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留學,為什麽不去德國?

留學,為什麽不去德國?

當留學成為更多家長的選擇,大部分家長可能會把目光投向美國。其實家長在考慮孩子留學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孩子的專業?也許妳為孩子選擇的專業去其他國家留學會更好,比如德國。深陷戰爭泥潭的德國,戰後依靠教育撐起了經濟、科技和國防。那麽這個國家除了免學費還有什麽高質量的教育呢?德國的高等教育非常受歡迎。16個聯邦州共有373所高等院校,註冊學生總數約202萬人。其中,綜合性大學110(含理工大學、師範大學);208所高等專科學校;有55所藝術和音樂學院。各個大學大概有14000個專業。近年來,德國大學的外國學生數量逐漸增加。到2009年,外國留學生人數約為23.9萬人,占學生總數的13.4%。德國的大學大多位於人文環境好,自然環境優美的城市。優良的教學、科研和生活設施為完成大學學業提供了客觀的物質保障。1.Universitat:這是壹所學科眾多、專業齊全的高等學府,特別註重系統的理論知識,教學與科研並重。這類大學有以下學科:工科(Ingenieurwissenschaft)、理科(Naturwissenschaft)、文科(Geisteswissenschaft)、法學(Rechtswissenschaft)、經濟學(Wirtschaftswissenschaft)和社會學(Sozialwiss。Enschaft(神學)、醫學(Medizin)、農業(Agrarwissenschaft)和林學(Forstwissenschaft)等學科相近的院校有:理工大學(TU)、Padagogische大學/Hochschule (PU/PH)、體育大學、行政與國防大學等。2.hoch schule(FH/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這些大學大多歷史較短,規模較小。壹般都只有幾個專業,但特色極其突出。有工科、工科、農林、經濟、金融、工商管理、設計、護理等專業。原則上沒有壹般意義上的文科專業。其課程設置和內容除了必備的基礎理論外,更側重於應用,專業分類精細,教學安排緊湊。3.Kunsthochschule (Kunstakademie)和音樂學院(Musikhochschule),包括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這類大學數量相對較少,規模較小。小班化教學或個別化教學是以因材施教為原則,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藝術才能。德國很多大學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德國近代高等教育改革先驅威廉·馮·洪堡(1767-1835)提出的“研究與教學相統壹”的原則,至今仍被視為大學治學的指導思想。綜合性大學主要培養科學後備力量,強調專業理論知識的系統化。他們的畢業生通常有很強的獨立工作和科研能力。隨著現代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培養壹大批具有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能力的專門人才和有用人才。因此,近幾十年來,應用科學大學應運而生,其教學與實踐緊密相連。畢業生除了掌握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容易受到企業界的歡迎。藝術院校提倡個性發展和創作自由,最大限度地培養和發揮個人創造力。德國大學享有壹定程度的“自主權”,可以自行決定聘請教授和招生。那麽德國學校對中國學生的錄取要求是什麽呢?1.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滿12年並通過高考的中國申請人有以下機會進入德國大學學習:德國大學直接入學資格為1,重點大學(國家工科院校211)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至少完成壹學期;2.教育部認可的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至少要修滿三個學期。2.已完成預科課程並通過預科課程期末考試,即“fesstellungsprüfung”,獲得德國大學資格:1,教育部認可的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並完成壹至兩個學期;2.三年制大專(即“專科”)畢業後。3.從小學到高中學習十壹年並通過高考的中國申請人有以下機會進入德國大學學習:德國大學直接錄取資格為1,重點大學(國家工科院校211)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至少完成三個學期;2.國家承認的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至少要修滿五個學期。4.已完成壹年預科課程並通過預科課程期末考試,即“fesstellungsprüfung”,獲得德國大學入學資格:1,重點大學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國家工程學院211),但未完成三個學期;2.國家承認的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未滿五個學期的。(所有符合學術要求的人,通常都要通過德國大使館文化處德國留學審核部(APS)的審核,才能向德國大學提交申請。中國學生在德國留學最有保障的就是中德簽署了學歷互認協議。根據協議:在所有德國官方承認的大學獲得的學士(學士)和碩士(碩士)學位,被中國教育部承認為學士(學士)和碩士(碩士)。在中國,從德國大學獲得的傳統學位教師和文憑被認為等同於碩士學位,而從高等專科學校獲得的傳統學位文憑被認為是學士學位。最後,想去德國留學的同學們,壹切順利!
  • 上一篇:貸款合同協議範本
  • 下一篇: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許可及人員資質管理辦法(2021修訂)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