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規劃的必要性、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規劃的必要性、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7.2.1必要性

《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在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類活動的強度和範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對包括地質環境在內的人類生態環境的幹擾和破壞也與日俱增。在許多地區,不同程度的自然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和損失成倍增加。礦產資源和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各種工程活動,也給城市和公共基礎造成了人為的地質災害,如地面沈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這些也是常見的。特別是地面沈降大多發生在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密度最大、公共基礎設施最密集的東部地區,成為這些地區乃至全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防災減災已成為國家的長期目標和任務。因此,加強地質災害監測,規劃建設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在監測的基礎上實現地質災害的控制和地質環境的保護,既是防災減災的需要,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最基本保障。它是壹項重要的基礎性和公益性國家地質工作。本文從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幾個重要方面簡要論述了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監測的必要性:

(1)確保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安全,滿足西部大開發戰略需要。

中國有20多條鐵路幹線和所有山區公路受到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危害或威脅。在大型水庫和河流的岸邊,尤其是峽谷中,經常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堵塞航道,引發洪水。我國中東部沿海平原和盆地的地面沈降、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嚴重威脅和破壞基礎工程設施。加強對這些基礎工程設施和沿河危險區域的地質環境監測,采用科學的分析方法進行預測預報,是壹項長期的工作。

西部大開發戰略把加快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首位,包括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大江大河中上遊幹(支)水控工程、內河航道、青藏鐵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等。這些重大工程地理跨度大,大多位於或經過地質災害易發區。為了保證這些工程的安全建設和運行,有必要加強對地質環境的監測。

(2)城市化對地質災害監測的需求。

目前,中國有668個城市。預計2020年左右,我國城市化水平將提高到45% ~ 50%,全國城市數量將達到1000 ~ 1100。城市是人類活動最集中、環境地質問題最突出的地區。為了保證城市化進程,指導城市規劃,防止不合理工程活動引起的地面沈降、地裂縫、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和其他環境地質問題,有必要加強城市地下水環境和地質災害的監測。

(3)礦產資源開發對地質災害監測的需求。

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帶來了許多環境地質問題和大量的地質災害。年礦石開采量57億~ 60億噸,礦山企業每年產生固體廢物6543.8+033.8億噸,尾礦26.5億噸,處置率僅為6.95%。礦山固體廢物的隨意堆放造成了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地下采礦活動引發的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十分突出。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十分薄弱,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任重道遠。為了保證礦產資源的安全開發和礦山地質環境的有效管理,必須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的監測。

7.2.2指導思想

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壹系列方針政策。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充分認識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動員全社會力量,從我國地質災害發生發展的實際出發,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正確處理長遠與當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依靠科技進步,運用新理念、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實現地質災害的有效監測、預報和預警,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保護和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提供有力支撐。

基本原則

(1)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的原則。

建立健全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為國家和地方宏觀調控提供依據,指導國土資源開發整治。

(2)突出“以人為本”

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重點監測山區、平原和不同災情。在突發性地質災害集中的地區,主要目的應當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確保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緩慢變化的地質災害應由專業監測人員進行監測和規劃。

(3)群體與專業化相結合的原則。

建立以縣、鄉、村為基礎,全民參與,群防群治的群防體系,是多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也是避免人員傷亡,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的重要保證。

(4)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分級管理

緊密結合生產力和人口分布情況,統籌規劃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制定切實可行的階段性實施方案,明確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在地質災害監測中的責任和義務,統壹管理和分級管理(國家、省、市、縣)相結合,處理好全體與局部、長遠與當前的關系,優先開展重點區域和重要經濟區(帶)的監測。

(5)監測網絡建設與保護並重。

摒棄重建設輕保護的觀念。嚴禁壹邊建設,壹邊破壞。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明確保護責任,落實保護費,切實保護監測儀器、設備、設施的建設成果。

(6)站網建設與能力建設並舉。

在不斷完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基礎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機構、法律法規、技術規範、信息系統、人力資源和研究能力建設。

(7)專業服務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並重。

地質災害監測信息不僅要為國家決策和專業調查評估提供支持,還要為公眾提供地質災害現狀信息和防災減災信息。

(8)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監測工作質量。

加強科學研究,完善監測設施,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升監測能力和服務水平。

(9)建立多渠道融資機制。

各級地質災害監測機構的監測經費應納入同級政府財政預算。多渠道籌集監測經費,設立各級地質災害監測專項資金,確保監測工作順利實施。

目標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國家和地方宏觀調控和指導國土資源開發整治提供依據;從地質環境可持續開發利用的角度提出區域發展戰略建議;改善生活環境,保障交通要道的安全暢通和水電工程的正常運行;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在基本掌握中國地質災害分布和危害程度的基礎上,建立並逐步完善中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體系。

(1)總體目標

從現在起到2020年,在逐步摸清我國地質災害分布和危害程度的基礎上,建成覆蓋全國的較為完善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立以省(區、市)和部分縣(市)地質環境監測站為骨幹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成較為完善的中國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骨幹網,重點區域和重要經濟區(帶)達到監測數據實時采集、分析和預警預報水平。地質災害防治以被動救災為主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轉,人為有效控制了地質災害,使損失不斷加大的趨勢得到了有效控制。

(2)階段目標

1)到2010年,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目標是:①群測群防監測網絡覆蓋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1400個縣(市),形成縣、鄉、村三級監測體系。(2)初步建成了由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參與的全國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骨幹網絡。(3)重要交通幹線和水利工程區域專業監測預警系統初步建立。充分推廣高新技術在地質災害監測中的應用,運用計算機技術、3S技術等先進手段,提高監測預報自動化水平。(4)在進壹步完善群專結合、群測群防的監測網絡的同時,建成分布在全國各省(區、市)的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示範系統。⑤建立較為完善的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網絡系統,重點區域和重要經濟區(帶)的專業監測應初步達到監測數據實時采集、自動分析和自動預警預報的水平。⑥重點地區和重要經濟區(帶)地面沈降等緩慢性地質災害監測網絡體系初步建立。力爭使我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儀器設備達到國際水平。

2)到2020年,以地質災害監測管理法律法規為支撐,國土資源部門地質災害監測管理職能全面到位,逐步納入科學化、規範化、法制化軌道;使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覆蓋全國的綜合監測、預警和預報網絡,結合重點地質災害防治區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建立全國地面沈降、地裂縫等緩變地質災害實時監測系統;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網絡,實現地質災害監測數據的自動采集、傳輸、存儲和實時發布。建設比較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預警指揮系統。

  • 上一篇:美容院退款的法律法規
  • 下一篇:社工口號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