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告中,“貧民窟”壹詞指的是各種低收入住區和惡劣的人類生活條件。貧民窟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以低於標準的住房和貧困為特征的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這種直截了當的描述反映了貧民窟的主要物理和社會特征,但需要在這壹框架中添加壹些內容。
傳統上,貧民窟曾經是貴族居住區,甚至是人們向往的地方。然而,在原來的居民搬到新的地區和城市中條件更好的地區後,貧民窟每況愈下。漸漸地,房子被細分後租給了低收入人群,原來的房子條件越來越差。
現在貧民窟裏有很多非正式的建築。貧民窟也迅速成為發展中國家城市貧困最明顯的表現。貧民窟有很多不同的名稱,房屋所有權的安排也不同。在所有的貧民窟,建築從最簡單的窩棚到永久性建築都有,有些房子甚至狀況驚人。然而,大多數貧民窟缺乏幹凈的水、電、衛生設施和其他基本服務。
目前,貧民窟可分為兩類——“希望的貧民窟”和“絕望的貧民窟”。第壹類是指上升勢頭的住宅區。壹般來說,房子都比較新,壹般都是自建的。這種貧民窟最近被翻新和修復,或者目前正在開發中。第二類是“衰落”社區,其環境條件和服務水平似乎不可避免地惡化。不幸的是,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的貧民窟歷史證明,如果沒有適當的政府幹預,希望的貧民窟很容易退化為絕望的貧民窟。這種自我強化的墮落可以持續很久。
最近,壹個聯合國專家組向政策制定者和國際機構推薦了壹個專家認為更“可行”的貧民窟定義。這壹定義旨在使主要針對貧民窟居民面臨的物質和法律問題的改善計劃更加準確。這些專家認為,貧民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以下特征:
缺乏安全的水
衛生和其他基礎設施不足
住房結構差
人口過剩
生存權得不到保障。提出上述特征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這些特征是可以衡量的,並可用於評估到2020年大幅改善至少1億貧民窟居民生活的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進展。貧民窟為什麽會存在?
雖然定義了貧民窟,但是“貧民窟為什麽會存在?”問題依然存在。貧民窟的形成有很多因素。貧民窟的永久存在也是由大量因素造成的。在這些因素中,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遷移、城市貧困和不平等的加劇、住房權的不安全和全球化都導致了貧民窟的出現和持續存在。
農村人口正在迅速向城市遷移——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人口比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下降了20%至30%。大多數來自貧困城市的移民是自願從農村來到城市的,目的是探索真實的或想象的經濟機會。部分經濟機會是由城市非正規部門的發展帶來的。市中心許多大規模非正規和非法住宅區的增長明顯反映了非正規部門的發展。在許多城市,非正規部門占城市就業人口的60%之多。通過提供產品和服務,非正規部門將很好地滿足同樣數量的公民的需求。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78%的非農業就業人口受雇於非正規部門,創造了42%的國內生產總值。未來10年,城市地區90%以上的新增就業機會將由非正規部門的小企業創造。與此同時,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城市正規部門的就業市場增長很少,甚至萎縮。結果,非正規部門爆炸式增長,隨之而來的是貧困和貧民窟的快速發展。
政治沖突也將促進城市移民,不僅是在國內,還會跨越國界。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內戰迫使許多農村居民逃到相對安全的地方,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城市化。在1980年代,大約450萬莫桑比克人搬到了城市地區。
聯合國人居署預測,到2030年,非洲將不再是壹個充滿農村地區的大陸,因為超過壹半的人口將生活在城鎮——所有這些變化僅用了壹代人的時間。
然而,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遷移並不局限於非洲。在過去的40年裏,拉丁美洲經歷了快速城市化。目前,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亞洲占全球人口的80%,也在經歷城市化。目前,36%的亞洲人居住在城市。世界上壹些最大的城市,如孟買、加爾各答和曼谷,人口超過10萬,其中1/3至1/2居住在貧民窟。
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遷移加速了貧民窟的形成。城市規劃和管理體系難以應對人口的湧入。
貧困和不平等——目前,全球約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32%生活在貧民窟,43%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貧民窟。重要的是要記住,雖然不是所有這些人都生活在城市貧民窟,但目前,世界上50%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到兩美元。聯合國人居署的報告發現,“扶貧的效率令人失望,原因有二。許多最貧窮的國家經濟增長緩慢;不平等持續存在,阻礙了窮人參與促進經濟增長。
雖然沒有可靠的全球城市貧困評估,但人們普遍認為,城市地區的貧困狀況低於農村地區。然而,全球城市貧困人口的增長率遠遠高於農村地區。在已實施結構調整計劃的發展中國家,大多數國家的城市貧困壹直在增加,結構調整計劃往往對城市經濟增長和正規就業機會產生不利影響。城市地區貧困和營養不良的絕對人口正在增加。同樣,城市地區貧困和營養不良人口的比例也在增加。總之,貧困正在向城市發展,這個過程現在被稱為“貧困的城市化”。
居住權沒有保障----居住權缺乏保障是貧民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壹。居住權得不到保障,貧民窟居民沒有辦法或動機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居住權的保障往往是獲得其他經濟和社會機會,包括信任、公共服務和就業機會的先決條件。研究壹再證明,在居民的土地權和居住權得到保障的貧民窟,無論是正式保護還是非正式保護,由社區發起的貧民窟改造項目更有可能得到實施並實際取得成功。
全球化——貧民窟的出現與經濟周期和國民收入分配的發展趨勢密切相關。近年來,貧民窟的出現也與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密切相關。報告發現,資本主義的周期性、高技術勞動力相對於低技術勞動力不斷增加的需求以及全球化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經濟繁榮和蕭條的交替,加劇了不平等,使新財富的分配越來越不均衡——都造成了貧民窟的顯著增長。
報告指出,過去,全球經濟體系在今天的發達國家的大城市創造了著名的貧民窟。現在,這個系統可能會在發展中國家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