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李四光資料

李四光資料

李四光(1889 10 10月26日-1971 4月29日),蒙古族,字仲宮,原名李仲邁+0889 11 10月65438。他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和主要領導人之壹。他自幼就讀於父親李卓厚所教的私塾。14歲,告別父母,獨自壹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在填寫登記表時,他把姓名壹欄錯當成了年齡壹欄,寫下了“十四”字,然後把“十”字改成了“李”,後面加了“光”字,從此便有了“李四光”的美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院長、地質礦產系主任。1952年,李四光再次受邀到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65438到0904,李四光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被選送去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帶有漢族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最年輕的成員,以“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為己任。孫中山很欣賞李四光的誌氣:“妳這麽年輕就搞革命,很好,很有誌氣。”我還送給他八個字:“好好學,成為國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歸來。武昌起義後,被任命為湖北軍政府財政部委員,後被選為工業部部長。袁世凱上臺後,革命黨人遭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前往英國伯明翰大學留學。1918,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定回國工作。途中,為了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我還專程去了壹趟莫斯科。

從1920,李四光在北京大學任教授、地質系主任,到1928,赴南京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並當選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科研人員常年在野外旅行,跋山涉水,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多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考察地質構造。

1928年7月,國民政府決定建立國立武漢大學,國民政府書院(教育部)校長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為武漢大學籌建委員會主任委員,並選定武漢大學新校區(武漢大學內還有李四光塑像)。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不久,身在國外的李四光應邀成為CPPCC的壹員。得到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的準備。這時,倫敦的壹位朋友打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接到密令,要他公開聲明拒絕接受CPPCC議員的職務,否則將被拘留。李四光果斷決定,只身離開倫敦前往法國。兩個星期後,李夫人的徐樹斌收到了李四光的壹封信,說他已經到達瑞士和德國邊境的巴塞爾。夫妻倆在巴塞爾買了壹張從意大利到香港的船票,分別在1949和65438+2月秘密啟程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地質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他雖然年事已高,但仍戰鬥在科研和國家建設的第壹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1年8月,中國長春地質學院、山東大學地礦部、東北工學院地質系、物理系合並為東北地質學院(後更名為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地質系),李四光任首任院長。

1958年,李四光經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中國* * *制片人黨,從壹名民族民主人士成為* * *鬥士。20世紀60年代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但他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和地熱利用工作中。1971 4月29日,李四光因病去世,享年82歲。李四光為紀念早年的壹位好學生而寫的這首詩,也是他壹生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的武陵路上,妳從我身邊遊過。

峰巒又隱,環抱響水頭。

風雲驟變,壹片金黃。

山在何處,石跡永恒。

李四光最大的貢獻是建立地質力學,從力學角度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和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征,分析中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土地上壹定有石油。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了中國有良好的儲油條件。在認真聽取匯報後,毛澤東和周恩來支持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他們在松遼平原和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調查。從65438年到0956年,他親自主持了石油調查和勘探。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勘探部門先後發現周年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各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滾油出現了。這樣,不僅中國擺脫了“貧油”的帽子,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也是最有力的證明。

  • 上一篇:把握時代脈搏,提高地質檔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 下一篇:美國選舉制度的詳細介紹.............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