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光緒二十九年)要實行“新政”,內容包括改革教育,振興女子學校,頒布了《女子小學章程》和《女子師範學校章程》。在封建統治下,中國壹直主張“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女校的崛起之路是緩慢而艱辛的。
青島成為德國租界和自由港後,來青島的外國人不斷增多。他們帶著年幼的孩子漂洋過海來到青島從政或經商,對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視。於是,延續歐洲教育體系的單性教育應運而生。根據1924膠澳商埠教育公報,青島最早的女子學校成立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當時稱為天主教女子學校。
當時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有12名教師,全部是天主教修女,學生80多人,大部分是外國籍的女兒。學費是350多元。高昂的學費在當時普通人眼裏是天文數字。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的教學以英式教育為基礎。提到英國天主教女子寄宿學校,就讓我們想起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中簡愛被虐待和歧視長達十年的洛沃德學校。)其教育宗旨是“培養性格,培養未來能適應不同社會階層的女性”。除英語、數學、歷史、地理、德語外,還特別註重家庭教育,如家政、裁縫、刺繡、繪畫、編織、烹飪、速記、音樂等,以培養歐洲淑女為教育模式。
1905,青島市第壹所女子中學——伊美學院成立。伊美學院,又稱舒凡女子學校,由德國和瑞士基督教同胞協會創辦。最早隸屬於禮賢書院,1910搬出禮賢書院,成為獨立女校。當時只有4個老師,德國女老師2個,中國女老師2個,20個學生。1915已關閉。日本占領青島後,青島高等女子學校於4月創辦,1916。學校設在原德化高等學校,學制3年,相當於高中教育。課程包括修身、日語、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繪畫、體操、家務、縫紉等。,後遷到箬水山(今水水山)腳下。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有三所最著名的女子中學——公立青島女子中學、私立文德女子中學和私立龔升女子中學。這些女子學校培養了許多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島市副市長、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是文德中學女生,著名微循環專家修瑞娟曾是市女子中學的學生。很多女校學生還是體育方面的高手,成為青島運動場的優秀女運動員。青島最早的女排和女籃都是在這三所女子中學產生的。
很多在女中教書的老師也是響當當的人物。65438-0932年,陳香河來到青島市中學當語文老師,同時在市女子中學兼職任教。1934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秋青在市立女子中學任教。65438年至0935年,左聯創始人之壹、作家孟超被青島文德女子中學聘為初中語文教師。從1932到1934,許地山夫人的妹妹周明熙是青島龔升女子中學的校長。
當然,能上這三所女校的女學生,家庭、生活條件都很優秀,而且很大程度上,這三所學校培養出來的淑女、紳士,都有著攀龍附鳳的重量在婚姻上。還有人甚至中學壹畢業就找了個好人家嫁了,成了“幸福”的全職太太。建國後,市女子中學更名為青島二中。1952 165438+10月11,青島市民辦中學通過國家驗收,龔升女子中學改為青島市第七中學,文德女子中學改為青島市第八中學。
青島女子教育已有百年歷史。在中國教育史上,女子學校誕生較早。當外國軍艦的槍口打開清政府緊閉的大門時,清政府迫於形勢,19。
2003年(光緒二十九年)要實行“新政”,內容包括改革教育,振興女子學校,頒布了《女子小學章程》和《女子師範學校章程》。在封建統治下,中國壹直主張“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女校的崛起之路是緩慢而艱辛的。
青島成為德國租界和自由港後,來青島的外國人不斷增多。他們帶著年幼的孩子漂洋過海來到青島從政或經商,對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視。於是,延續歐洲教育體系的單性教育應運而生。根據1924膠澳商埠教育公報,青島最早的女子學校成立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當時稱為天主教女子學校。
當時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有12名教師,全部是天主教修女,學生80多人,大部分是外國籍的女兒。學費是350多元。高昂的學費在當時普通人眼裏是天文數字。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的教學以英式教育為基礎。提到英國天主教女子寄宿學校,就讓我們想起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中簡愛被虐待和歧視長達十年的洛沃德學校。)其教育宗旨是“培養性格,培養未來能適應不同社會階層的女性”。除英語、數學、歷史、地理、德語外,還特別註重家庭教育,如家政、裁縫、刺繡、繪畫、編織、烹飪、速記、音樂等,以培養歐洲淑女為教育模式。
1905,青島市第壹所女子中學——伊美學院成立。伊美學院,又稱舒凡女子學校,由德國和瑞士基督教同胞協會創辦。最早隸屬於禮賢書院,1910搬出禮賢書院,成為獨立女校。當時只有4個老師,德國女老師2個,中國女老師2個,20個學生。1915已關閉。日本占領青島後,青島高等女子學校於4月創辦,1916。學校設在原德化高等學校,學制3年,相當於高中教育。課程包括修身、日語、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繪畫、體操、家務、縫紉等。,後遷到箬水山(今水水山)腳下。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有三所最著名的女子中學——公立青島女子中學、私立文德女子中學和私立龔升女子中學。這些女子學校培養了許多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島市副市長、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是文德中學女生,著名微循環專家修瑞娟曾是市女子中學的學生。很多女校學生還是體育方面的高手,成為青島運動場的優秀女運動員。青島最早的女排和女籃都是在這三所女子中學產生的。
很多在女中教書的老師也是響當當的人物。65438-0932年,陳香河來到青島市中學當語文老師,同時在市女子中學兼職任教。1934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秋青在市立女子中學任教。65438年至0935年,左聯創始人之壹、作家孟超被青島文德女子中學聘為初中語文教師。從1932到1934,許地山夫人的妹妹周明熙是青島龔升女子中學的校長。
當然,能上這三所女校的女學生,家庭、生活條件都很優秀,而且很大程度上,這三所學校培養出來的淑女、紳士,都有著攀龍附鳳的重量在婚姻上。還有人甚至中學壹畢業就找了個好人家嫁了,成了“幸福”的全職太太。建國後,市女子中學更名為青島二中。1952 165438+10月11,青島市民辦中學通過國家驗收,龔升女子中學改為青島市第七中學,文德女子中學改為青島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