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是壹位唯物主義的經驗主義者,他反對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提倡實驗和觀察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是培根。”在倫理學領域,培根用唯物主義經驗論來解釋道德的來源和標準,以此來反對中世紀的宗教倫理學,並試圖使倫理學建立在實驗科學的基礎上,為現代倫理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培根的哲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四偽相論:
培根提出了“四錯覺理論”。四幻是指“種族幻”、“洞穴幻”、“市場幻”、“劇場幻”,並由此形成這樣的四幻,即:種族幻、“洞穴幻”、“市場幻”、“劇場幻”。
所謂“種族幻覺”,存在於人性之中,存在於人類種族之中。培根指出人的感覺是衡量事物的尺度,這是壹個錯誤的判斷。相反,所有的感覺,無論是感官知覺還是精神知覺,都是基於個人尺度,而不是宇宙尺度。這意味著人對外界事物的感知,不是事物的自然標準,也不是感官的客觀標準,而只是個體的主觀和自我標準。壹方面,人類的理性喜歡自然界中的抽象,喜歡賦予飄忽不定的東西壹種實體和現實;另壹方面,“種族幻覺”的產生是因為人類精神的同壹物理氣質,或因為它的偏見,或因為它的狹隘,或因為它的無休止的運動,或因為壹種情感的灌註,或因為感官的衰弱,或因為印象產生的方式”。這樣,人的理性就變得像壹面鏡子。因為它們無規律地接受光線,把事物的本質和自己的混淆起來,扭曲了事物的本質,改變了事物的顏色。
顯然,培根的“種族”只是隱喻性的。但是,其實個人對外在事物的感知,原始和種族因素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從發生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作為心理建構和認知建構的基礎,是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直接來源於集體表象。如果把種族原因導致的集體無意識作為培根“人類精神的實體氣質相同”、“偏見”、“狹隘”本質的根源,確實揭示了“種族幻覺”的本質,從而使培根的比喻獲得了科學內涵。
關於“洞穴錯覺”,培根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洞穴”。正是因為這個洞穴的作用和影響,“自然之光曲折變色。”他所做的比喻是為了表明,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性;要麽是因為他的教育和與人交往,要麽是因為讀書和他所崇拜的權威;或者因為印象在有偏見的人或者冷漠的人心目中不壹樣等等,不僅僅是每個人的精神不壹樣,也是多變的。這樣就形成了每個人不同的錯覺。正是基於這種觀點,他認為洞穴的幻覺是每個人特殊的心理或生理結構造成的;也是因為教育,習慣,意外。這種錯覺多種多樣。
眾所周知,不僅是個人的人格建構,個人的知識建構也同時受到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的影響。因此,培根可以將“洞穴錯覺”定義為他所處時代的“個人錯覺”,而且由於後天的原因,具有指導意義。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自己的洞穴”,這種錯覺不僅五花八門,而且總是與他的性格高度相關。
培根的“市場幻覺”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和交換信息的活動中形成的幻覺。的確,不僅信息的交換,而且相互的交流,都是通過語言進行的;之所以形成這種錯覺,恰恰是文字。因為語言的意義是按照普通人的理解來確定的,如果語言選擇不當,就會阻礙人們的理解。雖然人們相信自己的理性能夠正確地使用文字,但實際上文字也會反作用於理性,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哲學和科學才變得詭辯而無能為力。在他看來,文字加在理性上的錯覺有兩種。它們要麽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名稱,要麽是存在的事物的名稱,但卻是混亂而未定義的,倉促而隨意地從現實中引申出來的。他斷言,文字明顯是在強迫和統治人的理性,使壹切陷入混亂,使人陷入無數空洞的爭論和無聊的幻想。詞語的不準確和多義性以及由此產生的理解和解釋上的混亂,是形成“市場錯覺”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現代形成了語義學、語言哲學等學科,試圖消除語言帶來的混亂。但同樣重要的是,語言作為信息交流的工具,不僅可能傳遞虛假信息,還可能因為接受者在解讀信息時誤解了信息的含義而導致“市場錯覺”。在人們的各種錯覺中,最重要的是“市場錯覺”;“市場錯覺”的形成在於人們相互之間的誤傳,按照自己的意願閱讀信息。
培根認為,“劇場幻覺”是從各種哲學教條、從證據法移植到人們心中的幻覺。因為在他看來,“所有流行的系統都不過是舞臺上的許多戲,按照壹個不真實的布景展示他們創造的世界。”因此,他也將這種錯覺稱為“制度的錯覺”。在他看來,這種幻覺不是天賦,也不是偷偷潛入理性,而是“從哲學體系的腳本和荒謬的證明規則中被印在人們心中並被接受。”這說明“劇場幻覺”的形成,就像看戲壹樣,雖然其目的是娛樂,但卻是不自覺地被劇中的情節所感染,以至於劇中所透露的感情、思想、價值觀被我們所接受和吸收。
所謂“劇場錯覺”,並不僅限於哲學體系造成的錯覺,壹切意識形態都可能造成這種錯覺。我們知道,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之所以是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因為精神文化的生產者大多是統治階級的成員,同時他們還控制著各種媒體,使得被統治階級的成員只能從統治階級那裏獲得精神文化。就這樣,他們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壹種“劇場錯覺”。傳統社會之所以離不開意識形態的精神支撐,是因為只有借助“劇場幻覺”,被統治階級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現有的社會等級制度,認可現有的社會法律秩序。
二、人本思想:
在歐洲中世紀,神學和經院哲學占主導地位。他們極力擡高上帝,貶低人類的價值,宣揚自然和人類是上帝有目的地創造和安排的。所以,不要研究自然,不要關心現實,要面向天道和來世。針對這種信仰和蒙昧主義,培根提出了研究和解釋自然與人的目標,論述了人在人與自然王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培根首先肯定了“人是自然的大臣和解釋者”(2),人必須尊重和服從自然。但培根也強調,人不應該被動地受自然的擺布,而應該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認識和利用自然,創造幸福的生活。他指出,“讓人們想壹想,在歐洲最文明的地區和新印度最野蠻的地方之間,人們的生活是多麽不同,他們就會覺得‘人是人的上帝’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不僅就人們得到的幫助和福利而言,而且就他們的生活條件的比較而言。”(3)這樣就把人提升到了神的高度,高度重視人的價值。那麽人類力量的源泉在哪裏呢?培根通過對比人類過去和現在的生活狀況,分析同壹時期不同地區人們生活狀況的差異,指出了這些差異的根源。“沒有什麽土壤、氣候、種族之分,這種區別只在魔法上。”也就是說,知識在於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知識是開啟自然秘密的鑰匙,人的知識素質決定了其文明程度。他高度推崇知識的權威性,把知識當成壹盞燈,照亮所有隱藏在世界深處的秘密。沒有知識,人類將永遠無知。因此,他大聲喊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強烈地感到人類只能依靠自己和自己掌握的知識的力量去認識和控制自然,造福人類。沒有外來的救世主,“人是人的上帝”。
培根把知識分為三類,壹類是自然知識,對應自然科學,壹類是神的知識,對應神學,壹類是人的知識,對應人的科學。他把人的科學放在了最後,也表明了人的科學是最高的科學,科學研究和知識獲取的目的是使人過上好的幸福的生活。在他看來,人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得救的。壹方面,人們可以通過信仰上帝和宗教信仰來拯救自己的靈魂。另壹方面,我們也可以通過科學活動、科學實驗、歸納分析來提高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利用自然界為自己謀福利。羅素曾這樣評價:“培根哲學的整個基礎是實用性,即通過科學發現和發明,人類可以掌握自然的力量。”(5)培根在其未完成的著作《新島》中也表明了這壹思想。在這本書裏,他設計了壹個在科學技術指揮下建立的理想社會,那裏有很多科研機構和人才。在知識的幫助下,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了幸福的生活。可以看出,在他看來,人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通過自己與知識的結合,達到那個理想的社會。
培根肯定了人的地位,贊揚了人的力量和偉大,著重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理性和知識的巨大作用,從而恢復了人應有的權威。這壹思想體現了英國資產階級力圖擺脫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的束縛,爭取個性解放,提倡科學實驗,發展生產,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時代要求。
第三,全福利理論
在《人學》中,培根強調倫理學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真正告訴人們如何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倫理學要向自然求教,要註重實踐。它不僅要研究什麽是善,解釋善的起源,描述善的模式,提供行為規範,而且要探索善的培養,指出實現善的途徑。他稱前者為“生命的果實”,後者為“果實的栽培”。那麽什麽是好呢?培根從分析事物的善開始,提出了他的全福利理論。
培根認為,整個人的幸福就是好的。他提出“壹切事物都包含雙重善:壹種善是就作為整體或實體的壹切事物本身而言的,另壹種善是就作為更大物體的壹部分或壹肢而言的。”6.顯然,前者是個體善,後者是公共善。在他看來,龔* * *”的善“更有價值,因為它傾向於保存壹個更大的物體的本質”。他列舉了壹些自然現象,用物體的引力、向心力、離心力來說明個體善趨向公共善是必然的、自然的。具體來說,從人的角度出發,更明顯地表現出兩種善的對比。他說,人只要不墮落,就會認為“保衛自己對公眾的職責,比維持自己的生命和存在要珍貴得多。”他舉了龐貝的例子,說當龐貝奉命去羅馬救荒時,很多人勸阻他在惡劣的天氣下冒險下海,但龐貝只是回答說:“我需要的是去,而不是活下來。”他還贊揚了《聖經》中有益於大眾的善德,批評了只求私利的惡行。可見,培根認為個體善是公共善的組成部分,公共善高於個體善,公共福利高於個體福利,這就是他的“壹切福利論”。
培根根據全福利理論,對亞裏士多德、伊壁鳩魯和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進行了批判,指責他們的倫理學從個體的角度談善,只關心自己的幸福和尊嚴,只求個人道德的完善和心靈的安寧,不顧社會和他人,不顧公共利益和整體幸福。培根認為這種外不發光的思維是壹種消極無為,是不值得采取的。他主張人們應該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關於大眾的善,培根也稱之為“本分”,“對大眾保持本分”。這種義務可以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每個人作為壹個人或者壹個國民應該盡的相同的義務,另壹部分是每個人在他的行業、職業、職位上應該盡的相對的或者特殊的義務”。第壹類義務已有闡述,第二類如夫妻義務、親子義務、主仆義務、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團體、政治俱樂部、鄰裏關系、回饋與團結法則等。,都屬於這種特殊的職責。這些責任歸結為壹點,就是造福人類,努力維護大眾和他人的利益,善待他人。
培根對個體的善做了更深入具體的分析。他認為個體的善可以分為積極的善和消極的善。前者表現為“擴大或復制自己的欲望”,即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謀求才能和事業發展進步,後者表現為“保存或延續自己的欲望”,即保存自己,追求適合人性的感官享受。他認為積極的善比消極的善更優越,更有價值。因為沒有人會抑郁到不認為實現抱負是淩駕於放蕩之上的。而且,人生無常。消極的善主要來自感官的愉悅,沒有太大的招數和進步空間。“積極的善”可以在生活的事業和工作中翻新。在這裏,人們可以因建國而高興,因進步而高興,因暫時的休息而熱切,因新的開始而興奮,因實現目標而躊躇滿誌”。同時,培根強調,這種積極的善畢竟是個體的善,它與公共的善“並不壹致”,雖然它常常“產生仁慈的行為”,與公共的善“不謀而合”,但“它的目的只是為了謀求私人的權力和榮耀,只是為了增加和維護自己的榮譽;當當事人的善意與社會的善意發生沖突時,這壹點最為明顯。”
看消極的善,培根把它分為保守的善和完成的善。他指出,萬物都是自愛的,由此產生三種欲望,“壹是保存和維持其本質的欲望,二是提升和完善其本質的欲望,三是再現其自身本質並在其他事物上擴展的欲望”。第三種欲望是我們前面討論的正善,而保存和完善的剩余性是兩種負善,後者是最高的負善,因為保存現狀是次善,而保存現狀並加以改善是更大的善。
培根的全福利理論強調公眾的善高於個人的善,個人的積極善高於個人的消極善,從而主張個人利益要服從社會利益,個人要積極尋求公眾的福利。這表明了培根倫理思想的積極進取性,是新興資產階級蓬勃進取精神和個人奮鬥心態的理論反映,對維護資產階級整體利益,團結資產階級革命力量,促進資產階級革命的到來起到了積極作用。他試圖利用經驗。但他的理論也強調自愛,本質上還是壹種利己主義的理論。在他看來,公共利益是抽象的、附帶的、畫像的,個人利益是具體的、根本的、模型的。沒有個人利益的實現,公共利益無從談起。可見,這種壹切福利論是建立在資產階級利益基礎上的,本質上是壹種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為後來的資產階級功利主義奠定了基礎。
第四,德性論:
培根哲學思想的另壹個重要內容是如何培養人的德性,探索達到善德的途徑。他稱這種知識為“耕”。在他看來,澄清善是必要的,但這不是目的,目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創造和培養善。正是在這壹點上,古代西方倫理學家沒有討論或討論不清楚,現代人也往往忽視。那麽如何培養善良呢?
培根認為,首先要努力學習,努力實踐,壹切自然都可以通過努力實踐來克服。他說的苦練,不是不學無術的苦練,而是基於知識的睿智勤奮的苦練。在他看來,知識是通往善的道路,真理與善的區別就像印章與印刷品的區別,真理是道德善的印章。他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明智,演算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飾使人雄辯。總之,‘知識可以塑造人的性格’。”⑩可見,知識是道德的基礎,也是自我完善的手段。可以洗滌好人的心靈,使他們明辨是非,去惡行善。
其次,要研究人的各種情緒。他認為人的“精神疾病和弱點”是由“情緒的擾亂和紊亂”引起的。情緒是影響人的精神和行為的重要因素,容易讓人情緒失控,忘乎所以。他把人類的思想比作大海,把情感比作風格。“如果情欲不像風壹樣使頭腦動蕩,那麽就其本性而言,頭腦應該是溫和而穩定的。”他還指出,在情感問題上,詩人和歷史學家是最好的老師。它們生動地描述了各種情緒如何燃燒、激動、平靜、壓抑、運動、發展,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相互鬥爭等等。道德科學也要重視研究,特別是各種情緒之間的關系,學會如何用壹種情緒抵制另壹種情緒,用壹種情緒控制另壹種情緒。只有這樣,人們才能理性清醒,選擇正確的行為。
再次,習慣、習俗、教育、模仿、競爭、交友、交友、表揚、譴責、鼓勵、名譽、法律、書籍等。都能影響人的心智,對善的養成起到壹定的作用。他強調了習俗的作用。他認為,良好的引導和習慣的培養是培養善行的壹種方式。“人的思維靠動機,語言靠知識和見識,行為大多靠習慣。”人的行為來源於習慣,好習慣產生良性行為。培根還指出,個人習慣是偉大的,而集體習慣更偉大,所以德性的養成也要依靠壹個有秩序、有紀律的社會環境。在這裏,他註意到社會環境對培養人的善良起著深刻的作用。既然養成好習慣是培養好行為的方式,那麽如何才能養成好習慣呢?培根認為,壹個人必須依靠教育,“人應該從小就通過完善的教育來建立壹個良好的習慣。”同時要靠個人的德性修養,根據哲學家的許多格言警句培養良好的習慣,來訓練自己的心智。比如,為別人做事不要唱高調,不要有野心;要有意識地以兩種相反的心情去實踐壹切,違背我們的本性等等。
最後,壹定要樹立好的人生目標。他指出,這是最簡單、最直接、最高尚的進德之道,它能使人恪守德性,處於良好狀態,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選擇和明確那些善、德的人生目標。因為如果妳能做到這兩點,也就是說,壹個人既然設定了誠實善良的目標,又能堅定忠實於那些目標,那麽必然的結果就是他會培養自己同時契合所有的美德。在他看來,設定壹個向善、向善的人生目標,才是真正的修善工作,而上述途徑都只是有壹定局限性的人工工作。習慣的幫助很難培養出完美的德性,因為習慣往往局限於某壹方面。比如,節制的習慣不會養成堅決的美德。但是壹旦妳有了壹個好的、有德性的人生目標,並為之努力,不管是什麽樣的德性,妳都會欣然接受並遵循。可見,全面培養人的德性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