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1。加強當代大學生法律基礎課堂教學。
加強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對提高大學生整體法律素質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我們應該加強教師隊伍。教師的弱勢是影響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原因。二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引進律師、法官、檢察官進校園給學生授課或專題講座,利用他們豐富的法律工作經驗,提高學生的法律適用能力。最後,要註意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壹起抓,課堂教學不能偏向任何壹方。只有共同發展的大學生,才稱得上高素質的大學生。
2.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法律知識的實效性。
在教學中,采用案例陳述、案例解答和法案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學。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適當的時候可以組織班級辯論,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掌握法律知識的目的。
3.促進大學生樹立尊法意識,樹立學法、知法、守法意識。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引進律師、法官、檢察官進校園,給學生講課,利用他們法律工作中的案例,現場解決案件,在學生中樹立法律的威嚴,排除妨礙法律公平正義的各種社會幹擾,促使他們樹立對法律的尊重,從而促使大學生樹立學法、知法、守法的意識。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法律素養是高校法學教育神聖而義不容辭的責任。
除了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還應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把法律基礎課和思想道德修養結合起來,對大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他們了解我國各項法律法規的基本精神和規定,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把他們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生。
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為了客觀分析和評價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進壹步認識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呈現出以下特點:
1.法律意識明顯增強,但自覺追求法治精神的心理和習慣有待提高。
據人民日報:?研究(近10年大學生法律意識變化研究)顯示,近10年大學生法律意識明顯增強,但對法治的信任和信仰、對法律的深刻理解、自覺追求法治精神的心理和習慣有待提高。?經過多年的法學教育,特別是在高校開設了“法律基礎課”之後,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過去相比有了明顯的提高。
2.法律實用主義意識強,但社會價值意識弱。
法律的社會價值應該是維護公平和正義。法律能否實現其社會價值以及實現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公民法律意識的水平,決定其對法治目標實現的信心。目前,我國大學生普遍重視和認同法律的實用功能。大多數人認為學習法律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保護自己,知法守法,關心自己的品質、價值和利益,這是受實用主義法律價值觀影響較大的。
3.我對法律的價值有著深刻的理解,但我仍然需要確立我的信仰。
法律的根本價值在於正義,正義價值的實現依賴於實施法律的人對這壹價值的理解和信仰。依法辦事不僅需要知識和理念,更需要信仰。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律的正義性表示確信和尊重,但只有24%的大學生認為現階段憲法和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只有27%的大學生認為現實案件可以通過法律程序公正解決,73%的大學生認為在執法實踐中,權力往往壓迫法律,金錢可以買到法律,關系可以連接法律。這說明大學生對遵守法律、嚴格執法、起訴違法者缺乏信心,對社會主義法治缺乏堅定的信念。
大學生法律素質現狀分析:大學生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還要具備良好的法律素質,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然而,現實中,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容樂觀,存在諸多問題。很多學生對相關法律知識並不了解或者只是壹知半解。
1.大多數大學生缺乏法律知識。
法律知識是培養法律素質的基礎。掌握法律知識是大學法律基礎課的重要任務,但現實中大部分大學生對應用實用法律知識感興趣,對法律理論知識毫無興趣,對刑法、民法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知之甚少。法律意識的壹個重要指標就是維權,法律知識的匱乏造成了大學生維權意識淡薄,不會正確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導致誤用法律或者放任他人侵犯自己的合法權利。
2.大多數大學生對法律缺乏信心。
隨著法律基礎課的普及,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總體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能夠普遍掌握最基本的法律知識。然而,由於缺乏正確適用法律的指導,他們對法律知識的應用並不全面,甚至對某些法律知識和領域壹無所知。法律適用不規範,甚至出現知法犯法的現象。這些現象主要是由於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缺失。由於媒體的過度炒作和社會現象的刻意負面引導,導致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人們對法律的權威性產生懷疑,導致大學生對法律產生排斥心理,覺得法律無用,或者只關註法律規定的權利,忽視法律規定的義務,沒有正確的權利義務觀。
3.大學生缺乏維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