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以上材料妳有什麽想法?請以“人文素質與發展”為題寫壹篇文章,可以描述妳的經歷,談談妳的經歷、感受,講故事,做評論,拓展妳的想象,表達妳的感受。
註:1,寫的內容必須在題目範圍內,試題引用的材料可以用也可以不用。2、自定、自選、自制題目。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4、不少於800字。5.請勿復制。
壹、什麽是人文素養?雖然之前傳言今年高考語文浙江卷的作文題目可能是“生命的顏色”或者是與環保有關的題目,但是當“人文素養與發展”這個題目最終進入人們的視野時,還是給人壹種自然而然的感覺。畢竟浙江是文化教育大省。畢竟2004年是浙江自主命題的第壹年。無論如何,試題本身的時代特征、地域特征都是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具體體現。更何況前兩道投註作文題和最後的試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征文問題引用的素材來自錢江晚報4月11,大約是發表的時間。有關部門所謂的調查全稱應該是第壹次浙江省公眾人文社科素養調查。我這樣強調的唯壹意義是,命題人在命題過程中完全遵循了真實的、規範的程序。但是,就我第壹時間收到的考生反饋來看,“人文素養與發展”這個看似淺顯的題目,還是讓考生感到尷尬:什麽是人文素養?
在命題者看來,這應該是壹個眾所周知的命題,而且是壹個不需要被告知具體內涵的已知命題——必須承認這個觀點是合理的。問考生,誰事先沒聽說過“人文素養”這個詞?但命題人唯壹忽略的壹點是,命題人和被命題人的關系類似於貓和老鼠的關系。由於立場不同,必然導致思維方式的不同。老鼠永遠猜不透貓的心思,貓也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老鼠。於是看似問題最小的問題變成了最大的問題。
材料中有壹段話“人文素質反映了壹個人的基本素養和素質,體現了人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中的價值觀。”很多考生把這個理解為人文素質的定義,所以從頭到尾寫的都是如何保護環境,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做壹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發展自己,在社會上取得進步。顯然,如果嚴格遵循評分標準,這就不會是壹篇不著邊際的作文,即使不是壹篇跑題的作文。問題是這段材料只是揭示了“人文素質”這個詞的含義,並沒有揭示其內涵。
事實上,命題者可以明確告訴考生什麽是“人文素養”,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給它下定義:所謂人文素養,是指以人為本,以人的心靈的純潔和美好、人格的健全和高尚為中心,以人的人格的完整和張揚、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和確認為基礎,以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統壹和人類生活的有序完善生產為目標。稍微復雜壹點的方法是詳細描述調查:比如設置了哪些問題,回答者如何回答,正確答案是什麽,最後的成功率是7.5%。當然,最復雜的方法是準確地列出“人文素養”的內涵:比如,有相當的古典文化積累,了解傳統,有歷史感,能夠“守經典而應變化,返本開新”。他深切關註人類的命運,關註人類存在的意義、價值和尊嚴,關註人類的自由和解放,關註人類的發展和幸福。珍視人的完整性,反對人的生命和心靈的肢解和分離;承認並自覺保護人類精神的神秘和不可言說性,拒絕人的物化和動物化,否則人就會被簡化和機械化。尊重個人價值,追求自我實現,重視人的超越;主張“自由意誌和獨立人格”,對個人與人的關系有相當的認識,從而形成人的意識。承認並尊重文化多樣性,對差異、差異、另類甚至異端都要包容。能夠自覺保護和踐行公平正義等社會核心價值觀。
遺憾的是,上述三種方法中的任何壹種都被我們的提出者放棄了。所以,這樣的作文題,註定是壹場失去公平原則的考試:它嚴重向教育水平更高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傾斜,舍棄了更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的農村和山區孩子的利益——即使範圍只是浙江省,整個浙江省的教育水平是統壹的嗎?可以想象,閱卷時會出現大量的以下兩類作文:壹是空口說“人文素養”,把所有好的詞都融入“人文素養”;二是斷章取義地談論“人文素養”,比如把“人文素養”內涵的壹個點等同於“人文素養”的整體。如果我的預言不幸成真,那只能說惡之花產生了惡果。
二、考生考題關鍵詞從題目“人文素養與發展”的格式來看,這是壹篇典型的探討兩個事物關系的作文。這類作文題的關鍵環節在於從辯證的角度分析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人文素質和發展有什麽聯系?雖然,在“註意”中,指出了思路自定,角度自選,但並沒有給考生真正自主選擇的廣闊空間。
很多考生只關註“關註1”的提示:“所寫內容必須在題目之內,試題中引用的材料,文章中考生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就以為可以把材料扔到壹邊。事實上,材料中還蘊含著壹個很大的玄機——材料中有壹句話,人文素質的缺失,人文精神的喪失,必然會制約個人乃至社會、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這段話至少告訴我們以下信息:1,要提高人文素質。2.提高人文素質是發展的基礎,不提高人文素質就無法實現發展。3.這個“發展”應該是可持續發展。4.人文素質關系到個人發展,個人發展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發展。從上面可以看出,人文素質和發展的關系是不允許妳幻想的。壹是基礎,二是“發展”帶來的反應。此外,必須澄清“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重點必須是可持續發展。最後,還有壹個很可能無法回避的問題:既然是素養的提升,那必然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其天敵就是“急功近利”、“政績工程”、“排位足球”、“GDP崇拜”等等。
由此看來,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恰恰陷入了壹個悖論——在文字上推崇“人文素養”,在行動上扼殺人文素養。——我前面列舉的人文素養的內涵之壹是:崇尚“自由意誌和獨立人格”,承認和尊重文化多樣性,包容差異、差別、另類甚至異端。——所以如果今年的考生真的說在中國應試教育的今天,人文素質的不完整是必然的,馬加爵的出現是必然的,追求虛無縹緲的人文素質是對自己未來的不負責任。不需要人文素質不是我的錯,但我需要好成績。所以,親愛的閱卷老師,妳能拿出妳的人文素養來容忍這樣的“異端”嗎?
三、荒誕的“註意事項”每年的高考作文題中都會列出幾個註意事項,但今年的浙江卷是最荒誕的。
第壹條:所寫內容必須在題目範圍內,試題中引用的材料,考生可以在文章中使用,也可以不使用。純粹是畫蛇添足。既然是話題作文而不是材料作文,就包含了用或不用材料的自由。任何壹個考生對這壹點的解讀都應該比“人文素養”這個概念更清晰。
第二條:自主決定,自主選擇角度,自主制定話題。這顯然是對話題作文“三自原則”(話題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選)的扭曲。我分不清自決和自我選擇的必然區別。
第三條:除了詩歌,文體的選擇更令人費解。從去年開始,全國統考試卷中取消了“詩歌除外”的限制。然而,仔細分析今年全國高考(包括浙江)14張語文試卷的作文題,發現多達10張試卷接受了詩歌。為什麽作為文化大省和詩歌大省的浙江對詩歌如此不屑?誠然,對詩歌的評價會給閱卷老師帶來困難,但是否有充分的理由阻止熱愛詩歌的考生僅僅因為這個困難就選擇最好的文體呢?這也是“人文素質”的體現嗎?
第四條和第五條都是借用去年的國文,但是去年批評了“不許抄襲”。今年,這篇文章已經從全國論文和大部分省級論文中撤下。為什麽唯獨浙江沒有先見之明?