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津縣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毛雲華。現在的基層組織及其主要職能,既是縣級黨委的工作部門,也是縣級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他們被列在縣委員會的組織序列中。主要任務是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法治建設的廉潔、高效、協調、規範的黨政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第二,加強基層組織的責任和職能的必要性。新形勢下,機構編制工作量大大增加,工作要求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對機構編制部門來說將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機構編制規範管理和事業單位網上登記管理有許多新的要求。當前,基層組織工作面臨的形勢可以概括為:(1)機構編制任務越來越重。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作出了關於進壹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以實現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總體目標。基層編辦是直接負責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職能部門。每次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都涉及方方面面,任務十分艱巨。因此,基層編輯部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要做的工作還很多,任務會越來越重。(2)對機構編制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前,機構編制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既有基層與上級的矛盾,也有基層與編制部門的矛盾。從基層來看,趨勢是增加人員數量,而從上級編制部門來看,趨勢是減少機構,減少人員數量,造成需求的缺口和矛盾。既要執行上級部門的規定,又要考慮基層部門的實際情況。既不能隨意增加人員編制和人員,也不能影響工作。新時期的實際情況決定了人事工作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3)機構編制管理問題越來越多。根據機構編制現狀,可以從當好參謀助手、加強編制監督、建立聯系機制、實行首問負責制等方面強化基層機構編制的職責和作用,進壹步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1)積極獻計獻策,當好參謀助手。與黨委和政府的其他部門相比,編辦沒有決策權,但編辦作為議事協調機構的辦公室,處於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編委會的意見、建議和研究成果可以成為黨委、政府和編委會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編輯部在完成黨委、政府和編委交辦的具體事務的同時,也要把自己當成編委的“智囊”,註意充分發揮參謀助手的作用,既要善於做事、辦實事,又要善於建言獻策,真正當好編委的參謀助手。特別是在機構改革、行政管理體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等重大問題上,要結合本地實際,把握準上級政策,深入剖析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深層次矛盾,深入細致思考壹些全局性、前瞻性問題,與黨委、政府、編委共同努力,從黨委、政府的角度研究解決重難點對策。(2)善於查漏補缺,加強監督檢查。目前縣級編委的領導由縣級黨委政府領導兼任。黨委、政府、編委僅僅靠領導開會、講話、發文件來決定機構編制,顯然是不夠的。說到底,大量的具體工作必須通過編輯整理來完成。所以編輯部要善於查漏補缺,在職責範圍內,想領導的工作沒想到,做領導沒想到的工作。對於編委領導沒有考慮或考慮較少的問題,要有超前思考的主動性、發現問題的敏感性、研究問題的積極性,力求捕捉問題準確、思考全面、研究透徹。在取得領導支持或認可的基礎上,重點抓好編委領導決策的落實,特別是督促檢查,切實把督促檢查納入日常工作。對編委全面負責,對發現的違反機構編制管理的問題,如:擅自增加機構規格、增加人員編制、人浮於事、超職數配備領導幹部等,要及時糾正。及時向編委會提出解決方案和建議,利用好編委會領導的影響力,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確保各項決策落到實處。(3)建立聯系機制,做好協調工作。基層編辦負責機構編制管理,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情況復雜。它不僅與組織、人事、財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涉及所有黨政機關、群眾團體和事業單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編輯要認識到自己崗位的重要性,及時建立聯系機制,做好各方面的協調工作。對於職能交叉、上下級關系、同級部門之間關系不順等棘手問題,要理性地、有規律地、有理有據地、有節制地處理。要堅決聽從黨委政府的意見,站在全局的高度,善於以大道理勸小道理,以大道理勸歪理。能設不設的機構要設,堅決不設,能增不增的機構要增,堅決不增。對於能夠通過編輯部協調解決的問題,編輯部應盡力協調解決。對編輯部協調解決不了的問題,要提出合理化建議,及時向編委會報告,由黨委、政府和編委會領導協調或裁決解決。(四)實行首問首辦制度,提高服務水平。切實落實首問首辦責任制,明確第壹個來咨詢辦事的在職人員為首問第壹責任人。首問、首辦負責人必須熱情接待並認真審核提交的相關材料,屬於自己職責範圍且材料齊全、符合條件的可當場辦結。當場不能完成的,告知完成時間;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壹次性告知需要補充的材料;對於不屬於其職責範圍的事項,應告知承辦部門和人員的詳細情況,必要時電話聯系或親自帶隊。綜上所述,基層組織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責和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要當好管理者和服務者。壹方面,要深入基層搞好調查研究,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服務,發現問題,及時咨詢解決。另壹方面,要充分發揮職能優勢,為縣域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健康協調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上一篇:兩性簡史下一篇:如何實現壹個高產、可持續和充滿活力的全球糧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