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妳賺錢的時候妳做什麽?美國大亨熱衷於慈善事業。
《商業周刊》20日公布了2003年美國最慷慨的50位慈善家名單。在這個超級豪華的陣容中,有很多熟悉的名字: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壹戈登·摩爾、CNN創始人特德·特納。仔細翻看榜單,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如今很多美國超級富豪熱衷於慈善事業。
據《商業周刊》統計,蓋茨家族財產為460億美元。從1999到2003年期間,他們壹共捐贈和認捐了230億美元,占了他們家庭財產的壹半。結果,蓋茨夫婦在50位最慷慨的慈善家中排名第壹。在同壹時期,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壹戈登·摩爾和他的妻子貝蒂已經向慈善機構捐贈和承諾了70億美元,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是投資家喬治·索羅斯,他的慈善捐贈為24億美元。
《商業周刊》在發布榜單的同時,也對這些慈善家的善舉進行了深入分析,找出了他們的壹些相似之處。
* * *相同點之壹:賺的少,但捐的多。在過去的兩年裏,盡管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低迷,企業主的利潤跌至最低點,但這些榜上有名的慈善家們仍然慷慨解囊,幫助窮人。他們幫助的人不僅限於美國,甚至很多不發達國家的人民都從中受益。例如,比爾·蓋茨捐贈了20多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在慷慨捐贈的同時,慈善家們珍惜自己創造的財富,他們要求自己的捐贈得到公開有效的使用。壹些慈善家還將管理企業財務的嚴肅性引入捐款的管理和使用中,努力將所有的錢“用在刀刃上”。
* * *相似性二:越來越多的慈善家靠新技術發家致富。《商業周刊》對比了現在的慈善家和過去的慈善家後得出結論,靠新技術發家的慈善家已經在美國慈善事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排名表中不難看出,蓋茨和摩爾都來自新興的計算機行業。除了他們,戴爾公司總裁邁克爾·戴爾、EBAY首任總裁傑弗裏·肖林等人也來自計算機、網絡等新興行業。
* * *相同點三:越來越多的慈善家希望在有生之年捐出自己的財產。過去很多傳統慈善家在遺囑中提出,百年後將自己的壹部分財產設為慈善基金,造福子孫後代。但現在的慈善家更願意在有生之年捐出自己的財富,有些慈善家甚至不打算在死後留下任何資金什麽的。持這種觀點的慈善家中,靠新技術發家的年輕人是主力軍,比如蓋茨。這些年輕的慈善家往往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就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他們希望親眼看到自己的才華所創造的財富被用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商業周刊》認為他們這樣做有四個主要原因。
首先,年輕壹代的慈善家認為自己創造的財富應該由自己掌控,沒有必要留給別人。他們覺得這樣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他們捐贈的錢。其次,年輕的慈善家們認為,現在世界上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與其百年後捐錢,不如現在就行動起來幫助那些人。再說,“有今天的慈善家,也有明天的慈善家,沒必要把今天的財富留給明天。”第三,許多年輕的慈善家比他們的前輩有更大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深刻意識到貧富差距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危害,所以決定在個人財富積累到壹定程度的時候開始捐款,回報社會。第四,通過學習過去富人的經驗,很多年輕的富人清楚地意識到,如果對財富積累的追求達到了不滿足的程度,很可能會產生難以想象的後果,不僅對自己的職業不利,對家庭也沒有任何好處。所以很多人希望通過捐款來遏制對財富的無止境的追求。
《商業周刊》在分析了上述原因後得出結論,隨著年輕慈善家的增多,“做壹個活著的慈善家”將越來越成為當今美國慈善家倡導的理念。
* * *相似性四:慈善家不想給後人留下太多遺產。《商業周刊》的壹項調查顯示,美國的慈善家們只想把自己全部財產的壹小部分留給後代。大多數慈善家認為,努力工作和創業經歷是每個人的寶貴財富,能給人帶來快樂。如果給子子孫孫留下太多遺產,必然會助長他們的進取思想,對妳的子子孫孫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大多數美國人主張通過個人努力創造財富,繼承遺產被認為是不勞而獲,甚至有人認為這無異於“搶劫”。在50位慈善家排行榜上排名第五的美國世紀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斯塔爾斯(James Stals)說,“我們不想把所有財產都留給孩子,這會毀了他們。如果我們把巨大的財富留給孩子們,讓他們連壹個早起的理由都沒有,那我們就害了他們。”Stals夫婦打算把他們的大部分財產捐給他們在堪薩斯州建立的壹個醫療中心。斯塔爾斯開玩笑說,他希望在他們死後,他的孩子會自豪地說:“這是我父母的遺產。"
此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壹項調查顯示,許多年輕人在繼承了父母的遺產後揮霍無度,他們往往成為“敗家子”,比中產階級家庭甚至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頹廢等不良精神狀態。這也促使慈善家們更願意在有生之年捐出自己的財富,“給後代留下6543.8+00億美元,而不是6543.8+00億美元,讓他們過得舒服但不奢侈”。
此外,許多年輕的慈善家在給後代留下少量遺產的同時,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教導他們要節儉,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慈善事業。比如戴爾公司總裁邁克爾·戴爾的四個孩子,現在都是小慈善家。他們生活節儉,熱衷於公益事業。安·魯瑞在50位慈善家中排名第43位。她的六個孩子過著和普通孩子壹樣簡單的生活。他們甚至從折扣店購買家具。魯瑞以他們每個人的名義建立了壹個慈善基金,要求他們捐錢幫助別人。魯瑞說:“孩子想向人們表明,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是在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依靠父母。”
* * *相同點五: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慈善家增多。《商業周刊》在調查中發現,美國仍有壹群匿名慈善家,他們捐款後往往不留“痕跡”。這些人不想露臉,也不想讓大眾知道他們是幹什麽的。他們認為既然上帝給了他們巨大的財富,他們就應該歸還。《商業周刊》認為,這類慈善家在美國有增加的趨勢。
為什麽美國百萬富翁熱衷慈善?
在人類文明史上,美國富人做好事並不少見。100多年前,財閥洛克菲勒和卡內基捐贈的資金相當於現在的14億美元。卡內基說“死於巨富是壹種恥辱。”在美國富人中,熱心慈善已經成為壹種傳統。
美國富人為什麽不把財富傳給子女?
第壹,美國崇尚個人奮鬥征服世界,不像其他壹些國家尊重世襲爵位和財富。許多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美國企業家不相信財富可以代代相傳。他們知道,因為富家子弟是在錢堆裏長大的,壹輩子不愁吃喝,無憂無慮,很容易養成揮金如土,生活安逸的壞習慣。金錢不僅不會給孩子帶來幸福,反而可能傷害他們。
比如巴菲特和蓋茨都信奉“不管孩子多有錢”的教育原則,他們寧願把錢捐給社會,也不願把更多的錢交給孩子揮霍。蓋茨曾說:“當妳擁有1億美元的時候,妳就會明白,錢只是壹個符號,它毫無意義。”蓋茨對社會如此慷慨,對女兒卻“吝嗇”。巴菲特也摒棄了世襲財富的概念。他說:“我從來不相信王朝的世襲財富。”在回答記者關於為什麽不把資產留給子女的問題時,巴菲特表示,他認為財富來自社會,最終應該回饋社會。他說他給孩子留了足夠的生活費。
其次,美國的稅收制度也鼓勵慈善捐贈。目前美國征收50%的遺產稅。遺產越多,稅率越高,但捐贈的資產免征遺產稅。很多富豪的後代幹脆把自己的財產捐出去,未來可以享受捐贈部分10%的個人稅收減免。壹些富人也認為,與其將大部分遺產納稅,不如先捐出壹部分,以獲得好名聲。以後後代繼承的部分其實比全額繳稅少不了多少(雖然2010成為美國歷史上遺產稅為零的壹年,也就是因為2009年底美國國會未能及時達成減稅政策的修正案,很多美國人不用交遺產稅,而是2065438+。可以說,慈善稅收減免制度是美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催化劑。據統計,在過去的40年裏,美國人年均慈善捐贈占美國GDP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