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蓬江區的野生動物主要有斑鳩、白頭翁、琵琶魚、貓頭鷹、麻雀、黃陵等。鯽魚、鯉魚、鱅魚、鱒魚、鯰魚、生魚(學名:斑鱧)、塘虱(學名:胡子鯰)、泥鰍、甲魚、甲魚在河流中常見,尤其是江門河產的鯉魚。90年代以後,由於環境汙染和人為捕殺,野生和水生動物正在減少。支柱產業蓬江區不斷加大對產業集聚的引導和推動力度,已形成摩托車、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五金衛浴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化工產品產業、紡織服裝產業五大支柱產業。
摩托車、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蓬江區是全國最大的縣級摩托車生產基地,是廣東省摩托車專業產區。整車生產企業8家,零部件生產企業65438余家,形成了R&D、檢測、生產、銷售、出口的完整產業鏈和完整配套體系,年產摩托車400萬輛。汽車輪轂、汽車音響、汽車電子產品等汽車零部件行業發展勢頭強勁。
五金衛浴產業:蓬江區是“中國五金衛浴產業基地”,擁有美標、樂嘉、金凱登等五金衛浴生產企業近500家,年產值6543.8+05億元,擁有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配套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電子信息產業:年產值超過90億元,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生產企業和信息服務企業94家,涵蓋電氣機械及器材、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軟件、信息服務等領域。
化工產品行業:該行業年產值超過6543.8+0.25億元,湧現出壹批產銷量和技術含量在同行業領先的企業,如嘉寶莉、江門塗料廠、瑞奇化工等。嘉寶莉的綜合效益在國內品牌中排名第壹。
紡織服裝產業:蓬江區基礎良好,產業鏈較為完整,涵蓋紡織、漂染、服裝加工、輔料生產、營銷等領域,年產服裝6500萬件(套),年產值6543.8+00多億元。根據國民經濟初步核算,2011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430.85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9.4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48.34億元,同比增長65.438+03.5%;第三產業增加值654.38+073.04億元,同比增長654.38+00.5%。第三產業結構為2.2: 57.64: 40.16。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21.2%,住宿和餐飲業增長6.2%,金融業下降0.9%,房地產業下降1.9%,其他服務業增長15.438+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749元,增長9.3%。
2011,蓬江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上漲4.8%,其中食品價格上漲8.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增長4.4%。
2011年末,蓬江區私營企業8762家,註冊資本10613億元,分別增長4.05%和12.53%;個體工商戶3865438+10萬戶,註冊資本8.07億元,分別增長8.92%和1663%。
2011,蓬江區城鎮新增就業9452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739人。2011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623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7%,比2010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江門郊區被稱為魚米之鄉,以生產大米、甘蔗、池塘魚和絲綢而聞名。土改後,發展養豬業,開發荒地造林。
1984年,全區耕地66200畝,其中糧食311000畝,花生5000畝,蔬菜5000畝,甘蔗6300畝,水果4670畝,水產養殖1000畝。主要農產品有大米、蔬菜、池塘魚、水果、甘蔗、花生、豬、牛、雞、鴨和鵝。特產有葛根、果蔗、白菜、馬援荔枝、邊陲韭黃等。1985主要發展蔬菜、塘魚、畜牧、水果,減少水稻、花生種植面積5369畝,增加魚塘面積2065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304畝。從65438到0986,先後建立了6個水果、水產、畜牧、林業生產示範基地(場),推動全區高產、優質、高效的“三高”農業發展。1987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1.8%。1993年末,水稻播種面積4222畝,甘蔗以果蔗為主,僅564畝,蔬菜種植面積3.74萬畝,魚塘面積1.72萬畝。全區農業總產值654.38+0.48億元,比654.38+0.985增長265.438+0.83%。
1994年,全區耕地面積5703畝,水稻、經濟作物、牲畜、水產品種植養殖比為11: 89。農業總產值7988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31.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6.45%。為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資源,在間作套種的基礎上,開創了“池塘養魚、塘頭養豬、塘底種菜”的立體種植農業新格局。潮連鎮200畝工廠化家鴿養殖基地、轉崗村室內溫控蘑菇養殖場、環市鎮群星村生豬養殖場、雙龍村盆景花卉苗圃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亮點。2004年,江新威廉江門河段、荷塘尾達到50年壹遇防洪標準,潮汐威廉達到30年壹遇防洪標準;全區82座小型水閘已修復加固。
2011,蓬江區農業總產值1756萬元,增長0.9%。其中,種植業產值211483000元,增長3.4%;林業產值174215000元,增長138438+0%;畜牧業產值1068927900元,增長0.4%;漁業產值4449461萬元,下降1.8%。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6萬畝,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043畝,蔬菜種植面積3941.6畝。全年糧食產量4600噸,下降17.12%;石油產量429噸,增長0.02%;蔬菜產量65814噸,增長0.05%;水果產量1166噸,下降15.63%;水產品產量19653噸,增長0.02%;肉類產量43488噸,增長0.01%,其中豬肉產量34599噸,下降0.0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蓬江區的重工業不發達。65438年至0958年,由廣東省投資、波蘭專家設計的江門甘蔗化工廠建成投產,成為江門市最大的地方國有企業。周恩來總理參觀了這家工廠並題寫了它的名字。1977江門升格為地級市前,直屬工業發展迅速,市電機廠、柴油機廠、化工機械廠(後更名為機械廠)、氮肥廠成為省級工業企業,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市屬汽油機廠、農藥廠、富發玻璃廠、化工廠,以及自行車廠、金陵洗衣機廠、橡膠廠、衡器廠,成為計劃經濟時期的生力軍。65438-0978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個體私營經濟的沖擊,國有和集體企業逐漸難以為繼。
1983年末,全市、外海、潮連三個區(街道辦事處)、村(自然村)共有工商企業272家,從業人員6948人。65438至0985年,區內工業企業突破“三就地”“四服務”的束縛,利用城市的產業輻射進行外引內聯,實行區、鄉(鎮)、村、合作(合資)、聯營和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私營工業全部由民辦。1987年,全區下轄工業企業451家,從業人員1.5萬人。從65438到0988,工業企業429家,固定資產9400萬元。工業總產值2.83億元。從1984到1988,總投資2900萬元,* * *設立13區域企業。該區所轄企業年產值超百萬元的有44家,年產值超三百萬元的有21家,年產值超五百萬元的有8家,年產值超10萬元的有6家。1988,出口總額583萬美元。1989後,逐漸向區、鎮、公司多層次產業發展格局轉變。1991年度,全區下轄工業企業408家,其中年產值10萬元至3500萬元的企業17家,形成了以加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1992後,開展年度產品提質增效活動,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
截止1993年底,已形成以電子電器、五金機械、紡織加工、金屬家具、建築裝飾材料、皮革及其制品、化學染料、農副產品為主的產業體系。從65438到0994,區直工業企業、鄉鎮工業企業、街道工業企業有上百家。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轄區內的省市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進行了改制,或改為私人承包,或改為股份制,或重組合並,組建集團公司。改制後,贛化廠在1994成功上市,成為江門市首家上市公司。隨後,公司與9家化工企業合並組建江門贛化集團有限公司,65438年至0995年,轄區工業企業600余家,其中下轄工業企業455家。全區工業企業中,鎮級以上企業174家,其中年產值超5000萬元企業9家,超億元企業4家,超億元企業1家。當年該區所轄工業總產值為40.41億元,主要產品有摩托車、照相機、手表、聚酯切片、機制紙和紙板、家具、塑料制品、油漆等。隨著企業轉換機制,該區所轄國有和集體工業企業在企業制度改革中逐漸減少,而私營和外資企業逐年增加。65438至0996年,全區轄工業企業604家,從業人員2.59萬人,其中法人單位489家,從業人員2.58萬人。其中采掘業12家,從業人員214人,其中區屬街道企業1人;制造業476個,從業人員2.57萬人,其中地區企業73個,街鎮企業238個。有1家電蒸汽熱水的生產商和供應商。制造業占公司制企業總數的97.34%。1997以來,在財政持續緊縮的大環境下,該區采取“扶強扶優扶大”戰略,扶持龍頭企業,促進全區產業發展。同時,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增長。1997至2000年,該區所轄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項目28個,其中新建項目12個,投資65438+8200萬元;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6%,工業銷售總值年均增長18.4%。2000年末,全區共有工業企業***1416家,其中重工業企業272家,輕工業企業1144家。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149家,其中輕工業91家,重工業58家。全區工業總產值6471億元,其中輕工業52.43億元,重工業1.228億元。工業產品銷售產值61.88億元,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利潤851萬元。全區列入跟蹤評估的39家虧損工業企業中,有28家實現扭虧,虧損面積比上年減少71.79%,虧損企業虧損額為654380+04040元。
2001到2004年四年間,重大工業項目220多個,總投資超過50億元。工業園區6個,投資65438+3200萬元。同時,區政府發展鎮級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環城汽配、塘廈下摩托車配件、荷塘玻璃及深加工、都軟五金衛浴、潮連鉆石珠寶等“壹鎮壹業”產業布局。截至2004年底,全區共有工業企業2680家,其中輕工業企業1737家,重工業企業943家。工業總產值230.09億元。全區工業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433家,其中大型企業2家,中型企業21家,小型企業410家。工業產值654.38+096.38億元,占轄區工業總產值的85.35%。摩托車、五金機械、紡織服裝、電子信息、化工、醫藥等五大優勢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6543.8+032.48億元,占全區所轄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67.46%。工業的快速增長是由龍頭企業帶動的。長江、現代集裝箱、嘉寶莉、佳士得四家企業年產值均超過3億元。年增長率超過40%。
2011,蓬江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7.84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輕工業增加值15609億元,增長11.7%;重工業增加值1065438+7500萬元,增長15.7%。從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7.4%,集體企業增長0.1%,股份合作制企業下降28.9%,股份制企業增長22.1%,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6.8%,私營企業增長21%。分行業看,食品制造業增長11.5%,紡織業增長20.2%,服裝鞋帽制造業增長17.8%,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業增長17%,家具制造業增長8.3%,紙及紙制品業增長7.9%,印刷業和記錄介質的復制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7.9%,塑料制品業增長10.4%,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6.7%,金屬制品業增長20.9%,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0.65,438+0%,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7.0%,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20.6%,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65440。
2011年1-11月蓬江區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92.64%。資產貢獻率12.63%,資產負債率55.05%,成本利潤率2.13%,全員勞動生產率113214元/人,產品銷售率99.81%。產品銷售收入894.75億元,增長24.35%;利潤總額1813億元,同比下降3518%。虧損企業35家;虧損企業虧損總額654.38+0.36億元,同比增加64.05438+0%。1984蓬江區先後成立了城郊信托服務公司、城郊五金交電化工公司、城郊水產供銷公司、城郊百貨公司、城郊紡織公司、城郊商業總公司等6家直屬企業。城郊供銷聯社自6月1985,1成立以來,面向農村、面向城鄉,在農村商業領域充當主渠道,促進城郊商業經濟發展。1985年末,全區轄商業、餐飲服務企業1044家(戶),從業人員4330人,社會商品零售額達到5215萬元。為了搞活商貿經濟,商業部門拓寬了進貨渠道,改變了經營方式,增加了花色品種,經營商品增加到30大類4000多個品種。從1986到1988三年間,全區商業機構數量和從業人員分別以年均40.5%和43%的速度增長。1988年末,全區商業餐飲服務業共有經營單位2879個,從業人員12700人。商業餐飲業總產值57136200元,占當年全區社會總產值的25.85%;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04億元。之後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5%。其間出現了“皮包公司”、“空殼公司”,轉手經營,通過投機獲利,逐漸被市場淘汰。
199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74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到1687萬元。從65438年到0994年,該地區的商業分為商業貿易、旅遊、餐飲、服務、娛樂服務、醫療保健、中介服務、家政服務和其他行業。全市轄區內大型國企有東湖百貨、長安百貨、賈立安商場、靜音賓館、江門大廈、杜喬賓館、長安路商業中心、東湖商業中心、建設路、勝利路、躍進路等商業街,以及常棣燈光夜市。貿易市場21個,其中農貿市場14個,專業市場5個,批發市場1個。1995年末,全區轄批發零售貿易法人機構160個,網點5259個,從業人員15700人;餐飲業有5個法人單位,698個網點,從業人員3361人。全區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22億元,商品采購額391.8億元,商品銷售額41.31萬元,年末庫存8.2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5億元。與此同時,私營和個體企業建立了商場,餐廳,便利店,餐館和貿易公司。區政府對個體私營企業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在方法上給予指導,在法律上給予保護,使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1996到2000年,耕地隨著城市化減少,農村富余人員下海經商。環市鎮、潮連鎮有農民興辦的商業企業600多家,政府部門開辦的集團公司等企業160多家,從事日用百貨、紡織服裝、糧油食品、農副產品、生產資料、家用電器、化肥農藥、水泥建材、摩托車及零配件等30多種商品的經銷。
2000年,全國有私營個體工商戶1.36萬戶,從業人員3.75萬人,註冊資本9.2億元,產值5.09億元,營業收入654.38+0.403億元,其中私營工商企業1戶,從業人員654.38人。個體工商企業1.2萬戶,從業人員21.5萬戶,註冊資本1.35億元,產值9360萬元,營業收入671.0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43.8+0.57億元。全區商品采購總額9.87億元,商品銷售總額35.68億元,年末存貨2286萬元。全區有各類貿易市場25個,其中專業市場3個;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65438+4600萬元,占市區總面積的47.32%。2002年,塘廈、湯和、都阮被納入轄區,轄區商業和餐飲服務有了新的發展。到2004年,長安、東湖、北新區、江蕙路已形成四大商圈,商業特色街10多條,農副產品市場、工業品市場、超市84個。年末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654.38+0.79億元,商品購進總額38.74億元,商品銷售總額78.73億元。規模以上商業、住宿和餐飲服務業單位93個,工業活動單位289個,從業人員8188人,商品銷售總額779100萬元,營業總額2.98億元。
2011,蓬江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772億元,比上年增長18.05%。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34.438+0億元,增長19.0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3.11億元,增長8.54%。從地域上看,城市消費品零售總額126.56億元,增長16.77%;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21.1.6億元,增長26.3%。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總額中,電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增長52.64%,日用品下降12.12%,化妝品下降15.56%,石油及制品增長33.78%,金銀珠寶增長28.31%,家用電器和音像設備增長27.6653653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