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門”事件是美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被揭露的事件,給裏根政府造成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因為人們把它與尼克松水門事件相提並論,所以它被命名為伊朗門事件。
水門事件:
1972總統選舉中,為獲取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6月1972日,以美國尼克松競選團隊首席安全顧問詹姆斯·w·麥科德(James W. McChord)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安裝竊聽器。正因為如此,尼克松於8月8日1974宣布第二天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第壹位辭職的總統。與此相關的還有相關影視作品。
伊朗門事件:
1986 165438+10月4日,參加慶祝德黑蘭青年學生占領美國大使館7周年集會的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突然宣布,麥克法蘭已於5月28日秘密訪問伊朗,1986。當時,麥克法蘭帶著4個人抵達德黑蘭國際機場,他們裝扮成機組人員,持有偽造的愛爾蘭護照。他帶來了裏根總統給伊朗領導人的壹封親筆信,信中他要求改善美伊關系,並要求伊朗幫助釋放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此外,他還帶來了幾件禮物,包括壹本裏根簽名的《聖經》,壹個象征美伊開啟良好關系的鑰匙形蛋糕,以及幾把象征美國可以向伊朗提供武器的庫爾特手槍要送給伊朗官員。拉夫桑賈尼聲稱,他下令將麥克法蘭及其隨行人員軟禁在酒店五天,之後他們被驅逐出境。
就像壹陣風吹過地面,整個世界都震驚了。目瞪口呆,興高采烈,驚慌失措...這是各種人聽到這兩個消息後的最初表情。當然,那些最敏感、行動最迅速的西方記者,是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他們立即盡力追蹤報道。反復的新聞曝光,讓這股大風越刮越大,最後變成了暴風驟雨。
阿拉伯國家做出了強烈、適度和沈默的反應。最讓我惱火的是伊拉克,“感覺被出賣了”。但壹向強硬的薩達姆總統並不準備“與美國斷交”,認為這是以色列“不擇手段破壞美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陰謀。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和約旦國王侯賽因?本?塔拉勒對此表示震驚和失望,並批評美國的做法“使華盛頓在該地區失去信譽”更多的阿拉伯國家是沈默的,有自己的想法。
美國的西歐盟友也在抱怨。有官員認為:“我們有壹種被愚弄的感覺。”他們批評美國違背了它曾經要求其他國家遵守的信條。表面上煞有介事地宣稱絕不向恐怖分子妥協,不遺余力地反對向伊朗出售武器,暗地裏卻幹出了別的事,損害了美國在盟友中的信譽。
美國國內的反應就像壹場強烈的政治地震。雖然美國是世界頭號軍事和經濟強國,但是越南戰爭的失敗,經濟實力的削弱,水門事件,1979的伊朗人質危機,讓美國人感受到了國力的下降,對國家的信心也發生了動搖。前總統卡特的私人民調專家卡特寫道:“美國正處於深深的危機之中,這種危機幾乎看不見,與內戰或大蕭條不同。與其說是物質危機,不如說是心理危機和信任危機。說明人們對未來失去了信心。”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雄心勃勃的裏根總統似乎為美國註入了活力。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有所恢復,外交更加積極。而美國的對手蘇聯卻面臨重重困難,不得不從世界各地收縮。這些“振興美國”的努力,重塑了公眾對國家力量的信心,恢復了“美國第壹”的優越感。美國人的心理是“越來越平衡”。裏根的受歡迎程度也在他執政的六年間達到了頂峰。
然而此時此刻,來自黎巴嫩和伊朗的消息已經讓美國人的心理難以平衡。新聞界和國會就像炸了窩,在這座城市裏掀起了壹場風暴,批評和指責像狂潮壹樣席卷而來:政府與劫持人質者的談判違背了政府宣布的壹貫政策,即絕不與恐怖組織做交易,絕不與伊朗、利比亞等“邪惡國家”談判;向伊朗運送武器違反了美國國會通過的禁止向伊朗運送武器的法律和兩伊戰爭中嚴格中立的法律。秘密外交活動是在國會背後進行的,違反了行政當局應定期向國會通報秘密活動的法律。激動的批評家們終於集中了壹個聲音:“裏根總統必須出來,向美國人民澄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