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人們挨餓,挑戰權威發現水稻雄性不育。
65438年至0960年,天災人禍帶來了全國範圍的饑荒,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們也面臨著饑餓的威脅。有壹天中午,他走出校門的時候,看見遠處的馬路上圍著壹堆人。他走近壹看,路邊躺著兩具骨瘦如柴的屍體,圍觀者的臉上寫滿了悲傷。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感受到了“餓死”二字的刺痛。他深刻體會到什麽叫“民以食為天”,他覺得自己應該也必須做點什麽。
當時,米楚林和李森科的“無性雜交”理論——即“無性雜交可以改良品種,創造新品種”的傳統論斷壟斷了科學界。袁隆平繼續做了很多實驗,還是沒有頭緒。他開始懷疑“無性雜交”壹貫的正確性,並決定改變方向,沿著孟德爾和摩爾根當時被批判的遺傳和染色體理論探索和研究水稻雜交。當時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根本沒有雜種優勢。“別人說我是‘鬼57’(長沙話,意思是不務正業),我不理。”從此,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雜交水稻的科研課題。
1960年7月,盛夏的壹天,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早稻田裏,袁隆平像往常壹樣卷起褲腿,下課後去稻田裏檢查。突然,他發現了壹種植株高大、籽粒飽滿的水稻“鶴立雞群”。如果他得到了寶藏,他立即用布做標記,反復觀察,並收集花藥進行顯微鏡檢查。
第二年,他種下收獲的種子,結果長出的水稻又高又矮。“當時,我非常失望地坐在山脊上...突然我受到了啟發。水稻是自花授粉,不會有性狀分離,所以壹定是自然雜交!”
袁隆平馬上想到,如果人工摘除雌雄同體水稻的雄花,並給予另壹個品種的花粉,就可以獲得具有雜種優勢的種子!但是單靠人力是不可能大量生產這種種子的。如果專門培育壹種雄花退化的水稻,與其他品種混合,只要用竹竿壹趕,花粉就會落在雌花上,就能產生大量的雜交水稻種子!
想到這裏,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自信了。接下來幾年的夏天,水稻開花的時候,他拿著放大鏡,頂著烈日在田裏苦苦尋找。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農校洞庭早秈稻田中發現了壹株奇特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為國內首次發現。人工授粉後,產生了第壹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數百粒。
1965年7月,在安江農校附近的稻田裏,對14000多穗水稻進行了逐穗檢查,加上去年發現的不育株,共發現6株。經過兩年春播秋翻,4個* * *品系已繁殖1 ~ 2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發表了他的第壹篇論文《水稻雄性不育》,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第4期(17卷)。這是他第壹篇關於雜交水稻的論文,直奔禁區。
今天回憶起這壹切,袁隆平深有感觸地說:“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作為壹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多讀書但不迷信書本,也不懼怕冷嘲熱諷和新奇。如果妳總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妳將永遠不會創造新的想法,妳將永遠不得不跟隨別人。科技創新不僅需要仁者的胸懷和智者的胸懷,更需要勇者的勇氣和善者的堅韌。我們只要敢想、敢做、堅持,相信自己能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技能自主創新,做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就能成功。”
10年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