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釋放了哪些信號?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釋放了哪些信號?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釋放了哪些信號?

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

支持直接融資。

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我們壹直被詬病融資結構不合理,間接融資比重過大。這就造成了壹旦經濟周期回落,銀行資產壞賬率增加,產生系統性風險,抵消政策。所以政府壹直主張增加直接融資。”美聯儲證券首席投資顧問胡曉慧7月1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由於我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不完善,存在各種套利和內幕交易,直接融資的擴大受到限制。

“隨著監管部門堅決打擊套利,嚴控大股東‘清倉’減持,嚴厲打擊各類非法融資,堅決打擊各類內幕交易等違法行為,將有效阻斷套利資金的通道。”胡曉慧說。

他進壹步表示,未來隨著a股加入MSCI、債券通“北向通”的開通、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的推出、養老金和企業年金的入市,長期將有超過4萬億至6萬億元的合規資金逐步入市。“合理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我們的經濟前景更加光明。”

“考慮到我國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發展的現階段和特點,中央政府仍然采取鼓勵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並重的發展戰略,但在直接融資層面,更希望通過創新提升增量。”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東方金誠評級副總監於春江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資本市場進壹步向實體經濟傾斜,實體經濟在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將迎來新的機遇。債券市場融資規模有望進壹步提高,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有望繼續快速擴張。

在光大證券(15.570,0.08,0.52%)首席分析師滕胤看來,我國整體金融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成為制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短板。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需要不斷推進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完善主板市場基礎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和新三板,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發展以合格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債券市場和場外市場,為擴大直接融資創造更好的條件。

改善間接融資結構

推動各類銀行的戰略轉型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應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各家銀行的金融服務模式也要進行調整,從服務於大企業、大項目的投資模式向更具創新性的優質高效的投資模式轉變。

“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相比,新的發展模式對新的融資有更高的要求。不僅國有大銀行要面臨轉型的任務,中小銀行和民營機構也要面臨類似的問題,必須改變融資結構,完成新的定位。”趙錫軍說。

趙錫軍表示,新環境的變化正在加速各家銀行的戰略轉型,包括向市場化發展,比如利率的市場化;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正迫使各類銀行不斷改善融資結構,進行戰略轉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間接融資結構也需要創新。如今互聯網金融發展如火如荼,傳統金融業務如果不積極配合,就會被互聯網金融超越。發展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傳統銀行應該和互聯網金融合作,優勢互補。

趙錫軍表示,間接融資結構的調整還處於初級階段,要徹底改善間接融資結構,適應新的發展模式,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理念、策略和機制的構建,以及產品創新和風險管理,是壹個全面的調整過程。

保險業回歸風險保障主業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是市場經濟中風險管理的主要手段。保險業要發揮長期穩定的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首先要實現自身的穩定;二是在資本市場上起到穩健的作用;三是保護實體經濟。

王表示,資本市場應該以“子”而不是“融”命名,不能成為上市公司減持的手段。那麽,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資本市場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這也有利於整個保險業的穩定和發展。

他還強調,社會保險要姓“社”,不能姓“商”,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保險有壹定的保費收入,避免社會保險擠占商業保險的市場。同時,行業自律要發揮作用,進壹步提高對行業的服務。另外,在監管方面,在國內正式實施償二代制度後,應該會在探索中不斷完善。最後,中國的政策支持要到位,法律要進壹步完善。各個政府部門應該發揮協調、合作、共贏的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業應繼續立足於保障的根本屬性,為全社會的風險管理提供有力支撐。要通過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保險普及率,拓寬災害損失賠付渠道,提高災害損失保險賠付比例,更好地發揮經濟補償功能,分散和轉移實體經濟運行中的風險。

在資本市場方面,朱表示,會議提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那麽,保險資金是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發展中非常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其體量大、期限長的特點理論上可以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作用。

推動經濟去杠桿化

推進國有企業去杠桿化,增強企業活力

國資國企改革研究員劉興國7月1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企改革是當前經濟工作中的重點任務之壹,國企發展也是鞏固執政基礎、提升國企形象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改革中著力推進國有企業去杠桿化,降低國有企業財務負擔和風險,增強國有企業發展活力。另壹方面,通過推動國企去杠桿,也可以帶動民企加快去杠桿。從風險控制的角度看,紮實推進國有企業去杠桿,有利於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從而避免企業風險像金融系統壹樣蔓延,進而導致金融系統系統性風險。

事實上,根據國家的部署,國企壹直在有針對性地推進去杠桿。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蔣寒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於各地情況差異較大,國企在去杠桿過程中進度差距較大。

蔣寒認為,在去杠桿過程中,國有企業主要面臨以下三個困難:壹是所有企業功能過多導致負擔過重。二是對國有資產處置敏感。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第三,國有銀行資產流失壓力大。除了來自資產端的阻力,國企還面臨著來自銀行端的問題。如果去杠桿速度過快,可能導致銀行不良資產率上升。

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

上海財經大學銀行系教授小草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企業完善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尤為重要。

小草表示,對於金融機構來說,采取合理的治理結構,約束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向投資者和債權人發出金融機構珍惜自身聲譽的信號,從而建立外部投資者和債權人對金融機構的信任,是整個金融體系健康發展的基礎。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曹興全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金融公司治理監管已經成為金融監管三大支柱中的重要支柱。公司治理包括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前者是公司內部各機構的分權制衡,主要表現在治理結構上。後者是外部市場的約束。由於外部市場機制不完善,外部市場約束有限,我國財務公司治理應以內部治理為主。

上海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立新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應以優化股權結構為基礎。目前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實際上是所有制結構的改革。未來我國公司立法需要在《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實行類別股(class shares)制度,允許公司設立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性質、權利義務和利益效應的股份,通過更加靈活的股權結構實現更好的公司治理。

監管模式的轉變“機構監管”將成為過去。

國泰君安(20.900,0.00,0.00%)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在7月16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與發展委員會的主要目的是防範風險。”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認監管方式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這是首次在如此高標準的層面確認監管方式的變化,預示著“機構監管”將成為過去,這是監管方式的重大變化。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能太高,否則會導致過度投機,對整個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壹種傷害。從這個角度來說,去杠桿化金融,規範金融業是非常有必要的。”林采宜說。

“目前中國金融業面臨兩難,需要平衡金融深化改革和金融去杠桿的關系。最重要的是平衡這種關系,推進機構改革。”林采宜認為,在當前的金融環境下,如果不深化金融改革,僅僅通過防範風險和去杠桿化是不可能很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因為目前壹方面金融領域存在壹些過度投機,但另壹方面實體經濟得到的金融服務相當有限,仍然有很多企業饑不擇食,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服務。總的來說,金融不是簡單的供求問題,而是結構問題,所以當前深化金融改革非常重要。

“如果金融改革能夠實現,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將進壹步市場化。很多風險防範,尤其是微觀風險,要靠金融機構的利益機制來解決。風險的問題,服務實體經濟的問題,要在金融改革的框架下解決。”林采宜強調說。

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人民幣國際化推動金融市場開放。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誌寰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有兩層含義:壹是為全球金融治理結構提供了新的選擇,為更多經濟體提供了公共產品;人民幣國際化始於2008年,經過幾年的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第二,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成為進壹步提高國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壹個起點。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提升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其中債券市場的開放是釋放人民幣加入SDR制度紅利的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昨日指出,當前貿易結算驅動的人民幣國際化動能大大減弱,而金融交易的驅動力卻在增強。在此背景下,向松祚建議,針對貿易項下人民幣國際化驅動力減弱,國際交易活動中金融交易規模遠大於貿易結算規模的現狀,迫切需要發展和完善人民幣金融市場,挖掘資本金融項下人民幣使用潛力,增強人民幣金融交易功能,提升人民幣在國際金融交易中的地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雙輪助力和共同驅動。

  • 上一篇:美國的人權問題和死刑問題【急!!!]
  • 下一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的三個模板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