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的《國富論》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不同方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促進經濟發展和繁榮。他采用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理論、法律政治理論和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
本文以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為基礎,分析了分工的決定因素,並結合新興古典分工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進壹步分析了不同階段不同經濟實力的欠發達地區如何選擇最優分工網絡,分析了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內在原因。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開篇就談到了勞動分工。他認為勞動分工和市場競爭是國民財富增加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然而,在100多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競爭理論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而分工理論卻相對蒼白。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古典經濟學,運用超邊際分析的方法,復活了斯密關於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認為,分工是由制度安排和交易成本共同決定的,即由交易成本決定的制度安排決定分工,分工通過分工經濟提高制度收益,進而降低交易成本。作者給出了兩個理論模型及其修正。
然後,作者證明了分工理論中的三個重要命題。
命題1:分工產生規模報酬遞增,這是經濟進步的源泉。
命題二:分工取決於分工,沒有任何外生優勢的簡單分工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命題三:經濟發展依賴於壹定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制度,在地理上是波浪式的推進過程。
此外,新興的經典分工理論證明,不同地區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增長效應,對應不同的分工水平。因此,面對不同的人口規模、制度供給和交通條件,欠發達地區應該選擇不同的分工模式。基於此,筆者將欠發達地區分為三類,並分析了它們各自的分工選擇。
區域模型1:人口眾多、居住密集的欠發達地區。
根據命題2,這類地區即使沒有任何優越的資源稟賦或比較優勢,也可以依靠自身的市場需求,選擇適當的分工模式,實現經濟進步。
筆者認為,應將這類區域細分為若幹子區域,將相關產業分類集聚,發展“園區經濟”,以節約交易成本,提高專業化水平,進而產生產業集群。
區域模式二:人口眾多、居住分散的欠發達地區。
這類地區以中國中西部的農業省份為代表。由於大部分居民地處廣大農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間的貿易交易成本高,制度創新成本更高,制度供給水平低。當務之急是提高專業化水平,以便與高級分工網絡相銜接。
提高市場分工水平有兩種途徑。壹是大力發展中小城鎮,提高城鎮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創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點是鼓勵專業化生產和服務,為個體私營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服務。根據1命題,即使政府有意扶持某些產業,也應該在專業化的基礎上選擇以農產品為核心的分工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