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是壹項重要的國情國力調查。目前,人口普查進展如何?普查結果有什麽應用?圍繞社會關註的話題,在6月5438+05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多個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首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工作情況。
獲取數十億條國家災害風險因素數據。
2020年5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開展第壹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的通知》。
三年來,國務院第壹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各成員單位和地區堅持“國家統壹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和“試點先行、適度擴大、全面部署”的工作步驟,努力克服疫情影響開展調查。
“* * *獲取了數十億條全國災害風險因子數據,全面完成了普查、數據質量檢查和報送任務,目前正在利用普查數據開展國家、省、市、縣四級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國家減災委秘書長、國務院首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辦公室主任鄭國光說。
調查是這次災害風險調查的基礎,獲得了許多“第壹”。鄭國光介紹,例如,普查工作首次在統壹的技術體系下進行,促進了致災數據和承災數據的有機融合,促進了跨部門數據的使用。首次對全國房屋建築和市政設施的“家底”進行了全面了解,形成了海量的具有空間位置和物理屬性的房屋建築數據,尤其是首次擁有“數字身份證”的城鄉房屋建築;首次摸清了全國森林可燃物負荷量的“家底”,為我國森林草原火災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據。首次填補了1978以來縣級歷史災害長時間序列不完整的短板,全面調查了1949以來89次重大地震、洪水、臺風、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數據和搶險救災情況;首次開發形成了覆蓋“全國-省-市-縣-鎮-社區-村-戶”的全國綜合減災能力調查數據集。
鄭國光說,通過調查,中國自然災害隱患基本摸清,重點地區抗災能力得到確定,為全面開展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奠定了堅實基礎。
多措並舉,抓好組織實施
這次普查工作點多面廣,任務重,組織實施難度大。
“我們動員了全國近500萬人參與,涉及全國所有鄉鎮街道和村(居)委會。”國務院第壹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與綜合減災司司長陳升表示,在組織實施過程中,主要做到了“四個到位”,即統壹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協同參與。
國務院第壹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辦公室技術組組長、北師大教授石介紹,要從開展試點、統壹標準、開展培訓、強化質量控制體系四個方面做好本次調查的技術支撐、技術協調和技術質量控制工作。
例如,已在北京市房山區、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開展試點“大會戰”,並在全國120個縣開展試點工作;編寫了20余本1.2萬字的培訓資料,舉辦了10多期線下和線上培訓,錄制了300多期線上培訓課程,確保學員通過培訓持證上崗...
概述、應用和有效性
鄭國光介紹,本次普查方案制定以來,確定了“普查、應用、實效”的原則,推進普查成果的應用。
比如在房屋建築領域,住建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司長曲琦表示,在全國自建房專項整治工作中,基於人口普查系統開發了自建房信息采集系統,信息定位,全程可追溯。
在交通運輸領域,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局長吳介紹,第壹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公路水路承災體普查成果應用指導意見已經出臺,指導成果批量應用,加強災害風險全過程控制。特別是利用這次普查成果,科學實施幹線公路災害防治工程。
在森林草原防火領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司長陳雪峰表示,很多地方將普查結果應用於當地的火情會商、災情研判和隱患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