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邱琦雜文讀後

邱琦雜文讀後

邱琦的散文集《光——我在山裏的日子》出版。小燕是壹位有著深厚多元文化積澱和良好寫作潛質的青年作家。讓人刮目相看的是,她的散文結構更加文藝;敘事更廣更深;文字更從容,更有底氣,更有文字的真精神和根。

邱琦,出生於1976,中學教師,現住廬山風景區壹座大山裏。她真誠矜持,很少與外界接觸。教完之後,在家照看孩子,看書,逛山,想地球。這和她閱讀了大量的藝術、文學、哲學、自然科學的中外書籍有關。從倪青的許多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外國作家如梭羅、卡爾維諾、邵青·閻娜、王爾德、伍爾夫以及古詩、《詩經》和繪畫藝術對她的影響。

邱琦的人文主義傾向是獨立和自由。也是不同的,邊緣的,獨特的,獨特的,獨特的。因為文學不是葉笑言的命運,她也沒有文學意識。邱琦只從生活和文化的土壤中吸取養分。她追求的是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所以邱琦說:“平日裏,自然文學和美術方面的書籍是我的主要閱讀對象。但我每年都會看幾本小說和哲學著作。我想明白壹些事情。似乎只有這樣,我才能觀察自己和環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所以,除了工作和生活,她從文化的沃土、藝術的色彩、節奏、自然的懷抱中走向生活本身。而她出版的這本散文集,可以說是她見證事物、感悟人生的記述。邱琦的廣泛閱讀和吸收,以及他對生命和自然的體驗和探索,雖然不是為文學做準備,但卻萌發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美麗風景。

讀了邱琦的《輕羊毛》,發現她的散文裏有莊子式的自我關照(品明月,山風吹,山外);有薩特對人和事物客觀存在的凝視、洞見和自覺反思(精靈、行走、貓、藍影、淩霄);還有尼采孤獨的擁抱和對生命揮之不去的糾結。(窩,空瓶,回家的方向,山裏的小屋);在她的散文框架風格中,往往有線條和色彩脈絡讓人印象深刻;有音樂流動的旋律、舞蹈起伏(狂歡、破解、夜讀、女人削蘋果)等元素。可以說,邱琦對中西方文化的廣泛涉獵,奠定並滋養了她豐富的文學背景和獨特的看世界的眼光。

《光——我在山裏的日子》是葉笑言的第壹部散文集。壹出道,她就以獨立的寫作品格和女性敘事風景,在散文敘事藝術的枝頭搖擺。如果說,這本散文集中的短文,是夜空中閃爍的星星;然後她的長篇敘事就像荒野中的篝火。她用女性獨特的眼光、思維和不同的、不同的語境講述、描繪、抓拍身邊的生活和世界。

當我遇到“倪青”的時候,我有壹種回歸生活本真,找到人生真諦的感覺。它像壹個流動的聲音或壹縷自由的風,對我說話,並註入我的身體和血液:

“光線從枝葉中溢出,樹木和隱藏在森林中的老別墅變成了透明的亮片,紅色、綠色或黃色...陽光從天空的中心發出。米斯利充滿詩意和溫暖的語言總是讓我感動。這裏的每壹株植物,每壹個物種,每壹扇窗戶,每壹片小瓦片,都被古老的陽光照亮和迎接過。在森林的光影之間,樹木發出無聲的聲音,樹幹上的絲絨苔蘚似乎發出輕輕的摩擦聲。樹葉沙沙落下,在頭頂和腳跟上飛舞...壹種被陽光和樹影封住的奇妙的厚度,讓每個走在山路上的人都感到寧靜和快樂。”(《慢慢走在山間》)

讀邱琦的作品,壹定要和她的文字保持距離,不必在意她寫了什麽,怎麽寫的。這要看妳在她壹把把的文字裏知道了什麽或者遇到了什麽。

《石頭的問題》講的是壹顆在冰川世紀墜入人間的石頭,或者說是四世紀冰川的遺址,沈睡在時間的河流和歲月的咬痕中。這塊石頭的存在是偶然的;遇見壹個孩子,壹個老人,壹對年輕的戀人,壹個中年人,壹個畫家,壹個科學家,也是偶然。但在不同的人眼裏,它折射出不同的神秘色彩,推給讀者的閱讀觀感是這塊石頭巨大的孤獨和深深的悲傷。——因為,在作者的筆下,這塊石頭是從天而降的壹滴淚!

壹個輕詩意的童話,從事物的表層和深層的敘述,從多重視角的轉換和女性的敘述聲音,從遠古歷史和歲月的引人入勝的思想中,作者抽離、展現、審視和探詢的是世俗塵埃和世界影像中的生命和世界的本源。作者從這個童話的整體結構邏輯出發,理性地潛進自己思想感情的最深處,通過她對這塊無聲無色、無知無覺、無夢無眠的石頭的凝視、想象和追問,用充滿活力和張力的活躍語言,從事物和時間的偶然性維度,闡釋了人的存在和偶然性。文章借助隱喻、象征等手段,對生活場景和人們的未來寄予深切的關懷和美好的祝願,並在字裏行間呈現出多種指稱語義和“意蘊”的審美韻致。足見壹個女人看事情復雜細致的心思和理性思辨的色彩。

《貓》是壹部以散文和詩歌語言為框架的寓言小說。文筆輕松輕松,妙筆生花,有多層閱讀的意味。站在更高的山上,作者用寧靜的語言、從容的語言和不加修飾雕琢、不見風浪的語言,借壹只具有動物屬性的貓,在棚子上違建壹個“拆”字;運用復調結構、明暗多線交織、片段拼貼、步步鋪墊不留痕跡的手法,用壹條清晰的線寫出壹只被遺棄的流浪貓生活在黑暗地下室的故事。同時用三條交織隱藏的線來抹去三個家庭的生活現實。畫面平靜,但背景嘈雜,敘事平靜。小說通過情節主線的交織和經過細節的潤色,用缺席的在場和背景,以及貓與人、貓之間的微妙關系代替前景,完全融入小說的敘事陷阱,形成壹種無形結構下的內呼外喚的暗流和對整個故事的某種控制力;作者站在社會文明背景下的性別泥潭與困惑的敘事場景中,以女性的眼光審視女性自身,從女性的生命圖景與生活情境中拆除、清除束縛女性生命與生存現實的藩籬與障礙,從而踏上以“人”為“愛與存在”的生命意向的女性自我追求與自我解放之旅,開啟女性的獨立、自由與生命最大化。

這部寓言小說通過對人類性別世界的洞見和探索,在哲學、美學和生命科學的意義上對女性寄予了遙遠、光明、溫暖的遐想,對完美主義和理想主義進行了深刻的美學探索。作者以其荒誕的敘述和徘徊的生死思考,將讀者引入人類生存現實的泥沼,使人們實現自我,尋求自救。

《身體的記憶》描述了壹次醫院手術的經歷。她不僅僅是壹個經歷過痛苦的人,似乎親身經歷過生死。通過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幻覺和拼貼以及意識反應的影像碎片,從生育、疾病、衰老等女性身體的各種痛苦和生命信息中,體驗和慰藉此時、此地、此地、此生的人生痛苦和辛酸,以及人生的諸多糾結;親身感受生命的脆弱,體會生命的輕與重。這原本是女性沈重而悲傷的心情,但在作者的筆下,卻散發著人間親情愛情友情的甜蜜溫馨。身體的信息,生命的節奏,是壹曲跌宕起伏、高亢激越的生命交響曲:“當又壹個春天來臨的時候,我會帶上自己的身體記憶和生命人格,再壹次燦爛地微笑,輕盈地舉起雙臂,將雙腿高高地踢向天空,奔跑跳躍。”

生活在這個頗為個人化的時代,生活在五光十色的人群中的邱琦,努力收縮自己和生活本身,走回生活的內在臺階,就像在樹葉的葉脈上爬行壹樣,輕輕地,輕輕地,不帶起壹粒灰塵。她在自己的生活秩序中獨自說話。在她生活的內在方面,她捍衛和抵制她內心外部的噪音和灰塵。在塵煙紛雜的世界裏,她是壹個缺席的女人,似乎偏離了時代的主旋律。她躲在安靜、悠閑、赤子之心的群山懷抱中,閱讀、沈思,記錄自己經歷、目睹、感受到的個人故事。但是,邱琦不是遊於汙垢之外的柔弱女子,在野外是孤獨的,是平靜的;她只是拒絕違背自己內心的自然、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不想在世俗的塵埃中流入人們的視野。在《淡淡的牛仔布》的大量零散文字中,可以看出她的用心超脫塵埃,文筆從容、淡定、熱烈、明快:“我看過吳冠中先生的壹部作品《爬藤》,他的爬藤有壹種恬淡的詩意和夢幻的意味,每壹行都有豐富的表達和探索。藤蔓在畫家的筆下獲得了怎樣的靈魂,獲得了怎樣崇高而清晰的自由。”(《爬藤》)。

讀《光》時,我覺得葉笑言的文字並不像她說的那樣“光”。因為在她筆底流淌的人事故事裏,不僅有思想感情海岸線的起伏,還有她血液裏理性哲學的不穩定因素。每壹個字都是精神的礁石。在秋的靈魂的原野上放牧的,不是晨鐘暮鼓般悠長寧靜的生活,而是起伏跌宕的內山和綠沙般的精神。

邱琦的散文呈現出簡單與豐富、簡單與復雜的特質。在倪青的敘事中幾乎沒有重大事件。她從壹滴水中找到了天堂。他作品中的人、事、物、景,從壹片樹葉、壹根藤蔓、壹片雪花,向讀者傳達心靈的純凈、精神的升華、靈魂的潔凈(樹葉、雪為羽、攀緣的藤蔓、精靈);壹顆糖果喚起夢幻般的人間冷暖(“蘇蘇的花糖”);壹個空瓶,交織著茫茫世界中人與時間的縱橫,是親情與鄉愁的血液(空瓶);壹件布衣,與物從事原始定向,綻放關於美好的結構、秩序、品質、意向的絢爛花朵(布衣);壹朵雲反映了人們(在雲下)從腳下的生活現實中去探索和憧憬更廣闊、更遙遠、更豐富的精神世界的美好心境。邱琦的作品敏感、輕快、直率而深刻。而且文字閃爍,語言震撼。在她的文字裏,有對美好事物的無聲思考,都指向人的精神深處,都能震撼心靈,激發深邃悠遠的思考。她從世界的起源和人的存在出發,對人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進行了審視、追問和探索,對人和世界寄予了美好的精神希望。

當代散文在同化思維、固化語境、軟化、矯情、塑幻的敘事範式中,呈現出僵化的散文模式和陳腐虛假的語言味道。如果說真誠、質樸是散文語言的精髓,那麽葉笑言可以從傳統文化的滋養和世界文學撲朔迷離的敘事星空中走回自己;她以與生俱來、回歸自然的心態,形成了以文字的真精神、文字的根性為核心的敘事語境。這是這本散文集的高貴之處,也顯示了葉笑言文字的從容、自由和尊嚴。

邱琦從文化和生活的沃土走向了她自己和生活本身。文學、哲學、自然科學、美術、舞蹈給了她壹個階梯,讓她看到了什麽是歲月的雲霧深處,哪裏是歷史的起源,哪裏是人的根;中國古代文學和世界文學的光輝激發了她的詩歌才華。她的內心世界是壹個深邃而美麗的豐富寶庫。物理世界裏壹片飄落的雪花,樹梢上鳥巢的微微顫動,巖石上壹片如夢似幻的青苔綠,都飽含著她在女性視野下的慈祥目光和人性悲憫,以及她對事物和世界的理性審視和反思。讓我讀,仿佛總能觸摸到宇宙中的神秘之美,說不出的神奇和永恒。從她話裏的意思,我也感覺到作者年輕靈魂的喘息聲似乎就在我身邊。

懷著壹顆敬畏和感恩的心,我把目光和思緒埋進了這本散文集的閱讀中,文字的真諦和詞根所蘊含的清晰脈絡、磁性現實、跳躍的哲學肌理和語言肌理瞬間穿透了我的靈魂。我看書的時候,裏面會有壹個溫柔的聲音:“哦!”。

燕卷河,壹條伊聽得見的,閃爍著生命之波的河流,從腳下向天空隱去。留給讀者的是“青山白雲”之類的文字景觀和理性哲學的燦爛星光。

我覺得,到了文學的秋天,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在寫作上,也沒必要對文學有太多責任。保持她寫作的良心、本真、美好、溫暖,是很難能可貴的。

落筆的時候,我還想說,任何壹種書寫的人物,既是壹種敘事模式,也是壹種文學的枷鎖。願秋天在她寫作的真實的樹林裏是愉快和綠色的。

  • 上一篇:不償還欠銀行貸款的後果
  • 下一篇:權威解讀最高法新規如何明確規範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的處理。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