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歷史演變展覽館

歷史演變展覽館

1.北京展覽館歷史沿革萌芽(1952-1954)1952。國務院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富春同誌訪問了蘇聯。在與蘇聯的談判中,蘇方提出要在中國展示蘇聯的成就,包括經濟、文化、科技、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

為此,中央政府決定在北京和上海修建蘇聯展覽館,學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蘇聯派建築專家到我國幫助設計和建設。

國內成立了三人領導小組,彭真任組長。時任北京市人民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趙鵬飛同誌受彭真同誌委托,參與了展覽館的建設。1953年春,北京市人大秘書長薛子正、北京市人大秘書長王、蘇聯駐華大使文化參贊考察了北京的地理環境,選擇了博物館的選址。

根據當時北京計劃將西郊建成文化、科技、旅遊區的城市建設規劃,在中蘇雙方壹致同意和北京人民認可的情況下,博物館的選址確定在西郊西直門外。從65438到0953,中央財政投資2700萬元(含建西苑賓館和西郊商場)。

這項工程耗資2400萬元。於(1954)1953 10+05日在博物館建築工地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中央人民* * *和北京人民* * *的領導同誌以及參加博物館建設的工人幹部出席了奠基儀式。

蘇聯駐華大使館的律師也應邀參加。北京市市長彭真在開工儀式上致辭。

儀式結束後,彭真市長破土奠基,北京蘇維埃展覽館建設工程正式開工。在建設過程中,周總理指示全國各省市支持展館建設。當時全國20多個省市為展館的建設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

工地上壹萬多名施工人員和六千多名* * *戰士日夜奮戰。經過壹年的努力,於9月1954完成。當時整個展廳占地約654.38+03.2萬平方米,主要建築占地8.8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04萬平方米。

主體建築以中央大廳為中心,設有劇院、餐廳和電影廳,並鋪設鐵路支線。中央大廳前門上部鑲嵌著* * *主席題寫的“蘇聯展覽館”五個鍍金大字。

成長(1954-1984)1954 10 2月2日至12 2月26日,“蘇聯經濟文化建設成就展”在新落成的蘇聯展覽館舉行,1955 4月和65438。1958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蘇聯展覽館更名為北京展覽館。

這壹時期,北京展覽館是壹個行政機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北京展覽館成為我國接待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各種展覽和交流活動的場所,為促進國內外經濟、文化和科技交流,發展我國的經貿關系,增進我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發揮了積極作用。放大(1984-1997)隨著國家經濟改革的推進,北京展覽館完成了由事業單位向企業的轉變。1984北京展覽館展覽服務公司成立,企業法人執照辦理完畢,標誌著展覽館全面進入企業化管理。隨後,北京展覽館的發展步伐更加迅速,如合資酒店。

1990,第11屆亞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同時,北京展覽館作為亞運會的購物中心,接待了各國運動員和來北京參賽的各界友好人士。購物中心占地40000平方米,匯聚了30個省、市、自治區和臺灣省的部分貿易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的22種以上的名、特、優、新、精產品。

有商品展廳、桌子、咖啡廳、啤酒屋等。館內,館外有美食街,北展劇場也有文藝演出,盛況空前。購物中心歷時40天,接待遊客654.38+0.6萬人次。

新生(1998-2000)1998 2月28日,北京首都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北京展覽館作為集團公司下屬的國有獨資企業,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1998年底,為滿足接待新中國成立50周年成就展的需要,北京展覽館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場館改造,原有室外場館封頂,改建為室內場館。1999年9月20日,“輝煌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正式開幕,這是對50年來中國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國防、科技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的回顧。來自全國33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參展商參加了展覽。

展覽歷時40天,接待中國各界觀眾1萬人次。1999年2月,北京展覽館集中優勢資產加入BTG股份實現資本上市,完成了企業股份制改革的第壹步。

2000年,BTG出資2億元人民幣對北京展覽館進行了全面翻新。改造後的北京展覽館室內展廳有12展廳,展覽面積22000平方米,層高8至19米,規模龐大,氣勢恢宏。館內的水、電、空調、通訊設施等設備也進行了全面更新,增加了24小時安全監控和消防噴淋系統、大型報告廳、會議多功能廳、快餐廳等展覽服務功能。

北京展覽館所屬的莫斯科餐廳、北展劇場也進行了設施設備升級,基本達到接待國際化、現代化展覽的硬件標準,成為在北京乃至全國同行業處於領先地位的綜合性展覽場館。2003年,與德國梅薩展覽集團合資成立了梅薩北方展覽公司,專門從事國際展覽的組織與實施。

2.南投古城博物館怎麽樣,兩層樓,深南大道旁邊。

附近有壹座立交橋。人來人往。

小樓後面有壹棵高大的梧桐。樹蔭茂密,枝葉舒展。

從樹上往上看,壹望無際的天空都被遮住了。博物館的名字是金庸題寫的。

小樓面積不大,格局緊湊。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樓上樓下幹凈整潔。兩位工作人員非常敬業。

南投古城,又稱新安古城。距今已有1730多年的悠久歷史。

它是深圳城市歷史的源頭。南投古城博物館展出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A館展示了從東關縣到新安縣的古城誕生和歷史沿革。

B展廳講述了南投古城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的百年榮辱史。C展廳在二樓,展示武備嶺商代遺址出土的歷史文物。

目前,南投古城博物館有3000多件文物。博物館裏大約有300件展品。

壹路看下來,感覺精品不多。

3.簡述中國科技館的歷史沿革及中國科技館的歷史沿革:中國科技館是中國科協直屬事業單位,是中國唯壹的國家綜合性科技館,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養的第壹期基礎科普設施。博物館於9月22日建成開館,1988,二期於2000年4月29日建成開館。

中國科技館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展覽教育。通過科學、翔實、有趣的展覽內容和互動形式,體現科學原理和技術應用,鼓勵公眾探索和實踐。中國在開展展覽教育、科技館的同時,還組織各種科普實踐活動,經常為公眾舉辦科普講座。

中國科技館新館設有科學園、中國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公共空間展區、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五大主題展廳,其中巨幕影院兼具巨幕電影放映和天空演示兩大功能。

4.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歷史沿革1954中國地質學家李傑在永定河引水渠北側邊坡發現壹處輝綠巖,有明顯的第四紀冰川擦痕,後經李四光鑒定為冰川擦痕。劃痕明顯集中成片,保存完好。冰川擦痕形成於200-3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期,痕跡清晰、集中、成片,是中國北方極為罕見的發現。這在中國北方還是第壹次。

1955年,地質部和北京市人民* * *將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設置護欄保護。

1986年2月組織,1987年4月籌備組成立。同年6月開工,10,2月竣工,4月正式對外開放,1989。展覽館占地面積

1950平方米,建築面積750平方米。博物館裏有四個展廳和壹個視聽廳。展覽分為《地球——我們的家園》、《第四紀冰川基礎知識》、《李四光建立第四紀冰川理論》、《氣候環境變化與人類的關系》等。超過48個系列。圖書館利用優美的環境為中小學生組織各種夏令營和培訓班,可以提供優越的條件和良好的服務。

1954期間,世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永定河渡槽東側附近,距法海寺不到壹裏地,驗證了保存完好的“模口第四紀冰川擦痕”,是研究北京古地質、古氣候、古生物學、古人類學的珍貴資料。冰川擦痕形成於6.5438+0億年前。冰川遺跡在中國並不少見,但多為泥礫和有刻痕的礫石,基巖面裸露的劃痕很少。石景山區模型口冰川擦痕不僅清晰可辨,而且集中連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1957年被北京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這裏建了壹個冰川劃痕展廳。上世紀80年代末,在密雲縉雲谷景區發現的384立方米冰川巨石,是北京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冰川遺跡。

5.桂平市西山風景區的歷史沿革源遠流長。市內大灣牛骨坑、白沙羅叢洞、下灣高陵、石碑嶺等地已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北丘洞遺址和舊石器時代的石作坊遺址,表明桂平至少在654.38+0萬年前就是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桂平在夏商周時期是荊、陽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Xi甌的百越之地。明朝時,它屬於周迅政府,政府統治著這個城市。周迅專區轄桂平、平南、桂縣、武宣四縣。

鹹豐五年(1855),以陳凱、李為首的廣東農民起義軍溯江而上,攻克都城,定都,建立大城,改桂平縣為永修縣。當時,永修縣占據了桂平縣大半。鹹豐十壹年(1861),大成失敗,桂平縣仍歸清朝管轄。建國後,桂平縣原是梧州的壹個專區。1951七月屬於榮縣地區。7月1958屬於玉林地區。1970,專區更名為專區,隸屬榆林專區。1994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桂平撤縣設市(縣級市),仍屬榆林地區。1996 10年6月,地級貴港市成立,桂平市歸貴港市管理。

6.香港歷史博物館的歷史香港的博物館服務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第壹個“博物館”可以追溯到1870年代,位於前大會堂,主要收藏書籍、地圖集和動植物標本。隨著1947老大會堂的拆除,這個博物館的服務也暫停了。1962年,香港大會堂落成啟用,在高座設立“大會堂美術館”,標誌著香港現代博物館服務正式啟動;1969更名為“香港藝術館”,由前市政局管理。

為了進壹步拓展博物館的服務,香港藝術館於7月1975拆分為兩部分,成立了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博物館。香港藝術館繼續使用大會堂舊址,主要推廣藝術氛圍;香港博物館在九龍尖沙咀星光行租用約700平方米的辦公室,舉辦展覽,推廣香港的歷史和文化。1983年,香港博物館遷至九龍公園,原屬魏飛道軍械庫的兩棟老建築被改建為臨時辦公室和展廳,內設演講室。1989年,新展覽樓建成投入使用,展覽面積增至1,520平方米。

  • 上一篇: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的法律解讀
  • 下一篇:2022年環保手抄報作品壹等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