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請問沈陽哪裏可以做工傷認定?去哪裏做傷殘鑒定?

請問沈陽哪裏可以做工傷認定?去哪裏做傷殘鑒定?

1,沈陽工傷認定應向沈陽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

根據2018最新《工傷保險條例》第三章第十七條的相關規定: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的,其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特殊情況下,經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照前款規定申請工傷認定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可以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

2.傷病殘鑒定在最新的2018《工傷保險條例》中被列入勞動能力鑒定,需要由設區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

根據2018最新工傷保險條例第四章第二十五條:

設區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後,應當從其建立的醫療衛生專家庫中隨機抽取3名或者5名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由專家組提出鑒定意見。

設區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根據專家組的鑒定意見,對工傷職工作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必要時,可委托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協助進行相關診斷。

擴展數據:

工傷認定技能:

壹、迅速確定工傷單位名稱

單位沒有給員工買工傷保險,工傷賠償責任全部由用人單位承擔,所以基本不可能主動為員工申請工傷認定,甚至千方百計逃避工傷賠償責任。即使買了工傷保險,用人單位仍然需要承擔部分賠償責任,也存在不主動申請工傷認定的可能。

作為工傷職工,如果不知道用人單位的確切名稱,就無法確定追索對象。因為在實踐中,有很多員工不知道自己單位的名字,尤其是工程的分包。像包工頭這樣的農民工,很難知道自己的雇主是誰。因此,確定工傷賠償的用人單位和賠償主體是最基本的條件。

二、收集和提供證明勞動關系和工傷事實的證據。

認定工傷最基本最核心的兩個條件是證明勞動關系和證明已經發生工傷的事實。那麽有沒有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或者工作證、上崗證等勞動關系證明呢?現場目擊工傷的工人有願意作證的嗎?

這些證明材料是申請工傷認定的必備材料。沒有這些材料,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甚至不會受理工傷認定申請。雖然工傷職工可能能夠收集到壹些證明材料,但更多情況下,工傷職工無法自行收集並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必要時,專業的工傷律師可以調查收集配套的勞動關系和證明發生工傷的事實,通過律師尋求媒體和相關部門的幫助。

三、用人單位不申請工傷認定,自己必須申請。

無論是否參加工傷保險,工傷認定都是處理工傷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工傷認定首先是用人單位的義務。用人單位未在規定期限內申請工傷認定的,工傷職工及其近親屬可以在壹年內申請。

因為申請工傷認定有明確的期限,逾期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予受理,追索工傷保險待遇,仲裁和法院不予支持。

所以不要相信用人單位沒有虛假或者言不由衷的承諾,以免錯過申請工傷認定的時限。

四、工傷索賠的賠償項目如下:

1,壹般傷害賠償(未達到傷殘)

醫療費、傷者住院期間的夥食補助費、生活護理費、工傷期間的工資、交通住宿費。

2.殘疾補償

醫療費、工傷人員住院期間夥食補助費、生活護理費、工傷期間工資、交通住宿費、輔助器具費用、壹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壹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壹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3.死亡賠償

喪葬補助金、壹次性傷亡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

4.員工下落不明。

員工外出或搶險救災時下落不明的賠償項目,應根據不同情況確定。職工未被宣告死亡的,其直系親屬可獲得的補償項目包括:供養親屬撫恤金、50%的壹次性死亡補助金(遇有困難);

職工被宣告死亡,直系親屬可以獲得的賠償項目:喪葬費、供養親屬撫恤金、工亡壹次性補助金。

動詞 (verb的縮寫)《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中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壹次性工亡補助金:

1.喪葬補助:6個月統籌地區職工月平均工資。

2.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本人工資的壹定比例支付給去世職工生前無勞動能力並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的親屬。

標準為:配偶40%,其他親屬30%,喪偶老人或孤兒10%。受撫養親屬的核定養恤金總額不應高於因工死亡雇員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範圍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3.壹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2010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2009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

殘疾職工在帶薪停職期間因工死亡的,其近親屬享受本條第壹款規定的待遇。壹級至四級殘疾職工在停薪留職期滿後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壹款第(壹)、(二)項規定的待遇。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工傷認定

  • 上一篇:企業不簽訂勞動合同的法律依據是什麽?
  • 下一篇:如何進行人力資源管理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