慮去救助倒地的老人。長此以往,道德互助會在社會上逐漸消失,人們不再相信別人會無緣無故地幫助自己。這無疑是壹種道德悲哀。雖然大多數人都有這種說法,“不是我不想幫老人,是因為法律不能保護我的權益,所以不敢幫。”所以表面的邏輯似乎是,法律成了我們不敢幫助老人的枷鎖。但數據顯示,近年來,90%的扶老人糾紛已經查清,保護救助權益的法律法規正在全國各地陸續出臺。這說明現有的法律制度實際上並沒有達到普通人想象的“不保護好人權益”的可怕地步。但是為什麽民調顯示還是有六成以上的人不敢幫忙?這說明法治不是沒人敢扶摔倒老人的主要原因。在生活面前,主要是群體道德判斷受制於功利考慮。
另外,面對無人敢扶倒地老人的問題,道德的作用不再被人相信,而法律卻寄予厚望,那麽這就更是道德的悲哀了。當壹個好人需要各種證據來證明自己真的是好人的時候,說明人們已經不再相信道德可以讓人出於善良和自律而做好事,道德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已經逐漸下降。反觀法治,雖然經常有人指責法治的疏漏,但人們還是希望依靠法治的完善來解決問題,相信法治壹定能解決問題。老人摔倒在地沒人敢扶,這要用道德和法治雙管齊下解決。我們更希望的是,更多的人在面對跌倒的老人時,勇敢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